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全國只有這條老街,還可以使用“糧票”,感覺像住進了舊時光

——身無分文, 你敢不敢出門?

當然, 生活在馬雲爸爸庇護下的滾妹無所畏懼, 不過前提有三, 手機有電、有電、有電。

前幾天, 隔壁二狗子神秘兮兮地戳戳滾妹說:有一個地方,

你可以丟掉手機、不帶一分錢, 還能逛吃逛吃一整天!約嗎?

你的清晨7點鐘什麼樣子?

七八點鐘的松陽老街可早就醒了。

巷子口是個好位置, 新鮮的野生鯽魚在水盆中咕咕嚕嚕冒著泡, 舊三輪車上萵筍白菜青翠透亮。

舊理髮店的紅字歪歪斜斜地貼在門板上, 老人濕著剛洗好的頭髮, 坐上木椅子, 電推子嗡嗡地開起來, 也蓋不住老收音機裡傳出咿咿呀呀的戲曲聲。

急匆匆的自行車開過, 車鈴沿著青石板響了一路。 鐵匠把木門板吱吱呀呀地卸下來, 依次靠牆碼著, 磚砌的爐子燒起來, 準備開工。

循著飄得滿街的粽香鑽進早點鋪子, 來倆熱騰騰的包子粽子就豆漿, 這一天才算正經開始了。

老街是條貨真價實的“老”街, 老到什麼程度呢, 這沿街的老鋪子隨便拎幾家出來都是明清時期的老建築。

老街上聚集著的種種手藝, 當地人稱之為“百工”, 鋪子裡的老匠人怕是你在別處極難見著。

就在浙西南小城, 藏著這一條, 古老到, 時光都把它遺忘了的, 松陽老街。

連法打鐵鋪

亮亮打鐵鋪的刀具

老街上有六家打鐵鋪,亮亮打鐵鋪、善生打鐵鋪、老闕打鐵鋪、連法打鐵鋪等等,最年輕的鐵匠吳連法也已經打鐵25年了,祖祖輩輩打鐵的手藝一直傳到現在。

一把鐵鉗,抻、拉、卷、翻,大錘用力砸下,火花飛濺,鐵砧上的鐵塊、變窄、變尖、變扁、變薄。日常用的農具、刀具就這麼手工一錘一錘敲出來,比市場買的倒是經用不少。

宗琮草藥鋪

早上有人要了兩斤田七,單師傅這會兒正忙著打粉

三四家草藥鋪也還開著,宗琮草藥鋪的掌櫃單宗富已經73歲了,在還跑得動的時候,得閒便拿著柴刀編織袋上山采藥,如今年紀大了,不顧兒女反對仍然堅持打理著這家老鋪子。

鋪子裡防潮的木板上擠擠挨挨地擺滿了草藥,夏枯草、白陳梨根、蒲公英、鬼針草......街坊四鄰有個小病小痛的都來找他,配幾味藥吃吃也就舒服了。

百味草堂

比起藥草鋪,這家百味草堂更像是古裝劇裡看見的中藥鋪,把中草藥分門別類塞進一格格小抽屜,女掌櫃話不多,用一杆精巧的手工小秤稱量著藥草份量。

按方子配好的藥用牛皮紙包一包拎出門。

夏天快到了,來買端午茶的人也越來越多,松陽先民采藥制端午茶喝的傳統一直沿襲至今,老街的每一家草藥鋪都備著這養生防病的“萬能茶”。

秀和畫苑

老街轉角處是一個緩坡,右側的店鋪稍稍高出街面,一眼望去,鋪子裡全是畫像,店主名叫徐秀和,1988年開始學畫的他,畫筆拿了近30年。

最擅長速寫的徐秀和,不到20分鐘完成一幅速寫人像,畫上的人一樣靈動,畫家用這種方式記錄著老街的人事變遷,被畫者記下當下的自己也很歡喜。

縉松秤店

