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紮克伯格為什麼堅持做VR,因為他知道什麼才是核心價值!

之前結束的Facebook年度開發者盛會F8 2017上, Facebook帶來了在AR/VR領域的各種新進展, 比如Camera Effects、AR Studio, 以及Facebook Spaces Beta版。 值得深入研究的內容很多, 一篇文章難以概述, 今天我們只談一點:為什麼紮克伯格堅持做VR?

拿出了Facebook Spaces

在今年F8上, 紮克伯格的發言主要集中在了AR和網路連接方面, 比如玩樂性質濃厚的Camera Effects;但是定位於VR社交平臺的Facebook Spaces卻是F8 2017 Keynote上最吸引我的產品。 記得在去年的Oculus Connect大會上, 紮克伯格向大家展示過VR社交的一些場景, 當時零鏡網曾做過報導。

(詳見《還在用QQ聊天?看看VR社交原來可以這麼酷!》)而本次F8上, Facebook終於帶來了可以公開體驗的Facebook Spaces Beta版, 目前這款應用已經登陸Oculus Store。

Facebook VR社交主管Rachel Franklin在Keynote上對Facebook Spaces的進展進行了介紹。 相比去年的演示, Facebook Spaces加入了更加豐富的功能。 用戶可以使用自己的Facebook照片來設計VR空間中的虛擬人像;可以在VR空間中和朋友一起體驗全景圖片或視頻;可以在VR空間中和朋友一起玩自拍;可以通過手柄創作出虛擬物品,

比如畫一個火堆來烤肉;也可以和非VR使用者通過Messenger視頻通話。

相比最初的Demo, 現在的Facebook Spaces Beta版已經可以用了, 比如拉上三兩個好友一起在VR空間中交流。

但是總體來看, VR社交的體驗還比較簡陋, Facebook的VR虛擬社交遠未達到我們的預期。 按照Facebook VR社交產品經理Mike Booth的說法就是:“這是一個很重要但是很漫長的旅程, 我們才走了不到1%。 我們希望將來的Facebook Spaces可以變成一個真正的虛擬空間, 大家可以一起打桌球、玩遊戲, 甚至一起玩搖滾!”

為什麼Facebook堅持做VR

“為什麼做VR?”這個問題是很多企業切入VR領域之前或者在難以堅持的時候問自己的問題。 其實, 還可以換個方式問這個問題:“VR有什麼用?”

如果答案是:“VR很火, VR是未來!”或者是“國際大廠都在做VR, 看看Facebook, 看看微軟, 看看穀歌!”那麼這樣的企業通常很難堅持下去,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認真思考。 那麼如果是Facebook來回答這個問題, 答案會是什麼呢?

“VR is a naturally social platform!”Rachel Franklin在演講中再次重申了Facebook對VR的定位:下一代社交平臺。Facebook的核心基因是社交,從2004年建立這家旨在增進高校學生彼此瞭解的“花名冊”開始,紮克伯格就堅持在社交領域。“helping to bring people closer together”,在本次F8的主題演講中,紮克伯格也談到了Facebook未來的主要工作。

今年2月份,紮克伯格專門發表了一篇長達6000多字的文章,主題就是“building global community”,目標是把Facebook要做成“social infrastructure”。而在下一代社交當中,VR就是關鍵的基礎設施之一。因為VR可以在虛擬世界中構建出類似面對面的交流方式,為網路交互注入情感,讓人與人的溝通交流重新立體起來,並且更加安全。

一切以社交為核心,通過VR技術推進社交模式升級。對於Facebook來說,這是自然而然的選擇。短期的功能和體驗欠缺並不重要,關鍵是將VR社交的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就是Facebook對待VR的態度。

VR、AR、AI、網路

其實,對於未來社交的探索,Facebook並沒有局限在VR領域,或者說並沒有局限在狹義上的“VR”上。就以Facebook Spaces為例,在創建虛擬形象時就運用了AI和深度學習,通過分析用戶過往Facebook的自拍圖片來構建面貌相似的虛擬形象,從而避免了虛擬形象千篇一律的問題。

AI和深度學習也被用於2D圖片3D化方面,Facebook已經做到通過計算實現圖片的景深效果。Facebook為此構建了更高效率的神經網路模型,來進行高效的圖片分析處理,這一功能在AR和VR領域也有關鍵應用,比如SLAM。

