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1972年2月的《國家地理》雜誌聚焦在了非洲大地上,

其中關於撒哈拉沙漠的介紹, 擊中了一個名叫陳平的女孩的內心。

她說,

“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她不顧家人的勸阻, 毅然從綠意盎然的臺灣來到黃沙遍地的西撒哈拉, 定居並在那裡用筆名“三毛”開始了寫作生涯, 在沙漠中連她的坐姿都變得無拘無束。

(注:三毛未明確說明是哪期國家地理,我們翻閱40多年前的雜誌推斷為此期)

撒哈拉是一個面積高達940萬平方公里的荒漠, 與美國的國土面積相當。

它橫貫非洲北部, 從非洲最東邊的紅海一直延伸到到最西邊的大西洋。 東西寬5150公里,南北寬約1061公里。 從衛星圖上看, 撒哈拉以南的綠色讓撒哈拉的黃色更為扎眼。 這樣的一個超級沙漠, 如果你想穿越, 不論是從哪個方向都足以令人絕望, 歷史上無數的商隊、探險家在這裡死亡或者失蹤。

這裡什麼都缺, 唯一不缺的是沙子

(攝影師Frans Lemmens)

有黃色的沙子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

一個接一個的黃色沙丘, 一眼望不到邊。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

有黑色的沙子,這裡因被火山灰覆蓋而呈黑色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

也同樣一眼望不到邊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

沙子如此之多,連亙古的巨大火山口也被填滿,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利用滑翔傘

才拍到了這處火山遺跡的全貌。

如果你想躲沙子遠一點,沙塵暴會一直追著你,鑽進你的房間、你的衣服裡,讓你無處可逃。

(攝影師Pavliha、Jody Macdonald)

沙塵暴來臨時,攝影師還拍下了一幅有趣的畫面,一架直升機正吊著裝甲車狂奔,好像是在沙塵暴的追擊中奮力逃亡。

飛經撒哈拉上空的國際空間站宇航員Alexander Gerst,從太空拍攝到了一張恐怖的照片。沙塵暴徹底覆蓋了整個地區,誰都無法倖免。

甚至吹到了海面上,整個海灣也塵土飛揚

(圖片源於NASA,該區域正是三毛所居住的西撒哈拉)

世界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就是撒哈拉了,然而文藝生物三毛偏偏要在這裡長期定居。甚至不是選擇一次7天或者半個月的旅行,滿足一下好奇心就趕緊離開這鬼地方。

也許是因為,她的絕望。

1960-1970年代的臺灣是壓抑的,學校裡填鴨式的教育讓三毛與老師發生了嚴重衝突,她一度想殺掉老師。連她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橄欖樹》,被譜成曲之後也被禁唱。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流浪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澗清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流浪

還有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裡面的“遠方”被認為是傾向大陸,要“流浪”的情緒也是必須封殺的。而三毛不想要口號,也不想談主義,她不想要那麼多牽絆,她也不想成為別人眼中應該成為的什麼人。

她要自由,她要流浪,她要遠方。

《國家地理》所描繪的撒哈拉沙漠,給了她一個最佳的選擇。在當年那樣一個遙不可及的遠方,地理上的隔閡讓她不用再與別人虛與委蛇,可以專注於自己的內心。撒哈拉的物質非常匱乏,她可以丟掉對生活的奢求,把自己對物質的欲望降到最低,即使她想再多滿足那麼一點點欲望,對不起,只有沙子。

當絕望的三毛來到絕望的撒哈拉,看到絕望的無邊沙海,經歷絕望的超級沙塵暴,撒哈拉的美才逐步揭開。

當風暴散去,一切風平浪靜,一場最偉大的藝術創作開始了。它所用的材料極其簡單,沙子、光,柔軟的晨光中,上帝在這裡創作了世間最美的曲線。

(攝影師Stephan Fürnrohr等)

像撒哈拉這種廣闊、單調、不受人為干擾的空間,是上帝進行藝術創作的最佳畫盤。想必三毛也曾癡迷於此吧。

她對荷西說,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撒哈拉在她的心中如此含情脈脈。人生就這樣,當你有太多選擇時反而走不好自己的路。當你別無他物時,最簡單的物品反而能創造最富想像力的藝術品。

比如沙漠玫瑰石(Desert Rose Stone),它由石英沙在經歷了千萬年後凝結而成,其質地非常脆弱,就像上帝用沙子做的沙雕。不同于濕潤土地上盛開的“妖豔賤貨”,它沒有任何鮮豔的顏色,完全是沙的本色。

