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武岡市打通農村改革“最後一公里”

日前, 湖南省委改革辦調研指導組蒞臨武岡市, 在鄧元泰鎮政務中心、木瓜村衛生室及灣頭橋鎮桐木村農村綜合服務平臺等地走訪時, 對農村綜合執法中心建設、新危改、新薄改、新醫改、新政改、鄉鎮經濟發展綜合功能平臺建設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一致認為其改革意識強, 方法新, 亮點多, 可複製, 能推廣, 至此, 武岡市打通農村改革“最好一公里”。

讓執法基本功夫做足

從前, 行政執法權、執法人員過多集中在市直有關職能部門, 造成鄉鎮街道部分區域出現人員缺位元、力量薄弱、效率不高等矛盾, 加之管轄範圍過寬,

無法及時處置亂搭亂建、佔用耕地、擠溝占路、非法生產、亂砍亂伐、污水亂排等違法行為, 呈現一派“看得見、管不著”、“管得著、看不見”、“看不見、管不著”等被動局面, 一定程度影響和制約農村發展環境, 擾亂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其體系、方式等基本功夫急需提高。

改革後, 在全市綜合執法服務平臺建設領導小組安排部署下, 農村執法將交由市公安局統一調度, 經財政整合執法部門相關資金後, 嚴格按“受理辦公區、辦案區、生活服務區”三個功能, 一個中心能夠覆蓋5個鄉鎮”的計畫新建總體要求, 根據“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調度、統籌運行”的指導思想, 現已啟動用地選址、規劃圖紙、施工圖設計、招投標等工作,

預計國慶日前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農村綜合執法中心建成後, 不但能夠消除基層執法空擋和死角, 杜絕群眾反映突出的行政違法現象發生, 成功維護社會、市場、群眾生產生活三類秩序, 有效縮短行政執法時間, 確保農村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而且能讓執法範圍延伸到每一個鄉村社區, 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開展監管工作, 全面增強鄉鎮街道辦事處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 加快法治建設進程, 讓行政執法健全到“橫到邊、縱到底、網格化”一體化模式上來。

今年, 該市擬新建執法中心3個, 全部實行聯合執法與委託執法相結合的工作模式, 讓執法重心下移到基層, 經執法力量整合後, “及時發現、快速反應、有效應對”將變夢想為現實,

進一步讓執法基本功做足, 從根本上暢通三農服務“最後一公里”, 為全面推進“新四改”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讓“新四改”獲得感提升

如何提升群眾獲得感?這是擺在武岡市委政府面前的又一個重要課題。

在政務服務陣地建設上, 2015年該市設政務服務大廳、便民服務中心分別為1個、11個。 由於面積小、功能差、力量弱等因素制約, 工作開展處於找人難、事難辦、事拖辦、事不辦等試點階段, 老百姓獲得感不強。 2016年, 該市計畫投入3840萬元資金, 決定在“新建政務服務中心面積不少於500平方米, 升級改造面積不少於300平方米”一個標準規劃上, 全面建成18個鄉鎮(街道)政務服務中心、16個社區便民服務中心, 現已形成“進一扇門辦所有事,

上一次門能辦好事”新格局。 並且, 該市還計畫投入資金1億元, 按照“1+N”新模式規劃, 根據便民服務、農技推廣、電子商務、黨員活動、農家書屋、文體活動、村村響廣播、村級警務等類別進行專門設置。 對新建一層的, 規定其占地面積、建築面積、評審造價分別為296平方米、249平方米、45萬元。 而對於地窄、改建、擴建三種特殊原因, 執行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方法。 目前, 全市新建合併村服務平臺117個, 改擴建村活動中心綜合服務平臺182個, 範圍農村全覆蓋。

“富不富, 先看屋”。 到2015年危改之前, 武岡市共有A、B、C、D四級危房逾2.6萬戶, 由於量大點多, 監管一度顧此失彼, 致使1-2萬補貼傳統模式受到嚴重挑戰, 貧困老百姓獲得感一度停滯不前, 給全市改造工作帶來難度。

武岡市委市政府瞭解情況後, 一方面立即組織整改, 另一方面精心謀劃, 積極作為, 科學選准了對象、集中整合了資金、統籌幫扶了建房、結對援助了搬家, 而且統籌住建、民政等專項資金2.25億元, 按照統一政策、統一規劃、統一程式、統一建設、統一指揮的原則, 採取“確定物件、三通一平、愛心施工、搬遷安置”的辦法, 一舉破解幾十年未解之題, 目前農村D級危房或無房戶改造任務5479座全面完成, 讓貧困老百姓住上新房子, 填補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歷史空白, 讓老百姓受益看得見、摸得著。

