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風口已來!華中1-2萬噸銷量的飼料企業將面臨巨大考驗

特種料興起將給華中市場帶來什麼變化?風險最大的是年銷量1-2萬噸的公司, 這些企業已經建立了初步的公司架構、部門和團隊, 正在從“求生存”走向“求發展”的關鍵階段, 而此時, 原有的顆粒料生產模式已到了幾乎無利可圖的狀態, 又沒有太多的資源用於打造全新生產格局, 未來何去何從, 將是巨大的考驗。

文/農財寶典-新漁網記者 孫歲寒

和大宗淡水魚飼料比, 特種飼料最顯著的特徵是價格比較貴, 這也是和其養殖品種相適應的, 用相應投資區換去更大的回報。 最近幾年在華中地區, 以黃鱔、泥鰍、叉尾鮰、翹嘴鮊、小龍蝦、河蟹等品種為代表的特養品種逐漸發展起來, 從一個方面帶動了特種飼料銷量的增長。 另一方面, 特種料想要發展, 也需要企業進行努力, 特別是養殖模式、管理技術的推廣。

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 飼料所承載的意義不僅是企業盈利,

而是養殖提效, 説明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 那麼對處於困境的華中水產業來說, 特種料和特養品種的興起, 具有什麼樣的意義?未來將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行業格局更加多元化

長期以來, 華中地區以傳統的四大家魚養殖為主, 而且大量使用顆粒飼料, 養殖模式單一, 投苗密度、管理方式、起捕時間、單位產量等要素已經基本固化, 在全國養殖總產量迅速攀升, 魚價整體低迷的時期, 這種單調的生產方式已經發展到了極限。 與此同時, 整個養殖行業的價值變現方式和流動方式也趨於固化。 事實上, 由於行情持續數年低迷, 不僅養殖戶經營困難, 經銷商也陷入了“越做銷量越小、利潤越來越薄”的怪圈之中。

在當前困難時期,

對於經營個體來說, 果斷放棄陳舊的生產方式, 有意識進行轉變, 同時有能力能夠進行轉變, 是走出困境的最有效辦法。 魚價低迷是全域性的問題, 對於養殖戶來說, 相互之間也存在著競爭, 能否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差異化優勢, 獲得比他人更多的利潤, 將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據瞭解, 在目前由顆粒料統治的華中飼料市場, 率先出現改變的膨化料中, 有接近80%都是特種飼料, 以湖北市場為例, 黃鱔、河蟹、小龍蝦、泥鰍等幾個品種都已經各自形成了上萬噸的市場。 由此可見, 特養品種將成為改變華中水產業困局的突破口, 特種飼料也將成為飼料市場變革的發端。

如果特養品種和特種料增長到一定的比例, 首先將帶來養殖模式的多元化,

品種的多樣化讓養殖戶不再糾結於簡單的四大家魚, 可以根據行情和形勢的變化, 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品種。 同時, 像叉尾鮰、翹嘴鮊、小龍蝦、河蟹等品種, 又是非常優秀的混養種類, 不同品種之間進行優化組合, 即便不太過強調產量, 畝效益也將得到大幅提升。

其次, 行業格局將更加多元化。 不管是精養還是混養, 特養品種增加, 對飼料、動保和技術服務的需求必定相應提升, 由於水產品的相應高價, 較大的利潤空間能夠為養殖戶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 同時, 企業和經銷商的利潤來源更加多元化, 進而擴展到物流、加工等環節, 提升整個水產業的價值蘊含量, 也更加符合未來水產品消費多樣化、優質化的發展趨勢。