在撒哈拉沙漠腹地,阿爾及利亞南部的阿哈加爾高原,還有一些更大的藝術品。風和沙共同雕刻出來的通天石柱,從數米高到數百米不等。下圖中的石頭故意躲在沙坑中,好像隨時準備跳出來伏擊獵物。

(攝影師為中國著名探險家金飛豹)

這根定海神針,就像從天而降,牢牢釘在沙海上。

(攝影師為中國著名探險家金飛豹)

正在與沙漠對峙中的石陣,也許還要對峙一萬年。

(攝影師為中國著名探險家金飛豹)

除了沙子,還有一種被用到極致的材料,鹽。因為蒸發量大,遠古時期的一個超級大湖被曬成了鹽湖,位於突尼斯南部的傑裡德大鹽湖(Chott el-Jerid Lake),是撒哈拉沙漠內面積最大的鹽盤。面積達7000平方公里,比上海還大600平方公里。這裡單調的環境使得海市蜃樓的發生頻率非常高,正如孤寂中的人,想像力會更加豐富。紅色或白色在鹽湖中交替出現,一輛開進鹽湖的大巴車被廢棄在湖中,成為一道風景。

(攝影師Pascale Louise、RVAYO等)

雖然鹽湖中的鹽儲量巨大,但因為運輸困難,鹽仍像金子一樣寶貴。古代撒哈拉“食鹽之路”上的商人們乘駱駝從北非出發,穿越沙漠把鹽賣給西非、中非和東非的部族,換回黃金、象牙以及奴隸。

現在這些鹽路仍在運作,運鹽的駝隊行走在沙漠中。從高處俯拍,駱駝的影子就像是紙片,而真正的駱駝反而要仔細分辨才能認出。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

連人類的審美也被撒哈拉同化,廷巴克圖(Timbuktu)是古代非洲人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建立的城鎮,位於“食鹽之路”的交通要道,最多時曾擁有超過4萬人口。宏偉而樸素的宮殿在乾燥的沙漠中得以保存,簡潔而滄桑的古城,沒有任何浮誇的裝飾。

沙漠是大自然的原色,一切人類文明的繁華雕飾,都會在烈日風吹下,還原為赤裸裸的沙粒,這就是撒哈拉的美學。

動物們卻早已經諳熟此道。只有能量需求最低的動物才能在這裡生存,他們不敢浪費一點點能量,不敢有更多欲求。沙漠之舟駱駝完美地融入了撒哈拉的畫面,在沒有水的情況下它們仍能存活三周。

(攝影師Jody Macdonald)

偶爾出現的野生動物,也往往行色匆匆。耳廓狐需要趕緊躲避陽光以避免水分流失。

(攝影師BRUNO D'AMICIS等)

和撒哈拉最樸素最簡單的創作一樣,絕望後新生的三毛,在她無欲無求的生活中,開始了最平淡最直擊內心的創作。

三毛成長於臺灣經濟高速發展的“亞洲四小龍”時期,財富、事業、政治等等欲望彌漫。撒哈拉讓她可以從中跳脫出來,在大沙漠中安靜地作一粒沙子,一粒天然去雕飾的沙子。

撒哈拉當地人的詩歌中言道,

“沙漠是真正的寶藏,為人提供避難所 ,遠離人間和人的罪惡。你在那裡得到滿足,你在那裡得到死亡,你在那裡得到你所尋求的一切”

絕望就是最好的反擊,絕望就是最好的新生。就如當你跋涉千里後,慷慨的撒哈拉會讓你遇到一汪綠洲。

(攝影師Carsten Peter)

在沙漠最中心,奧巴里沙海(Ubari)裡的,Umm al Maa湖它的鹽度高達12,但卻能滋潤棗椰樹和蘆葦茂盛地生長。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等)

還有下面的這處水窪,因為礦物質含量過高而呈現紫色,但仍能滋養一方生命。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

在一處表面水分已經蒸發殆盡的鹽湖中,地下土壤中保存的水分仍能讓棕櫚樹頑強生長,這畫面就像冰雪茫茫的北極居然長出了一棵樹。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

人類也能得到富有的撒哈拉的饋贈,利用綠洲中的水源灌溉農田。這裡澆水設備會像圓規一樣轉圈噴水,所以農作物在沙漠中形成了一個個綠色的圓盤。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等)

在撒哈拉的東部,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沖進沙漠之中。為整個埃及帶來水源,成為埃及文明的源泉。

在人類的史詩傳說中,越是清苦的地方,越容易出現神跡。撒哈拉就是神跡最多的一處,它永遠會給絕境中的勇者新生的希望。《出埃及記》中埃及法老的軍隊,從沙漠中追擊摩西帶領的以色列人直到紅海岸邊,千鈞一髮之際,摩西高舉手杖,大風在波浪中辟出一條旱道,以色列人得以踏上了西奈的土地而法老的追兵卻被合攏的海水淹沒。