“百年大計, 教育為先”。 該市農村留守兒童高達87%, 針對才幾歲的孩子, 身心健康尤為重要。 相對于危改而言, 薄弱學校改造似乎更為棘手。 而在163所農村學校中,普遍存在場地建設差、功能不齊全、師資力量弱、陣地不明顯等缺點,像教學、食堂、宿舍、廁所、運動區域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配套設施形同虛設,學校92%沒有課程實驗室、儀器室、音體美室、多媒體室(電腦室)、語音室、勞技室等,導致教師外流、幼兒遠讀現象年年發生,標準化鄉村學校建設迫在眉睫。市委市政府知道後,毫不猶豫把農村薄弱學校改造納入民生工程來抓,擬投入專案資金4.3億元,方法上一律沿用“缺什麼,補什麼”原則進行統籌安排,本著“有需求,用得好”的原則,堅持標準、政策、建設、指揮“四個統一”,程式上則依據“學校規劃設計-教科局評定把關-鄉鎮組織建設-指揮部監管”有關步聚進行操作。而今,該市已竣工學校106所,其它57所將在年底完成。

解決辦事、住房、讀書“三難”後,“身體為關鍵,小病不出村”再一次成為市委市政府關注的焦點。這回與前“三改”不同的是,把健康放在了重中之重。2015年後,該市先後投入專項資金1.2億元,堅持“穩步推進、步步緊逼、各個支破”原則,緊盯改革方案制訂“最先一公里”,緊扣服務三農服務“最後一公里”,一改過去村醫執業在家、素質參差不齊、設施設備不全、安全隱患較多、小病當大病治,“費人、費心、費錢”困擾一代代農村人的尷尬局面,明確把“適度超前,十年不落後”、“邊遠村優先、選好址的村優先、基礎條件達標的村優先”的前瞻性發展思路作為改革第一標準。除了逐一實現選址、報建、融資、開建“四個統一”外,同時還對搞好“三通一平”、四類77件設施設備配置、加強村醫隊伍培訓管理三方面進行統一協調處理,採取從財政拿出政府購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政府補助基本藥物經費、新農合補償三方面解決村醫待遇,有效避免“國家補貼資金照發不誤,問題依然成為問題”現狀,從根本上穩定醫療衛生隊伍。2016年,全市299個村級標準化衛生室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後,農村群眾獲得感、村醫成就感、群眾認同感達到“三個增強”,確保基層醫療衛生“好看病、看好病、少花錢”從童話變身現實。

讓增收促老百姓脫貧

武岡位於湘西南五縣市中心,素有黔巫要地之稱,總人口84.5萬,其中農業人口71.84萬。該市總面積15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4.57萬畝、林地93.45萬畝,歸屬傳統農業大縣市。

過去,由於絕多數老百姓距市區偏遠,加之固定門面、開店經商等條件制約,給許多從事田裡、欄裡、山裡、土裡等生產經營戶貿易帶來諸多不便,加之農副產品銷售管道窄小、交易場所相對滯後,讓某些特產無法實現應有價值,許多東西沒有及時有效對接市場,經常發生不賣、不買、難賣、難買四種情形,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三農矛盾,制約了農民發展空間,給增收帶來一定困難。

近年來,該市以農村經濟發展為己任,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要求和邵陽市委市政府“二中心一樞紐”戰略部署,以加快建成湘西南中心城市和全面小康武岡為總覽,加快構建“一體兩翼三點四基五中心”工作格局,為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注入強大新動力。

而在鄉鎮經濟發展綜合功能平臺改革建設中,該市嚴格按照規劃設計、建設標準、功能佈局、審批程式、資金投入、檢查驗收、獎罰措施“七個統一”流程操作,所缺資金以“按揭模式”向國家開發銀行爭取中長期低息貸款,償還以每年財政常規預算應投入資金進行支付,在不增加財政投入的情況下,切實做到提前投入、提早受益,這樣即解決燃眉之急又確保安全可靠。從此,鄉村經濟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

為進一步提高農民種養積極性,實現買賣共贏新局面,該市計畫投資3億元,計算方式以每個鄉鎮街道3000萬元左右為基準,根據“4+N”模組配置要求,以電子商務交易中心、小商品交易市場、客運中心和物流中心為標配,採取按需增加異地扶貧搬遷、文化活動場所等方法,實現“無阻礙、全天候”農產品交易平臺全覆蓋,時至今天,該市灣頭橋鎮、雙牌鎮已動工建設,其它7個鄉鎮也相繼完成選址、招投標等前期工作,另外9個鄉鎮街道正在抓緊推進。

到3月底止,該市共有貧困村85個(2016年並村後),現已退出11個。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為115290人,如今脫貧58084人。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5億元,同比增長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648元,同比增長8.9%;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35元,同比增長12.8%,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達到85%,待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後,增收將成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新一輪亮點。

