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谷歌拿出500輛無人車免費用!商業化加速

車東西

文 | 曉寒

昨日, 穀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宣佈對美國民眾提供自動駕駛汽車的試用活動, 這一活動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率先啟動, 任何居住在該城市的居民都可以申請。

用APP預定行程

據外媒報導, Waymo的試用活動與使用Uber/滴滴類似, 申請到試用資格的用戶可以在一個特定的APP上預定一個行程, 但是並不需要付費。

從Waymo放出的視頻來看, 這一活動使用的是Waymo最新的自動駕駛車型, 該車基於菲亞特克萊斯勒(以下簡稱FCA)的MPV Pacific(在國內就是新一代大捷龍)打造, 其車頂裝有自動駕駛汽車標誌性的雷射雷達,

非常醒目。

去年5月, 穀歌與FCA達成了合作協定, 雙方將合作生產100輛基於Pacific打造的自動駕駛汽車。 很明顯, 在這一合作中, 穀歌擁有完整的自動駕駛技術, 包括硬體平臺與軟體平臺, 而FCA則負責幫助穀歌更好地將這些硬體塞進這100輛Pacific中。

(配圖為Waymo基於Pacific的自動駕駛汽車)

2016年12月, 穀歌正式將自動駕駛部門分拆為獨立公司Waymo, 而其與克萊斯勒合作打造的100輛新款自動駕駛汽車也正式公開亮相。 與谷歌之前基於雷克薩斯RX450h改裝的測試車, 以及自行生產的豆莢小車相比, 這些Pacific看上去更像是工業生產的量產車, 而非改裝車。

據悉, 為了更好的進行測試, Waymo為本次開放測試活動額外定制了500輛Pacific自動駕駛測試車, 加上之前的100輛Pacific, 十幾輛雷克薩斯RX450h以及三十多輛豆莢式的小車, Waymo在美國多地進行測試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經超過了670輛。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 在該項活動中, 穀歌的這些自動駕駛汽車仍然會配有司機或是工程師進行監管, 使用者還是需要坐在乘客座位上面。

Waymo CEO, 前現代汽車美國公司CEO John Krafcik表示,

在鳳凰城參加測試的用戶可以在週一到周日的每一天, 在每一天的任何時候使用Waymo的自動駕駛汽車, 並且該活動的測試範圍要比Waymo在三藩市的測試範圍大兩倍。

自動駕駛競爭的加劇與商業困局

2004年, 美國國防部高級計畫研究局DARPA發起了自動駕駛汽車挑戰賽, 並吸引了卡耐基梅隆大學、斯坦福等大學, 以及通用、英特爾等相關公司的興趣。 2005年, 斯坦福大學電腦系與AI實驗室教授Sebastian Thrun(塞巴斯特安·特龍)帶領的隊伍贏得了當年比賽的冠軍, 隨後谷歌的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將其挖入穀歌的神秘實驗室——Google X。

所以在2007的DARPA自動駕駛挑戰賽車, 穀歌的LOGO也出現在了特龍團隊的自動駕駛汽車之上。

(配圖為塞巴斯蒂安特龍與DARPA自動駕駛汽車)

這年的比賽中, 特龍所代表的斯坦福戰隊以第二名惜敗卡耐基梅隆大學戰隊, 但是特龍以及其團隊則一併加入了穀歌, 並在2009年正式開啟了穀歌的自動駕駛項目。

穀歌在美國城市裡跑著的自動駕駛汽車隊伍讓全球各大汽車廠商如臨大敵。 通用、福特、大眾、寶馬等公司也紛紛將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放在了公司日程的重要位置,

並投下數十億美元。

2016年3月, 媒體報導稱通用斥資10億美元(也有消息稱是3億美元)收購了美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Cruise Automation。 2016年7月, 寶馬宣佈與將英特爾、Mobileye合作生產自動駕駛汽車。 隨後的8月份, Uber6.8億美元收購由前穀歌員工創辦的自動駕駛公司OTTO, 福特也在當月與百度一道向雷射雷達龍頭公司Velodyne投資1.5億美元, 隨後又在2017年2月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人工智慧公司Argo AI, 以增強自己在自動駕駛方面的實力。

除此之外, 像是nuTonomy、馭視科技、智行者、圖森、drive.ai、comma.ai、Vecotor.ai等自動駕駛創業公司也紛紛出現, 該領域的競爭日趨白熱化。

自動駕駛項目耗時耗力, 在競爭加劇的同時, 實現商業化成了自動駕駛業內公司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

國內初創公司圖森的做法是將自動駕駛技術與商用卡車相結合,並將在今年10月在高速公路上實現商用,馭視科技把目光放在了低速自動駕駛方面,將針對機場、景區等封閉場景的低速自動駕駛汽車投入了商用,Uber也在2016年8月底,在匹茲堡上線了一部分自動駕駛汽車,允許用戶在其APP中付費使用。

(配圖為Uber的自動駕駛汽車)

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公司都加快了自己的商業化步伐。穀歌此次開始進行大規模民用測試,也是如此。

Waymo方面表示,他們正是系統通過對這些擁有不同背景、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用戶進行測試,來弄明白普通民眾將會如何使用自動駕駛汽車,以期更快的找到未來的商業模式。

國內初創公司圖森的做法是將自動駕駛技術與商用卡車相結合,並將在今年10月在高速公路上實現商用,馭視科技把目光放在了低速自動駕駛方面,將針對機場、景區等封閉場景的低速自動駕駛汽車投入了商用,Uber也在2016年8月底,在匹茲堡上線了一部分自動駕駛汽車,允許用戶在其APP中付費使用。

(配圖為Uber的自動駕駛汽車)

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公司都加快了自己的商業化步伐。穀歌此次開始進行大規模民用測試,也是如此。

Waymo方面表示,他們正是系統通過對這些擁有不同背景、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用戶進行測試,來弄明白普通民眾將會如何使用自動駕駛汽車,以期更快的找到未來的商業模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