中小型企業突圍之路

和常規淡水魚相比, 從事特種養殖。 需要的資金投入量較大, 除此外還需要一定的經驗和技術管理實力, 這是轉型的客觀要求。 不過, 從整個宏觀面上來看, 特養品種和特種料的興起, 毫無疑問是一次升級轉型的契機, 為搶佔風口的人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據行業人士介紹, 華中地區的傳統顆粒魚料市場, 現在已達到接近飽和的狀態, 未來幾年不要說有大的發展, 市場整體還可能掉量, 所以說在傳統顆粒料領域, 企業想要發展或者保住現有銷量, 只能靠搶奪競爭對手的份額。 在當前這個時期, 在傳統飼料市場, 管道和市場份額已經比較穩定, 中小企業想在傳統領域有所作為, 顯然各方面都不及大企業有優勢;但是在特種料領域,在養殖戶轉向特養品種的機遇期,大小企業站在了同樣的起跑線上,對於中小型企業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方面,中小型企業可以利用自身“輕裝上陣”的優勢,瞄準幾個關鍵環節,做好產品品質實現快速突破;另一方面,大型企業限於既有管道、整體銷量考核、資源投入與回報等方面的約束,必須把重點放在大宗品種,對目前市場占比還不高的特養品種,難以投入太多的資源,中小型企業則可以充分利用對地理人情的熟悉,培育屬於自己的市場。例如武漢正大在蝦蟹料方面,已經占到了湖北蝦蟹料的30%,湖北惠澤在黃顙魚料方面,超過湖北市場的50%,岳陽展翔更是在泥鰍、黃鱔、黃顙魚、蛙料等多個品種齊頭並進,目以特種料年銷量6萬噸的規格雄踞華中特種料和膨化料的首位。

從養殖品種方面看,市場空間是巨大的,以湖北為例,僅小龍蝦養殖就約400萬畝,河蟹養殖約300萬畝,還有產值過億元的黃鱔和泥鰍產業。這些品種有這樣的特點:以分散經營為主,精養的比例不很高,單位水面的產量和投料量也遠不及華南地區。但是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正可以以局部地區為切入口,通過抓住優質客戶示範效果進行引爆。

目前在華中市場,除了通威、海大等傳統巨頭,以及近年崛起的大北農、澳華等新貴以外,本土企業的規模和實力都不算強,年銷量2-3萬噸都算是大廠。對於這些企業來說,特種飼料較好的利潤空間,是一個不錯的機會。以一個顆粒料年銷量2萬噸的企業算,按照特種膨化料每噸500-600元的毛利計算,如果可以集中精力拿下幾千噸市場,利潤比原有的2萬噸顆粒料還要高,企業也可以借此機會成功轉型。

機遇與風險並存

“飼料市場的變革是一個機會,但對於很多企業來說,也是一場大考,不排除有人會落榜出局。”在2016年12月,由《農財寶典》主辦的首屆華中水產膨化料發展論壇上,不少與會者提出這樣的觀點。

上一條膨化料生產線,動輒花費上千萬元,最少也要800多萬元,對於華中很多本土企業來說,是一筆相當大的費用,這還僅僅是硬體的投入。有華中當地飼料業人士提出,對於年銷量2-3萬噸級別的企業來說,因為有了一定的客戶群和銷量作為基礎,還可以隨著其它企業開發市場的腳步,“跟在後面撿一些”,可能經過1-2年的時間調整之後,特種料銷售占到一定的比例,可以實現逐漸轉型,畢竟現在養殖群體的觀念也在朝著特種養殖的方向走。

相比之下,風險最大的是年銷量1-2萬噸的公司,這些企業已經建立了初步的公司架構、部門和團隊,正在從“求生存”走向“求發展”的關鍵階段,而此時,原有的顆粒料生產模式已到了幾乎無利可圖的狀態,又沒有太多的資源用於打造全新生產格局,未來何去何從,將是巨大的考驗。

實際上,從傳統顆粒料發展到膨化飼料,或者特種飼料,並不是上一條生產線那麼簡單,需要企業從原料採購、配方設計、加工工藝、生產操作、市場推廣與行銷、技術服務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量,有時甚至需要重新設計企業的架構。有一部分企業的作法,或許是這樣的思路:先做出產品來,找相應的養殖戶進行推廣,一邊銷售一邊根據應用情況進行調整。

和華南相比,華中地區的特種養殖起步較晚,從業人群的數量還不多,行業預計將以每年10%左右的幅度增加,然而據《農財寶典》初步統計,2016年在華中地區,已生產的膨化料生產線已經接近60條,這個數字在2017年將接近100條,其中不乏特種料,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在這樣的大形勢下,客戶群有限且增長不快,將使競爭變得愈加激烈,各中小型企業的體量和市場地位又比較接近,那麼,產品性價比將成為市場上的決定性因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決定了企業未來在特種料市場的成敗。