而在163所農村學校中,普遍存在場地建設差、功能不齊全、師資力量弱、陣地不明顯等缺點,像教學、食堂、宿舍、廁所、運動區域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配套設施形同虛設,學校92%沒有課程實驗室、儀器室、音體美室、多媒體室(電腦室)、語音室、勞技室等,導致教師外流、幼兒遠讀現象年年發生,標準化鄉村學校建設迫在眉睫。市委市政府知道後,毫不猶豫把農村薄弱學校改造納入民生工程來抓,擬投入專案資金4.3億元,方法上一律沿用“缺什麼,補什麼”原則進行統籌安排,本著“有需求,用得好”的原則,堅持標準、政策、建設、指揮“四個統一”,程式上則依據“學校規劃設計-教科局評定把關-鄉鎮組織建設-指揮部監管”有關步聚進行操作。而今,該市已竣工學校106所,其它57所將在年底完成。

解決辦事、住房、讀書“三難”後,“身體為關鍵,小病不出村”再一次成為市委市政府關注的焦點。這回與前“三改”不同的是,把健康放在了重中之重。2015年後,該市先後投入專項資金1.2億元,堅持“穩步推進、步步緊逼、各個支破”原則,緊盯改革方案制訂“最先一公里”,緊扣服務三農服務“最後一公里”,一改過去村醫執業在家、素質參差不齊、設施設備不全、安全隱患較多、小病當大病治,“費人、費心、費錢”困擾一代代農村人的尷尬局面,明確把“適度超前,十年不落後”、“邊遠村優先、選好址的村優先、基礎條件達標的村優先”的前瞻性發展思路作為改革第一標準。除了逐一實現選址、報建、融資、開建“四個統一”外,同時還對搞好“三通一平”、四類77件設施設備配置、加強村醫隊伍培訓管理三方面進行統一協調處理,採取從財政拿出政府購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政府補助基本藥物經費、新農合補償三方面解決村醫待遇,有效避免“國家補貼資金照發不誤,問題依然成為問題”現狀,從根本上穩定醫療衛生隊伍。2016年,全市299個村級標準化衛生室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後,農村群眾獲得感、村醫成就感、群眾認同感達到“三個增強”,確保基層醫療衛生“好看病、看好病、少花錢”從童話變身現實。

讓增收促老百姓脫貧

武岡位於湘西南五縣市中心,素有黔巫要地之稱,總人口84.5萬,其中農業人口71.84萬。該市總面積15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4.57萬畝、林地93.45萬畝,歸屬傳統農業大縣市。

過去,由於絕多數老百姓距市區偏遠,加之固定門面、開店經商等條件制約,給許多從事田裡、欄裡、山裡、土裡等生產經營戶貿易帶來諸多不便,加之農副產品銷售管道窄小、交易場所相對滯後,讓某些特產無法實現應有價值,許多東西沒有及時有效對接市場,經常發生不賣、不買、難賣、難買四種情形,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三農矛盾,制約了農民發展空間,給增收帶來一定困難。

近年來,該市以農村經濟發展為己任,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要求和邵陽市委市政府“二中心一樞紐”戰略部署,以加快建成湘西南中心城市和全面小康武岡為總覽,加快構建“一體兩翼三點四基五中心”工作格局,為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注入強大新動力。

而在鄉鎮經濟發展綜合功能平臺改革建設中,該市嚴格按照規劃設計、建設標準、功能佈局、審批程式、資金投入、檢查驗收、獎罰措施“七個統一”流程操作,所缺資金以“按揭模式”向國家開發銀行爭取中長期低息貸款,償還以每年財政常規預算應投入資金進行支付,在不增加財政投入的情況下,切實做到提前投入、提早受益,這樣即解決燃眉之急又確保安全可靠。從此,鄉村經濟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

為進一步提高農民種養積極性,實現買賣共贏新局面,該市計畫投資3億元,計算方式以每個鄉鎮街道3000萬元左右為基準,根據“4+N”模組配置要求,以電子商務交易中心、小商品交易市場、客運中心和物流中心為標配,採取按需增加異地扶貧搬遷、文化活動場所等方法,實現“無阻礙、全天候”農產品交易平臺全覆蓋,時至今天,該市灣頭橋鎮、雙牌鎮已動工建設,其它7個鄉鎮也相繼完成選址、招投標等前期工作,另外9個鄉鎮街道正在抓緊推進。

到3月底止,該市共有貧困村85個(2016年並村後),現已退出11個。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為115290人,如今脫貧58084人。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5億元,同比增長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648元,同比增長8.9%;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35元,同比增長12.8%,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達到85%,待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後,增收將成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新一輪亮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