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學家@未來——未來親啟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寫給南極天文臺的一封信

《寫給南極天文臺的一封信》

20年或30年後的南極天文臺:

我從沒想到, 自己會在三月北京春風拂面的晚上, 給一個尚未奠基的“你”寫下跨越時空的“對話”。

不過, 理論上我可以算是中國最擅長製造望遠鏡的人之一, 那麼誰又能更擅長仰望星空呢?

20年, 也許是50年後, 如果全球變暖沒有繼續惡化, 那麼南極的天空應該還像今天這樣, 寧靜、透明, 背對浩瀚星海, 遠眺茫茫冰雪。

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 那時的你已經從地球上打開了不止一個觀測宇宙的新視窗, 是光學和紅外?還是太赫茲?又或者是毫米波?

12年前, 中國科考隊員登上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 震動了國際天文學界, 我們歡呼雀躍。 “應該把中國的望遠鏡架到南極去!”我是如此興奮, 在仰望星空的人群中, 中國人坐回了前排。

12年過去了, 我們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但離成功仍很遙遠。 極寒條件下實現無人觀測,

這對觀測設備耐寒、去霜、自動化都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 為了你, 很多科研人員一年年往返南極與中國大陸, 面對的很多問題都是天文觀測的第一次。 他們是在“開路”呢!

我想起一位外國女作家的一句話, “如今逗樂我們的一切都曾是某種危急關頭”。

比如說, 當年我在歐洲南方天文臺遇到瓶頸時, 老師對我說, 這是基礎研究必經階段, 一定要熬過去。

後來我回國帶領LAMOST團隊, 我經歷過困難, 遭遇過質疑, 在最為痛苦的攻關階段, 我告訴大家困了喝咖啡, 睡不著吃安定;還有就像尋找引力波過程中經過如此長期執著堅守, 有多少頂尖科學家因此被質疑, 直到LIGO真的聽到了那一聲宇宙的漣漪……

所有成功前摸黑的橫衝直撞, 給你帶來的痛苦有多大, 未來的快樂就有多大。 所以, 我希望現在我們所經歷的一切, 未來都能被你當做逗樂自己的段子。

我們正處於一個最好的時代。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完善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 這對你我都是利好。

中央提出“四個自信”, 我們科學界也要自尊、自信、自強。 唯有如此, 民族才能崛起。

如果你不到南極, 那麼你只能上天了。 我信心滿滿地對很多人說過這句話, 因為, 所有對未來的不確定裡, 你是我唯一的篤定。

全國人大代表 崔向群

中科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副主任, 國際天文學會(IAU)光學紅外技術分會組委, 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南極天文和天體物理學(AAA)科學規劃組成員。 負責研製成功世界上新型的最大口徑的大視場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 為中國在大樣本天文學特別是宇宙大尺度結構、暗能量探索和銀河系形成演化研究走到國際前沿創建了平臺。

記者提問1

Q:為什麼對南極天文寄予厚望?

A:南極溫度可以降到零下80多攝氏度, 漫長的黑夜可以持續約6個月。 在南極進行天文觀測, 比其他地點看得更遠、更清楚, 高分辨、大視場、寬波段兼具。 中國所選擇的冰穹A為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 這裡擁有其他地面天文臺址無可比擬的觀測優勢。

2

Q:國際上對南極天文研究進展如何?

A:在過去的幾十年,尤其是近10年以來,各國在南極相繼建立天文觀測站,開展從光學觀測、射電觀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觀測到中微子觀測等多個領域的研究。 南極天文學已經成了天文學領域的一個耀眼的分支。

目前,美國在極點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俄羅斯人的東方站位於冰點,法國在“南極磁點”建立了迪蒙·迪維爾站。 此外,冰穹C是法國、義大利聯合建設的協和站,日本在冰原上第二高的冰穹F建立了富士站。我國則在冰蓋高點冰穹A建立了昆侖站,依託昆侖站的現有基礎建設,極端環境下的天文、物理、冰川實驗都可以開展。

3

Q:我國南極天文臺何時能夠建成?