其次,Facebook Spaces可以允許用戶邀請最多三個好友一起互動,這Gear VR上Oculus Home推出的Oculus Parties和Oculus Rooms功能類似。人們可以在網路虛擬空間中和朋友面對面交流,一起玩遊戲、一塊兒看電影、一起自拍甚至是一起做出各種3D物體。如果對方沒有Oculus頭顯,也可以通過撥打Messenger視頻通話的方式接入。

這背後需要強大的網路支援能力,為此Facebook推出了Terragraph、Aquila、Tether-tenna“三大殺器”來應對不同的網路環境,通過高速光纖、太陽能無人機、以及直升機虛擬塔的方式確保網路連接。

開放的VR社交平臺,機會在哪兒

“Facebook推VR社交,Oculus的發展會比較好。”如果得出這個結論,那麼只說明沒有認識到Oculus和Facebook的真正關係。對於Facebook來說,收購Oculus就是為了快速熟悉並掌握VR相關的技術。記得2014年紮克伯格談到收購Oculus的原因時曾說過這麼一段話:“我們的使命是使世界更加開放和相互連接。過去幾年,這主要意味著打造移動應用,幫助用戶進行分享。我們在移動領域仍然大有可為,但現在我們認為自己可以開始專注于未來的平臺,這些平臺可以提供更加實用、更加娛樂、更加個性化的體驗。”

因此,對於Facebook來說,Oculus可以幫助自己儘快熟悉VR技術,並且獲得打造VR社交體驗的能力。換句話說,Oculus就是VR社交的一個Demo,但是並不意味著Oculus是VR社交設備的唯一選擇。定位追蹤、手勢操作,Facebook可以利用Oculus Rift和Touch手柄來嘗試新的VR社交,但是未來為了獲得盡可能多的社交服務使用者數量,Facebook Spaces肯定會開放給其他VR頭顯,比如HTC Vive,或者是其他VR一體機甚至是Gear VR這樣的設備。

同樣的,Facebook對於VR社交的嘗試,甚至具體點兒說,Facebook Spaces目前開放的一些功能,已經可以讓我們看到一些VR領域的相關機會。比如全景視頻或者VR視頻的拍攝設備。Facebook Spaces允許使用者上傳全景視頻並將其設置為聊天背景,並將好友拉入全景視頻中共同體驗,這一功能是否會成為下一代社交的標配呢?很有可能,這對於全景視頻的相關拍攝設備或者製作工具都是利好。甚至還有可能衍生出全景視頻檔的拍攝、分享等商業模式,就和付費虛擬時裝甚至表情包一樣,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太空站、火山口、珠峰山頂拍攝全景視頻。

同樣的,當整個VR社交的基礎框架搭好之後,VR內容創作者將會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不止是遊戲,還包括VR影視、VR教育、VR零售甚至是日常的協作辦公。比如過去的高清視訊會議系統是否會被取代?完全有可能。

寫在最後

對於Facebook來說,切入VR領域並不是一次隨性的前沿科技嘗試,而是非常有針對性的、對現有商業模式的技術升級。也就是說,Facebook將會通過VR技術進入社交新時代,並且讓目前的商業模式不會因為技術升級而被淘汰。這和目前很多國內VR企業寄希望于利用VR技術開創新商業模式、發掘新藍海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相對來說,傳統企業的VR+才是更現實的選擇,比如京東、阿裡的VR購物等。

編輯 | Frank.C.

添加時請注明:姓名-公司-職位

活動、商務合作請聯繫:adv@0-tech.com

“VR is a naturally social platform!”Rachel Franklin在演講中再次重申了Facebook對VR的定位:下一代社交平臺。Facebook的核心基因是社交,從2004年建立這家旨在增進高校學生彼此瞭解的“花名冊”開始,紮克伯格就堅持在社交領域。“helping to bring people closer together”,在本次F8的主題演講中,紮克伯格也談到了Facebook未來的主要工作。

今年2月份,紮克伯格專門發表了一篇長達6000多字的文章,主題就是“building global community”,目標是把Facebook要做成“social infrastructure”。而在下一代社交當中,VR就是關鍵的基礎設施之一。因為VR可以在虛擬世界中構建出類似面對面的交流方式,為網路交互注入情感,讓人與人的溝通交流重新立體起來,並且更加安全。

