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機行業“補貼依賴者”的明天會怎樣?

近兩年來國內農機市場走勢並不理想……

而製造業的困頓早已成為了新常態。 國內大多數農機企業的年收益估計很難超過一個“中超”球員的年收入。

永遠的朝陽產業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有超過13億的人口, 18億畝耕地紅線, 3.31億公頃可利用草原面積, 1.7億公頃森林面積;處於城鎮化的進程中;農業生產模式不斷變化;人們對生活水準提高的不斷追求。 這些應足以支撐農機是“永遠的朝陽產業”的立論。 而且, 《中國製造2025》也將農業裝備列入十大重點領域。

據國外相關公司統計, 2015年, 中國農機市場交易額比上年增長24%, 達到4386億元, 是日本的八倍, 超過美國(約2525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農機市場。

以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暴發為標記, 全球經濟的低迷走勢已綿延了八年, “朱格拉週期律”也只能作為後來的學者們重新研究新形勢下經濟週期模型的參考了。 以此為背景,

加之受到國二國三切換、單台農機補貼額度下調、特別是消費市場需求明顯變化等因素影響, 農機產業原來習慣的產業生態環境似乎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節氣。

隨著季節的變遷, 以往“一抄二改三複製”的跟隨戰術徹底失靈, 靠價格競爭的“紅海戰法”同樣難以為繼, 這使得相當一部分農機企業迷失了方向。 而與近年來國內農機行業平靜似水、缺乏“爆點”產品相對應, 愛科集團、科樂收、德國LEMKEN、久保田、馬恒達、井關、約翰迪爾等諸多國際農機企業或在國內開設品牌形象店、農機4S店, 或投資佈局新的生產線。 這或許說明, 國內外企業對中國農機市場的認知度、對使用者需求的理解及服務能力處在同一層面。 從久保田相關人士對國內農機市場“由於勞動力短缺,

中國必須推進農業機械化, 農田的大規模化和農機大型化都要進一步擴大”的判斷來看, 國外企業持續佈局國內農機領域的舉措就容易理解了。

如果說, 國外公司加強高端產品領域的控制力是意在贏得未來的話, 那麼, 活在當下的國內企業明天該怎麼辦?

回望過去的風景

數十年來, 農機行業的發展軌跡與機械行業幾乎一脈相承, 長期稟承追隨戰略和多層面的投資強度, 使製造能力迅速實現了體系性的規模優勢。 由於農機行業的特殊性, 包括消費者對產品價格的敏感度、產品的使用環境以及整個製造體系的發達程度, 使之不得不長期處於價值鏈底層, 並被隔離於產業核心技術和關鍵製造技術之外;習慣性的過度競爭、跟風模式,

幾乎使企業喪失了研發新產品的意願和能力。 曾經的奇瑞重工20多億元的年銷售額, 利潤僅為1000多萬元。 如此市況, 企業難以形成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狀態, “農機補貼”幾乎成為企業生產經營的主要參照物和動能。

在機械工業領域, 農機行業最早進入充分競爭模式。 早在上世紀90年代, 包括約翰迪爾、紐荷蘭、久保田、洋馬、井關等一大批外資企業紛紛進入國內市場。 它們以大型化、高品質產品, 迅速將國內企業壓制於中小型的低端產品領域。 在水稻收割機方面, 久保田、洋馬的半喂入式自走收割機長期佔據著國內同類產品的大部分市場份額, 即使久保田並未引進其高端配置產品,

但時至今日尚沒有國內企業可以在這一領域與之匹敵。 在300馬力以上拖拉機方面, 約翰迪爾、紐荷蘭的產品在市場上佔有絕對優勢。

儘管如此, 改革開放後, 在技術與製造方面處於弱勢的國內農機行業, 在國內市場競爭國際化的環境中, 選擇了類似“放棄大路, 佔領兩廂”的產業發展模式。

在成長的初始階段, 農機還算得上是一個富於激情, 有創新力, 勇於探索和嘗試新事物、新模式的行業。

自上世紀80年代實施土地承包責任制後, 追隨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模式, 農機行業曾提供了大量適應當時用戶購買力和生產水準的產品。 “S195”、“小四輪”、“農用車”、“新疆Ⅱ”、“玉米收穫機”, 每類產品都曾成就過幾多豪強:常柴、揚動、山濰拖、新鄉一拖、福田、時風、飛彩、中收、雷沃、大豐、國豐、奇瑞重工等等。 農機行業為推進糧食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為促進農村經濟的活躍做出過巨大貢獻。但同時也將這些適用性產品迅速推入“紅海”之中。在這一過程中,除去不斷地以“新人換舊人”外,在強化薄弱環節農機裝備研發,以高新技術、高品質產品打造擁有影響力的品牌農機方面並未有實質性進展。曾獲小四輪拖拉機惟一國家銀牌獎的山濰拖、曾連續多年位列國內小四輪拖拉機銷量第一的新鄉一拖等許多當年的強勢企業,如今只能留存於業界的記憶中。

盤點行業的留存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由此始建八機部,有了“中將部長”,農機行業高規格起步。

經歷“黃金十年”,同樣達成了全球產能、市場規模第一的目標,儘管90%以上的裝備集中於中低端領域。

2004年以來,國家通過轉移支付,採取補貼形式向農機行業持續投入1600多億元的農機購置資金。

但在一個浮躁的環境中,農機行業同樣無法超越歷史的局限。“大而不強”,“多而不精”的裝備產業通病難以避免。“專、精、特、優”的企業與產品稀缺。行業在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後,面對需求新變化,技術、人才、資本嚴重不足,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殘缺不全。