若是轉去人民大街上,有家門面狹窄的縉松秤店常引得人駐足,這家店裡掛的大大小小滿目的秤全是掌櫃朱葛明手工做的,甚至連制秤的工具都出自他手。

做秤是門精細活,鑽孔、釘花都得毫釐不差,四十多年,朱老先生做秤的這門手藝已經無比純熟,一桿秤也要費半天的功夫才能完成。

老街的人們習慣了用桿秤,也有不少因“秤”心如意這個彩頭來買秤的,老師傅仍舊忙個沒歇,不停歇的敲打聲成了老街人民習慣了的背景音。

長壽食品店

比做秤的朱師傅更忙的是長壽食品店的的老丁,手工月餅一天賣出700個還供不應求,只用用芝麻、豆沙、梅乾菜等傳統餡料(梅乾菜月餅人氣最高),現做現賣。

丁師傅長壽食品店的傳統手工月餅、麻花不添加任何防腐劑

將炒好的梅乾菜肉餡包進蛋捲狀的麵團,壓平後放到平底鍋上文火慢煎,剛出鍋的月餅表皮金黃色,一口咬下,酥到掉渣。

佰仙麵館

晌午時逛得餓了,趕緊去佰仙麵館叫一碗“酒糟大腸面”,去晚了可就只能排隊瞧著兩屋子的食客吃得歡騰,香掉了鼻子。

燒柴火的老灶盛著一鍋沸水,老闆娘手腳麻利,手擀的麵條扔進鍋,饞哭之前,給你端上一碗,便能熱騰騰地吃出一腦門汗。

山中雜記

酒足飯飽,拍拍肚皮想找處蔭涼的溪邊草坡對付食困也不是難事。老街所在的這座浙西南的小城,松陽,跟臺北一樣是個盆地,四面都有山坡,隨你往哪處找去。

說起臺北,老街上前兩年新開了一家店,看見的人都說,這家店就該在臺北。可它就在老街的一棟老宅子裡,跟老街融合得渾然天成。

南直街50號的這棟百年老宅,當地人喚作“汀屋”。重新設計修繕後的它叫做“山中雜記”。是書局,是茶館,也是雜貨鋪子,反正足夠你懶懶消磨一個美好的下午。

一樓擺放著主人精心挑選的書,閱讀椅被設計師安排在了最適宜閱讀的位置。這裡的書大多關於旅行和藝術,信手拈兩本也不錯看的。

木架上擺放的是來自松陽的傳統食材,也是主人兩年來走訪鄉野所得,古法紅糖、金棗柿、黃米粿、白老酒、山茶籽油,諸如此類,取自山間,求得是個天然純粹的好味道。

二樓便是茶室,武夷岩茶、鳳凰單樅、松陽白茶和高山野生小種紅茶,來了嘗出好來選上兩種帶走的人也不少。

與書與茶相伴,春天坐在簷下聽雨聲,夏天坐在天井納涼,閒話舊日的故事。

蔦舍

向晚方歸,也不必擔心歇腳處太遠,一座鮮花環繞的小院——蔦舍,離老街只隔十八步。充滿陽光的庭院裡,蔓生的蔦蘿隨處可見。

蔦舍別有一番民國韻味,設計中複刻了舊時老屋的元素,腔調古典,細節摩登,頗有味道。

簡單的白牆、滿眼的木質傢俱傳遞出的溫暖質感,帷幔大床適合情侶,複式套房適合攜家帶子,蔦舍一如既往地擺開了周到的主人架勢。

古樸別致的傢俱是為蔦舍度身定制的,二期的複式家庭房還用上了比五星級酒店還要周全的地暖+雙面壁爐,無論在院子還是室內,都能看見溫暖。

老街何其幸運,自漢唐至今,歷經千百年的滄桑變化仍然保持著舊模樣,也沒有粘上半點所謂古鎮千篇一律的“景點”味兒。

連同老街上的手工藝、匠人、四季吃食,都在時間的長河中相對靜止。

時光,也拿它們沒辦法。

從前車馬慢,雖然回不到過去,但我們依然可以用一個小假日,過一段老時光。

舊時的日子,過起來,到底是怎麼樣一種滋味?

