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廣安前鋒區:貧困戶劉同友的“脫貧記”

前兩天, 我們關注了廣安前鋒區解決了產業發展中的種種問題, 各個村子增收致富都有了門路。 但還有些地方, 地處丘陵或山區, 沒法發展大規模的種植業, 他們又靠什麼脫貧呢?43歲的貧困戶劉同友就是其中之一, 再過2個月, 它家裡的13頭肉牛就要出欄了, 估計純利潤能有6萬多元。 說起養牛, 還有一段曲折的經歷。 2008年以前, 劉同友常年在外從事磨石頭工作, 由於吸入過多粉塵, 患上了矽肺病, 看病花光了家裡所有積蓄。 2013年, 大病初愈的他, 一心想脫貧, 跟親戚朋友借錢, 買了200只雞苗在家搞養殖, 結果卻出乎意料。

由於地處秦巴山片區, 整個前鋒區有三分之一屬於深丘和山區, 這些地方不適合發展種植業。 選擇養雞、養豬、養牛的農戶達到了7000戶。 對於這些分散的農戶來說, 如果沒有銷路, 脫貧就是一句空話。 好在去年底, 情況發生了轉變。 去年11月, 由前鋒區政府出資1億元的鑫泰農業開發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劉同友就立馬與公司簽訂了產銷協定, 等牛出欄時, 公司按照市場價格收購, 並且設置的保底價是一頭8000元。 不過, 這牛要賣也要等到今年6月份出欄, 2016年要實現脫貧, 還要靠區農業局“一戶一策”的精准扶貧政策。

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是精准扶貧的要義, 也是“繡花”功夫使勁兒的重點。 有條件的村, 大家因地制宜找市場謀產業。 地處山區的村, 更要一戶一策精准幫扶。 每家每戶的問題想明白了, 一針一線精描細寫, 連起來就是全過程的精准。 前鋒區去年成功摘帽了, 但他們並不滿足, 今年, 區裡還將繼續“繡”一條鄉村旅遊景觀走廊, 讓大夥兒在不斷延伸的產業鏈上, 把致富路走得越來越寬廣。

《四川觀察》編輯 張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