顯然各方面都不及大企業有優勢;但是在特種料領域,在養殖戶轉向特養品種的機遇期,大小企業站在了同樣的起跑線上,對於中小型企業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方面,中小型企業可以利用自身“輕裝上陣”的優勢,瞄準幾個關鍵環節,做好產品品質實現快速突破;另一方面,大型企業限於既有管道、整體銷量考核、資源投入與回報等方面的約束,必須把重點放在大宗品種,對目前市場占比還不高的特養品種,難以投入太多的資源,中小型企業則可以充分利用對地理人情的熟悉,培育屬於自己的市場。例如武漢正大在蝦蟹料方面,已經占到了湖北蝦蟹料的30%,湖北惠澤在黃顙魚料方面,超過湖北市場的50%,岳陽展翔更是在泥鰍、黃鱔、黃顙魚、蛙料等多個品種齊頭並進,目以特種料年銷量6萬噸的規格雄踞華中特種料和膨化料的首位。

從養殖品種方面看,市場空間是巨大的,以湖北為例,僅小龍蝦養殖就約400萬畝,河蟹養殖約300萬畝,還有產值過億元的黃鱔和泥鰍產業。這些品種有這樣的特點:以分散經營為主,精養的比例不很高,單位水面的產量和投料量也遠不及華南地區。但是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正可以以局部地區為切入口,通過抓住優質客戶示範效果進行引爆。

目前在華中市場,除了通威、海大等傳統巨頭,以及近年崛起的大北農、澳華等新貴以外,本土企業的規模和實力都不算強,年銷量2-3萬噸都算是大廠。對於這些企業來說,特種飼料較好的利潤空間,是一個不錯的機會。以一個顆粒料年銷量2萬噸的企業算,按照特種膨化料每噸500-600元的毛利計算,如果可以集中精力拿下幾千噸市場,利潤比原有的2萬噸顆粒料還要高,企業也可以借此機會成功轉型。

機遇與風險並存

“飼料市場的變革是一個機會,但對於很多企業來說,也是一場大考,不排除有人會落榜出局。”在2016年12月,由《農財寶典》主辦的首屆華中水產膨化料發展論壇上,不少與會者提出這樣的觀點。

上一條膨化料生產線,動輒花費上千萬元,最少也要800多萬元,對於華中很多本土企業來說,是一筆相當大的費用,這還僅僅是硬體的投入。有華中當地飼料業人士提出,對於年銷量2-3萬噸級別的企業來說,因為有了一定的客戶群和銷量作為基礎,還可以隨著其它企業開發市場的腳步,“跟在後面撿一些”,可能經過1-2年的時間調整之後,特種料銷售占到一定的比例,可以實現逐漸轉型,畢竟現在養殖群體的觀念也在朝著特種養殖的方向走。

相比之下,風險最大的是年銷量1-2萬噸的公司,這些企業已經建立了初步的公司架構、部門和團隊,正在從“求生存”走向“求發展”的關鍵階段,而此時,原有的顆粒料生產模式已到了幾乎無利可圖的狀態,又沒有太多的資源用於打造全新生產格局,未來何去何從,將是巨大的考驗。

實際上,從傳統顆粒料發展到膨化飼料,或者特種飼料,並不是上一條生產線那麼簡單,需要企業從原料採購、配方設計、加工工藝、生產操作、市場推廣與行銷、技術服務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量,有時甚至需要重新設計企業的架構。有一部分企業的作法,或許是這樣的思路:先做出產品來,找相應的養殖戶進行推廣,一邊銷售一邊根據應用情況進行調整。

和華南相比,華中地區的特種養殖起步較晚,從業人群的數量還不多,行業預計將以每年10%左右的幅度增加,然而據《農財寶典》初步統計,2016年在華中地區,已生產的膨化料生產線已經接近60條,這個數字在2017年將接近100條,其中不乏特種料,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在這樣的大形勢下,客戶群有限且增長不快,將使競爭變得愈加激烈,各中小型企業的體量和市場地位又比較接近,那麼,產品性價比將成為市場上的決定性因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決定了企業未來在特種料市場的成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