A:目前,南極天文臺建設正在加緊進行中。2013年公佈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明確安排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南極天文臺項目位列其中。《規劃》提出,在南極內陸冰穹A,充分利用中國南極昆侖站的現有基礎建設中國南極天文臺,主要包括:太赫茲望遠鏡,光學和紅外望遠鏡,遠端運控系統,支撐服務系統等。該設施建成後,將開闢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太赫茲波段天文觀測視窗,為研究宇宙和天體起源、暗物質、暗能量、地外生命等科學問題提供有力支撐。

緣起

未來親啟:

站在南極看宇宙什麼樣?月亮上建基地我們還需走幾步?暗能量啥時候能為我們所用?人類潛入世界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AI是否會威脅人類,讓世界遁入“駭客帝國”?

曾幾何時,上班擁擠的地鐵上,漫天繁星的夜晚,手機那端的你,是否萌生過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

早春三月,中國首都北京,中國最頂尖的科學家們在此吹響了科學科技的“衝鋒號”,與未來對話。

我們邀請到六位不同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帶著你的問題,向著宇宙、向著海洋、向著那些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世界、向著無盡可能性的科技未來發問。

提筆交心,見信如晤。未來,是我們的老朋友。給老朋友的信,心中默念並不過癮。

於是我們挑選出一位胸懷好奇心的孩子,一位扮演未來角色的演員,一位以筆描繪未來的科幻作家,一位元傳遞中國聲音的記者,一位元立志要把未來“管起來”的科幻迷,一位以藝術致敬未來的教師,把這一封封寫給未來的信小心拆開,一字一句讀給你聽。

展信佳,

收到請回答

總策劃:陳凱星、馮瑛冰

監製:葛素表、劉洪、陳知春、于衛亞、李代祥

策劃:蔡玉高、蔣芳、陳剛

統籌:張漫子、陳諾、陶一萍

文案:蔣芳、陳諾、張漫子、陳剛、陶一萍

音訊剪輯:康雪嫣

合作單位:科幻文化品牌——“未來事務管理局”

此外,冰穹C是法國、義大利聯合建設的協和站,日本在冰原上第二高的冰穹F建立了富士站。我國則在冰蓋高點冰穹A建立了昆侖站,依託昆侖站的現有基礎建設,極端環境下的天文、物理、冰川實驗都可以開展。

3

Q:我國南極天文臺何時能夠建成?

A:目前,南極天文臺建設正在加緊進行中。2013年公佈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明確安排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南極天文臺項目位列其中。《規劃》提出,在南極內陸冰穹A,充分利用中國南極昆侖站的現有基礎建設中國南極天文臺,主要包括:太赫茲望遠鏡,光學和紅外望遠鏡,遠端運控系統,支撐服務系統等。該設施建成後,將開闢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太赫茲波段天文觀測視窗,為研究宇宙和天體起源、暗物質、暗能量、地外生命等科學問題提供有力支撐。

緣起

未來親啟:

站在南極看宇宙什麼樣?月亮上建基地我們還需走幾步?暗能量啥時候能為我們所用?人類潛入世界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AI是否會威脅人類,讓世界遁入“駭客帝國”?

曾幾何時,上班擁擠的地鐵上,漫天繁星的夜晚,手機那端的你,是否萌生過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

早春三月,中國首都北京,中國最頂尖的科學家們在此吹響了科學科技的“衝鋒號”,與未來對話。

我們邀請到六位不同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帶著你的問題,向著宇宙、向著海洋、向著那些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世界、向著無盡可能性的科技未來發問。

提筆交心,見信如晤。未來,是我們的老朋友。給老朋友的信,心中默念並不過癮。

於是我們挑選出一位胸懷好奇心的孩子,一位扮演未來角色的演員,一位以筆描繪未來的科幻作家,一位元傳遞中國聲音的記者,一位元立志要把未來“管起來”的科幻迷,一位以藝術致敬未來的教師,把這一封封寫給未來的信小心拆開,一字一句讀給你聽。

展信佳,

收到請回答

總策劃:陳凱星、馮瑛冰

監製:葛素表、劉洪、陳知春、于衛亞、李代祥

策劃:蔡玉高、蔣芳、陳剛

統籌:張漫子、陳諾、陶一萍

文案:蔣芳、陳諾、張漫子、陳剛、陶一萍

音訊剪輯:康雪嫣

合作單位:科幻文化品牌——“未來事務管理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