當前,全球製造業創新體系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主要表現為創新載體從單個企業向跨領域多主體協同創新網路轉變,創新流程從線性鏈式向協同並進轉變,創新模式由單一技術創新向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相結合轉變。基於此,農機行業若要在競爭中獲得主動,留住自我生存及發展空間,有必要從根本上摒棄習慣了的“跟隨模式”,以戰略性思維最大程度地挖掘內在潛力,更加廣泛的整合、利用外部有效資源,進而重新構建行業的比較優勢和差異化競爭優勢。

需求發生新變化

隨著國內糧食主產區種植集約化,勞動力構成、種植品種多樣化漸成趨勢以及特色農業、特種養殖的快速興起,中國農機化正從分散生產方式向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方式轉變,從資源低效利用的粗放型機械化生產方式向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型機械化、資訊化生產方式轉變,從兼業化生產方式向專業化生產方式轉變,從以產中為主的生產方式向全程融合的生產方式轉變。這種轉變意味著農機市場將從過去主要依靠低端規模拉動,過渡到存量更新和高端、細分領域裝備需求不斷釋放的模式,專用化、個性化要求更加突出,人機適用性要求更高。

以2016年上半年為例,在主流農機產品銷量明顯下降的背景下,部分高品質、高價格的進口農機產品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同時,市場對烘乾機、大型深松機、適合山區作業的履帶式小型農機產品需求旺盛,比如手扶步進式小型水稻收割機在南方丘陵山區的需求量就非常可觀。對經濟類作物如油菜、大豆、馬鈴薯、花生、棉花、甘蔗等全程機械化裝備需求開始顯現。特色農業、特種養殖方面專業、成套、訂制化的設備需求湧現。此外,畜牧機械尤其是大型青貯機械快速升溫,預計全年市場銷售產值將比上年提高15%以上。鑒於目前國內草業、畜牧業生產力水準還很低下,草地的肉、毛、奶產量尚不足美國的1/20,國內畜牧機械還有極大的可挖掘空間。

改變是必然選項

面對市場需求的變化,行業內不斷加大的競爭強度,基於《中國製造2025》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信號持續釋放,這些都將促使行業傳統的組織結構發生深刻變化。而農機行業更有可能由市場倒逼完成“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的調整訴求。

(內容略有刪減)

【近期文章推薦】 點擊文字即可打開連結

農機行業為推進糧食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為促進農村經濟的活躍做出過巨大貢獻。但同時也將這些適用性產品迅速推入“紅海”之中。在這一過程中,除去不斷地以“新人換舊人”外,在強化薄弱環節農機裝備研發,以高新技術、高品質產品打造擁有影響力的品牌農機方面並未有實質性進展。曾獲小四輪拖拉機惟一國家銀牌獎的山濰拖、曾連續多年位列國內小四輪拖拉機銷量第一的新鄉一拖等許多當年的強勢企業,如今只能留存於業界的記憶中。

盤點行業的留存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由此始建八機部,有了“中將部長”,農機行業高規格起步。

經歷“黃金十年”,同樣達成了全球產能、市場規模第一的目標,儘管90%以上的裝備集中於中低端領域。

2004年以來,國家通過轉移支付,採取補貼形式向農機行業持續投入1600多億元的農機購置資金。

但在一個浮躁的環境中,農機行業同樣無法超越歷史的局限。“大而不強”,“多而不精”的裝備產業通病難以避免。“專、精、特、優”的企業與產品稀缺。行業在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後,面對需求新變化,技術、人才、資本嚴重不足,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殘缺不全。

當前,全球製造業創新體系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主要表現為創新載體從單個企業向跨領域多主體協同創新網路轉變,創新流程從線性鏈式向協同並進轉變,創新模式由單一技術創新向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相結合轉變。基於此,農機行業若要在競爭中獲得主動,留住自我生存及發展空間,有必要從根本上摒棄習慣了的“跟隨模式”,以戰略性思維最大程度地挖掘內在潛力,更加廣泛的整合、利用外部有效資源,進而重新構建行業的比較優勢和差異化競爭優勢。

需求發生新變化

隨著國內糧食主產區種植集約化,勞動力構成、種植品種多樣化漸成趨勢以及特色農業、特種養殖的快速興起,中國農機化正從分散生產方式向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方式轉變,從資源低效利用的粗放型機械化生產方式向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型機械化、資訊化生產方式轉變,從兼業化生產方式向專業化生產方式轉變,從以產中為主的生產方式向全程融合的生產方式轉變。這種轉變意味著農機市場將從過去主要依靠低端規模拉動,過渡到存量更新和高端、細分領域裝備需求不斷釋放的模式,專用化、個性化要求更加突出,人機適用性要求更高。

以2016年上半年為例,在主流農機產品銷量明顯下降的背景下,部分高品質、高價格的進口農機產品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同時,市場對烘乾機、大型深松機、適合山區作業的履帶式小型農機產品需求旺盛,比如手扶步進式小型水稻收割機在南方丘陵山區的需求量就非常可觀。對經濟類作物如油菜、大豆、馬鈴薯、花生、棉花、甘蔗等全程機械化裝備需求開始顯現。特色農業、特種養殖方面專業、成套、訂制化的設備需求湧現。此外,畜牧機械尤其是大型青貯機械快速升溫,預計全年市場銷售產值將比上年提高15%以上。鑒於目前國內草業、畜牧業生產力水準還很低下,草地的肉、毛、奶產量尚不足美國的1/20,國內畜牧機械還有極大的可挖掘空間。

改變是必然選項

面對市場需求的變化,行業內不斷加大的競爭強度,基於《中國製造2025》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信號持續釋放,這些都將促使行業傳統的組織結構發生深刻變化。而農機行業更有可能由市場倒逼完成“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的調整訴求。

(內容略有刪減)

【近期文章推薦】 點擊文字即可打開連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