身處絕望之地的三毛是充滿希望的,她既沒有向都市妥協,也沒有向荒原妥協。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欣欣向榮地滋長著。在荒漠中她的內心更加純淨。

也許你的心中,也有個撒哈拉。

P.S. 《橄欖樹》的原文中三毛寫的是“為了夢中的小毛驢”,後來作曲人李泰祥改為“橄欖樹”。對於三毛而言,也許小毛驢更貼近于撒哈拉吧。

星球研究所: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

有黑色的沙子,這裡因被火山灰覆蓋而呈黑色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

也同樣一眼望不到邊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

沙子如此之多,連亙古的巨大火山口也被填滿,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利用滑翔傘

才拍到了這處火山遺跡的全貌。

如果你想躲沙子遠一點,沙塵暴會一直追著你,鑽進你的房間、你的衣服裡,讓你無處可逃。

(攝影師Pavliha、Jody Macdonald)

沙塵暴來臨時,攝影師還拍下了一幅有趣的畫面,一架直升機正吊著裝甲車狂奔,好像是在沙塵暴的追擊中奮力逃亡。

飛經撒哈拉上空的國際空間站宇航員Alexander Gerst,從太空拍攝到了一張恐怖的照片。沙塵暴徹底覆蓋了整個地區,誰都無法倖免。

甚至吹到了海面上,整個海灣也塵土飛揚

(圖片源於NASA,該區域正是三毛所居住的西撒哈拉)

世界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就是撒哈拉了,然而文藝生物三毛偏偏要在這裡長期定居。甚至不是選擇一次7天或者半個月的旅行,滿足一下好奇心就趕緊離開這鬼地方。

也許是因為,她的絕望。

1960-1970年代的臺灣是壓抑的,學校裡填鴨式的教育讓三毛與老師發生了嚴重衝突,她一度想殺掉老師。連她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橄欖樹》,被譜成曲之後也被禁唱。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流浪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澗清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流浪

還有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裡面的“遠方”被認為是傾向大陸,要“流浪”的情緒也是必須封殺的。而三毛不想要口號,也不想談主義,她不想要那麼多牽絆,她也不想成為別人眼中應該成為的什麼人。

她要自由,她要流浪,她要遠方。

《國家地理》所描繪的撒哈拉沙漠,給了她一個最佳的選擇。在當年那樣一個遙不可及的遠方,地理上的隔閡讓她不用再與別人虛與委蛇,可以專注於自己的內心。撒哈拉的物質非常匱乏,她可以丟掉對生活的奢求,把自己對物質的欲望降到最低,即使她想再多滿足那麼一點點欲望,對不起,只有沙子。

當絕望的三毛來到絕望的撒哈拉,看到絕望的無邊沙海,經歷絕望的超級沙塵暴,撒哈拉的美才逐步揭開。

當風暴散去,一切風平浪靜,一場最偉大的藝術創作開始了。它所用的材料極其簡單,沙子、光,柔軟的晨光中,上帝在這裡創作了世間最美的曲線。

(攝影師Stephan Fürnrohr等)

像撒哈拉這種廣闊、單調、不受人為干擾的空間,是上帝進行藝術創作的最佳畫盤。想必三毛也曾癡迷於此吧。

她對荷西說,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撒哈拉在她的心中如此含情脈脈。人生就這樣,當你有太多選擇時反而走不好自己的路。當你別無他物時,最簡單的物品反而能創造最富想像力的藝術品。

比如沙漠玫瑰石(Desert Rose Stone),它由石英沙在經歷了千萬年後凝結而成,其質地非常脆弱,就像上帝用沙子做的沙雕。不同于濕潤土地上盛開的“妖豔賤貨”,它沒有任何鮮豔的顏色,完全是沙的本色。

在撒哈拉沙漠腹地,阿爾及利亞南部的阿哈加爾高原,還有一些更大的藝術品。風和沙共同雕刻出來的通天石柱,從數米高到數百米不等。下圖中的石頭故意躲在沙坑中,好像隨時準備跳出來伏擊獵物。

(攝影師為中國著名探險家金飛豹)

這根定海神針,就像從天而降,牢牢釘在沙海上。

(攝影師為中國著名探險家金飛豹)

正在與沙漠對峙中的石陣,也許還要對峙一萬年。

(攝影師為中國著名探險家金飛豹)