一切以社交為核心,通過VR技術推進社交模式升級。對於Facebook來說,這是自然而然的選擇。短期的功能和體驗欠缺並不重要,關鍵是將VR社交的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就是Facebook對待VR的態度。

VR、AR、AI、網路

其實,對於未來社交的探索,Facebook並沒有局限在VR領域,或者說並沒有局限在狹義上的“VR”上。就以Facebook Spaces為例,在創建虛擬形象時就運用了AI和深度學習,通過分析用戶過往Facebook的自拍圖片來構建面貌相似的虛擬形象,從而避免了虛擬形象千篇一律的問題。

AI和深度學習也被用於2D圖片3D化方面,Facebook已經做到通過計算實現圖片的景深效果。Facebook為此構建了更高效率的神經網路模型,來進行高效的圖片分析處理,這一功能在AR和VR領域也有關鍵應用,比如SLAM。

其次,Facebook Spaces可以允許用戶邀請最多三個好友一起互動,這Gear VR上Oculus Home推出的Oculus Parties和Oculus Rooms功能類似。人們可以在網路虛擬空間中和朋友面對面交流,一起玩遊戲、一塊兒看電影、一起自拍甚至是一起做出各種3D物體。如果對方沒有Oculus頭顯,也可以通過撥打Messenger視頻通話的方式接入。

這背後需要強大的網路支援能力,為此Facebook推出了Terragraph、Aquila、Tether-tenna“三大殺器”來應對不同的網路環境,通過高速光纖、太陽能無人機、以及直升機虛擬塔的方式確保網路連接。

開放的VR社交平臺,機會在哪兒

“Facebook推VR社交,Oculus的發展會比較好。”如果得出這個結論,那麼只說明沒有認識到Oculus和Facebook的真正關係。對於Facebook來說,收購Oculus就是為了快速熟悉並掌握VR相關的技術。記得2014年紮克伯格談到收購Oculus的原因時曾說過這麼一段話:“我們的使命是使世界更加開放和相互連接。過去幾年,這主要意味著打造移動應用,幫助用戶進行分享。我們在移動領域仍然大有可為,但現在我們認為自己可以開始專注于未來的平臺,這些平臺可以提供更加實用、更加娛樂、更加個性化的體驗。”

因此,對於Facebook來說,Oculus可以幫助自己儘快熟悉VR技術,並且獲得打造VR社交體驗的能力。換句話說,Oculus就是VR社交的一個Demo,但是並不意味著Oculus是VR社交設備的唯一選擇。定位追蹤、手勢操作,Facebook可以利用Oculus Rift和Touch手柄來嘗試新的VR社交,但是未來為了獲得盡可能多的社交服務使用者數量,Facebook Spaces肯定會開放給其他VR頭顯,比如HTC Vive,或者是其他VR一體機甚至是Gear VR這樣的設備。

同樣的,Facebook對於VR社交的嘗試,甚至具體點兒說,Facebook Spaces目前開放的一些功能,已經可以讓我們看到一些VR領域的相關機會。比如全景視頻或者VR視頻的拍攝設備。Facebook Spaces允許使用者上傳全景視頻並將其設置為聊天背景,並將好友拉入全景視頻中共同體驗,這一功能是否會成為下一代社交的標配呢?很有可能,這對於全景視頻的相關拍攝設備或者製作工具都是利好。甚至還有可能衍生出全景視頻檔的拍攝、分享等商業模式,就和付費虛擬時裝甚至表情包一樣,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太空站、火山口、珠峰山頂拍攝全景視頻。

同樣的,當整個VR社交的基礎框架搭好之後,VR內容創作者將會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不止是遊戲,還包括VR影視、VR教育、VR零售甚至是日常的協作辦公。比如過去的高清視訊會議系統是否會被取代?完全有可能。

寫在最後

對於Facebook來說,切入VR領域並不是一次隨性的前沿科技嘗試,而是非常有針對性的、對現有商業模式的技術升級。也就是說,Facebook將會通過VR技術進入社交新時代,並且讓目前的商業模式不會因為技術升級而被淘汰。這和目前很多國內VR企業寄希望于利用VR技術開創新商業模式、發掘新藍海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相對來說,傳統企業的VR+才是更現實的選擇,比如京東、阿裡的VR購物等。

編輯 | Frank.C.

添加時請注明:姓名-公司-職位

活動、商務合作請聯繫:adv@0-tech.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