——周中入住蔦舍,免費領消費券,帶你打卡老街所有老鋪~

松陽老街。

連法打鐵鋪

亮亮打鐵鋪的刀具

老街上有六家打鐵鋪,亮亮打鐵鋪、善生打鐵鋪、老闕打鐵鋪、連法打鐵鋪等等,最年輕的鐵匠吳連法也已經打鐵25年了,祖祖輩輩打鐵的手藝一直傳到現在。

一把鐵鉗,抻、拉、卷、翻,大錘用力砸下,火花飛濺,鐵砧上的鐵塊、變窄、變尖、變扁、變薄。日常用的農具、刀具就這麼手工一錘一錘敲出來,比市場買的倒是經用不少。

宗琮草藥鋪

早上有人要了兩斤田七,單師傅這會兒正忙著打粉

三四家草藥鋪也還開著,宗琮草藥鋪的掌櫃單宗富已經73歲了,在還跑得動的時候,得閒便拿著柴刀編織袋上山采藥,如今年紀大了,不顧兒女反對仍然堅持打理著這家老鋪子。

鋪子裡防潮的木板上擠擠挨挨地擺滿了草藥,夏枯草、白陳梨根、蒲公英、鬼針草......街坊四鄰有個小病小痛的都來找他,配幾味藥吃吃也就舒服了。

百味草堂

比起藥草鋪,這家百味草堂更像是古裝劇裡看見的中藥鋪,把中草藥分門別類塞進一格格小抽屜,女掌櫃話不多,用一杆精巧的手工小秤稱量著藥草份量。

按方子配好的藥用牛皮紙包一包拎出門。

夏天快到了,來買端午茶的人也越來越多,松陽先民采藥制端午茶喝的傳統一直沿襲至今,老街的每一家草藥鋪都備著這養生防病的“萬能茶”。

秀和畫苑

老街轉角處是一個緩坡,右側的店鋪稍稍高出街面,一眼望去,鋪子裡全是畫像,店主名叫徐秀和,1988年開始學畫的他,畫筆拿了近30年。

最擅長速寫的徐秀和,不到20分鐘完成一幅速寫人像,畫上的人一樣靈動,畫家用這種方式記錄著老街的人事變遷,被畫者記下當下的自己也很歡喜。

縉松秤店

若是轉去人民大街上,有家門面狹窄的縉松秤店常引得人駐足,這家店裡掛的大大小小滿目的秤全是掌櫃朱葛明手工做的,甚至連制秤的工具都出自他手。

做秤是門精細活,鑽孔、釘花都得毫釐不差,四十多年,朱老先生做秤的這門手藝已經無比純熟,一桿秤也要費半天的功夫才能完成。

老街的人們習慣了用桿秤,也有不少因“秤”心如意這個彩頭來買秤的,老師傅仍舊忙個沒歇,不停歇的敲打聲成了老街人民習慣了的背景音。

長壽食品店

比做秤的朱師傅更忙的是長壽食品店的的老丁,手工月餅一天賣出700個還供不應求,只用用芝麻、豆沙、梅乾菜等傳統餡料(梅乾菜月餅人氣最高),現做現賣。

丁師傅長壽食品店的傳統手工月餅、麻花不添加任何防腐劑

將炒好的梅乾菜肉餡包進蛋捲狀的麵團,壓平後放到平底鍋上文火慢煎,剛出鍋的月餅表皮金黃色,一口咬下,酥到掉渣。

佰仙麵館

晌午時逛得餓了,趕緊去佰仙麵館叫一碗“酒糟大腸面”,去晚了可就只能排隊瞧著兩屋子的食客吃得歡騰,香掉了鼻子。

燒柴火的老灶盛著一鍋沸水,老闆娘手腳麻利,手擀的麵條扔進鍋,饞哭之前,給你端上一碗,便能熱騰騰地吃出一腦門汗。

山中雜記

酒足飯飽,拍拍肚皮想找處蔭涼的溪邊草坡對付食困也不是難事。老街所在的這座浙西南的小城,松陽,跟臺北一樣是個盆地,四面都有山坡,隨你往哪處找去。

說起臺北,老街上前兩年新開了一家店,看見的人都說,這家店就該在臺北。可它就在老街的一棟老宅子裡,跟老街融合得渾然天成。

南直街50號的這棟百年老宅,當地人喚作“汀屋”。重新設計修繕後的它叫做“山中雜記”。是書局,是茶館,也是雜貨鋪子,反正足夠你懶懶消磨一個美好的下午。

一樓擺放著主人精心挑選的書,閱讀椅被設計師安排在了最適宜閱讀的位置。這裡的書大多關於旅行和藝術,信手拈兩本也不錯看的。

木架上擺放的是來自松陽的傳統食材,也是主人兩年來走訪鄉野所得,古法紅糖、金棗柿、黃米粿、白老酒、山茶籽油,諸如此類,取自山間,求得是個天然純粹的好味道。

二樓便是茶室,武夷岩茶、鳳凰單樅、松陽白茶和高山野生小種紅茶,來了嘗出好來選上兩種帶走的人也不少。

與書與茶相伴,春天坐在簷下聽雨聲,夏天坐在天井納涼,閒話舊日的故事。

蔦舍

向晚方歸,也不必擔心歇腳處太遠,一座鮮花環繞的小院——蔦舍,離老街只隔十八步。充滿陽光的庭院裡,蔓生的蔦蘿隨處可見。

蔦舍別有一番民國韻味,設計中複刻了舊時老屋的元素,腔調古典,細節摩登,頗有味道。

簡單的白牆、滿眼的木質傢俱傳遞出的溫暖質感,帷幔大床適合情侶,複式套房適合攜家帶子,蔦舍一如既往地擺開了周到的主人架勢。

古樸別致的傢俱是為蔦舍度身定制的,二期的複式家庭房還用上了比五星級酒店還要周全的地暖+雙面壁爐,無論在院子還是室內,都能看見溫暖。

老街何其幸運,自漢唐至今,歷經千百年的滄桑變化仍然保持著舊模樣,也沒有粘上半點所謂古鎮千篇一律的“景點”味兒。

連同老街上的手工藝、匠人、四季吃食,都在時間的長河中相對靜止。

時光,也拿它們沒辦法。

從前車馬慢,雖然回不到過去,但我們依然可以用一個小假日,過一段老時光。

舊時的日子,過起來,到底是怎麼樣一種滋味?

——周中入住蔦舍,免費領消費券,帶你打卡老街所有老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