除了沙子,還有一種被用到極致的材料,鹽。因為蒸發量大,遠古時期的一個超級大湖被曬成了鹽湖,位於突尼斯南部的傑裡德大鹽湖(Chott el-Jerid Lake),是撒哈拉沙漠內面積最大的鹽盤。面積達7000平方公里,比上海還大600平方公里。這裡單調的環境使得海市蜃樓的發生頻率非常高,正如孤寂中的人,想像力會更加豐富。紅色或白色在鹽湖中交替出現,一輛開進鹽湖的大巴車被廢棄在湖中,成為一道風景。

(攝影師Pascale Louise、RVAYO等)

雖然鹽湖中的鹽儲量巨大,但因為運輸困難,鹽仍像金子一樣寶貴。古代撒哈拉“食鹽之路”上的商人們乘駱駝從北非出發,穿越沙漠把鹽賣給西非、中非和東非的部族,換回黃金、象牙以及奴隸。

現在這些鹽路仍在運作,運鹽的駝隊行走在沙漠中。從高處俯拍,駱駝的影子就像是紙片,而真正的駱駝反而要仔細分辨才能認出。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

連人類的審美也被撒哈拉同化,廷巴克圖(Timbuktu)是古代非洲人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建立的城鎮,位於“食鹽之路”的交通要道,最多時曾擁有超過4萬人口。宏偉而樸素的宮殿在乾燥的沙漠中得以保存,簡潔而滄桑的古城,沒有任何浮誇的裝飾。

沙漠是大自然的原色,一切人類文明的繁華雕飾,都會在烈日風吹下,還原為赤裸裸的沙粒,這就是撒哈拉的美學。

動物們卻早已經諳熟此道。只有能量需求最低的動物才能在這裡生存,他們不敢浪費一點點能量,不敢有更多欲求。沙漠之舟駱駝完美地融入了撒哈拉的畫面,在沒有水的情況下它們仍能存活三周。

(攝影師Jody Macdonald)

偶爾出現的野生動物,也往往行色匆匆。耳廓狐需要趕緊躲避陽光以避免水分流失。

(攝影師BRUNO D'AMICIS等)

和撒哈拉最樸素最簡單的創作一樣,絕望後新生的三毛,在她無欲無求的生活中,開始了最平淡最直擊內心的創作。

三毛成長於臺灣經濟高速發展的“亞洲四小龍”時期,財富、事業、政治等等欲望彌漫。撒哈拉讓她可以從中跳脫出來,在大沙漠中安靜地作一粒沙子,一粒天然去雕飾的沙子。

撒哈拉當地人的詩歌中言道,

“沙漠是真正的寶藏,為人提供避難所 ,遠離人間和人的罪惡。你在那裡得到滿足,你在那裡得到死亡,你在那裡得到你所尋求的一切”

絕望就是最好的反擊,絕望就是最好的新生。就如當你跋涉千里後,慷慨的撒哈拉會讓你遇到一汪綠洲。

(攝影師Carsten Peter)

在沙漠最中心,奧巴里沙海(Ubari)裡的,Umm al Maa湖它的鹽度高達12,但卻能滋潤棗椰樹和蘆葦茂盛地生長。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等)

還有下面的這處水窪,因為礦物質含量過高而呈現紫色,但仍能滋養一方生命。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

在一處表面水分已經蒸發殆盡的鹽湖中,地下土壤中保存的水分仍能讓棕櫚樹頑強生長,這畫面就像冰雪茫茫的北極居然長出了一棵樹。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

人類也能得到富有的撒哈拉的饋贈,利用綠洲中的水源灌溉農田。這裡澆水設備會像圓規一樣轉圈噴水,所以農作物在沙漠中形成了一個個綠色的圓盤。

(攝影師George Steinmetz等)

在撒哈拉的東部,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沖進沙漠之中。為整個埃及帶來水源,成為埃及文明的源泉。

在人類的史詩傳說中,越是清苦的地方,越容易出現神跡。撒哈拉就是神跡最多的一處,它永遠會給絕境中的勇者新生的希望。《出埃及記》中埃及法老的軍隊,從沙漠中追擊摩西帶領的以色列人直到紅海岸邊,千鈞一髮之際,摩西高舉手杖,大風在波浪中辟出一條旱道,以色列人得以踏上了西奈的土地而法老的追兵卻被合攏的海水淹沒。

身處絕望之地的三毛是充滿希望的,她既沒有向都市妥協,也沒有向荒原妥協。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欣欣向榮地滋長著。在荒漠中她的內心更加純淨。

也許你的心中,也有個撒哈拉。

P.S. 《橄欖樹》的原文中三毛寫的是“為了夢中的小毛驢”,後來作曲人李泰祥改為“橄欖樹”。對於三毛而言,也許小毛驢更貼近于撒哈拉吧。

星球研究所: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