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未曾改變的雄心壯志——記青海大學原副校長格日力

【知識人·強國夢】

光明日報記者 萬瑪加

2016年11月14日, 在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第27屆院士大會上, 格日力榮獲全球唯一基礎醫學科學獎。 評審專家認為, 格日力的研究, 對藏族和蒙古族適應高原低氧環境的遺傳學機制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一獎項給格日力的醫學人生又增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52年, 格日力出生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懷頭他拉鄉的一個偏遠山溝。 從放羊娃到醫學博士, 從青藏高原到日本、美國, 格日力的求學之路曲折艱辛。 在完成博士後研究後, 格日力放棄國外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回到青海,

從事高原醫學研究。

圖為:格日力人物素描。 郭紅松繪/光明圖片

當年回國時, 財力困難的青海省為他提供了當時最好的條件, 格日力下決心要幹三件事:第一, 建立博士點;第二, 建立高原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三, 召開一次國際高原醫學大會。

“省裡召開相關協調會, 專門出具一份檔, 對我們以後高原醫學的研究給予了全力的支持。 ”格日力說。

回到青海的格日力在高原醫學研究道路上大步向前。 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科學研究和培養人才的工作當中。 在格日力的主持下, 2003年, 中國第一個集科研、教學、醫療為一體的高原醫學研究中心在青海建成;2004年, 國際高原醫學大會首次成功在中國舉辦;2006年, 格日力領銜的高原醫學專業為青海高校唯一的博士授予單位, 實現了青海博士學位授予點零的突破。

“十多年來, 我們經歷了很多從無到有的過程。 從沒有一間實驗室到擁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從沒有一篇像模像樣的學術論文到實現國際頂級雜誌全覆蓋,

從沒有一項高原醫學成果到連續獲得國際國內大獎, 從沒有一位專業研究人員到擁有一支具有國際背景的高原醫學研究隊伍。 ”說到變化, 格日力感慨萬千。

自從高原醫學中心實驗室成立以來, 格日力突出“高原、民族、地域”特色, 在高原病防治和低氧適應機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尤其是青藏鐵路建設中高原病的防治、國際慢性高原病診斷標準——“青海標準”的制定、北京奧運會運動員的高原訓練、藏族低氧適應的遺傳學機制研究等。

“作為高原醫學科研工作者, 我最關心的事情只有兩件, 一是我們的科學研究怎樣服務社會, 為高原地區的群眾解除病痛。 另一件, 就是在青海這樣的欠發達地區, 如何更好地培養高層次人才。

”格日力說。

時光荏苒, 光陰滄桑了容顏, 卻絲毫未曾改變格日力的雄心壯志。 他表示, 未來還將更加努力地攀登高原醫學研究高峰, 為社會創造更多、更大的價值。

《光明日報》( 2017年04月26日 06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