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技前沿】世界最薄處理器問世:僅三個原子厚

電腦 | 世界最薄處理器問世:僅三個原子厚

在電腦處理器領域, 矽晶片在性能和體積上都被認為已經接近極限, 於是科學家開始積極的尋找替代材料。 此前, 有研究揭示了使用石墨烯和碳納米管來製作更強大處理器的方法, 而一項最新的研究卻直接將處理器的體積推向了超薄化的極端。 國外媒體報導稱, 研究人員使用二硫化鉬製成“2D材料”, 進而打造出了一塊面積為0.6mm²的世界最薄微處理器。 其內部擁有115個電晶體, 並且支援並聯擴展, 組成性能更強的運算陣列。

據介紹, 2D材料通常是由原子層構成, 有時僅僅只有一個原子那麼厚。 而此次問世的2D處理器是由三個原子層構成。 這對於電子產品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因為2D晶片不僅透明、可彎曲, 而且功耗也比傳統矽晶片低了不少, 適合用於智慧眼鏡、智慧手錶以及植入式生物晶片等產品。

生物醫學 | 人造系統維持動物生存時間創紀錄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4日公佈一項發育生物學重要成果:美國科學家報告了一個可在外部人造裝置中維持超早產動物生存的系統。 試驗中的羔羊存活了四周, 這是迄今為止在所有外部人造裝置中維持動物穩定機能的最長時間, 且可保持正常生理狀態, 而此前的技術只能讓動物生存幾天。

通過良好的新生兒重症監護, 23 周齡及以上的人類早產兒存活率已經得到了提高, 但超早產仍然是新生兒死亡和致病的重要原因。 然而, 設計能在超早產新生兒中延長妊娠的體外系統的嘗試目前仍未成功。 此次,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研究人員阿蘭·富萊克及其同事開發出一種封閉的流體人造環境。 這一系統由一個聚乙烯薄膜袋及通過臍帶介面連接的氧氣回路組成, 能模擬子宮內的環境。

智慧設備 | 電子腸道檢查膠囊已首次在人類身上進行測試

幾年前,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和莫納什大學宣佈正在研發一種可吞咽的電子膠囊,

能夠檢測腸道氣體濃度, 並將相關資料發送到智慧手機或其他設備上。 此後, 這種電子膠囊在動物實驗當中取得成功。 然而, RMIT現在宣佈該裝置已首次在人類身上進行測試。

這種一次性醫療設備包含氣體感測器、微處理器、電池和無線高頻發射器。

在被患者吞服之後, 這種電子膠囊可在穿過消化道的過程當中檢測指定氣體的濃度, 並將讀數即時發送到移動設備當中。 到最後, 電子膠囊會最終被排出人體。

新技術 | 美研發“冷凍”鋰電池 壽命延長安全升級

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24日報導,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冷凍方法, 可以延長鋰電池的壽命, 提高安全性, 電池還能夠彎曲。 此項技術有可能應用于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 使它們變得更加靈活。

市面上大部分的可充電鋰電池中的液態電解質是高度易燃的,容易引發安全隱患,比如三星Galaxy Note 7之前的爆炸醜聞。因此,哥倫比亞大學傅氏基金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決定用固體電解質取代液態電解質,使用冰範本來製造陶瓷固體電解質的垂直對齊的柱結構。陶瓷固體電解質擁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導電性。研究人員表示,這是首次採用冰範本法將不易燃無毒的柔性固體電解質用於鋰電池中。未來採用該電池的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做到彎曲。

宇宙探索 | 凱西尼號探測器最後一次飛越土衛六

據國外媒體報導,NASA凱西尼號探測器近日最後一次飛越土衛六,收集土衛六由碳氫化合物構成的湖泊、以及迷霧繚繞的地表的資料。4月22日,凱西尼號探測器以每小時13000英里(約合21000公里)的時速,實現了距土衛六最近的一次飛越,距土衛六表面僅有608英里(約合979公里),標誌著“大結局”的開始。

在此次飛越過程中,土衛六的引力將使凱西尼號的軌道發生彎折,使凱西尼號稍微向土衛六靠攏,並在土星和土星環間來回繞行22次,最終於9月15日墜毀在土星表面。

市面上大部分的可充電鋰電池中的液態電解質是高度易燃的,容易引發安全隱患,比如三星Galaxy Note 7之前的爆炸醜聞。因此,哥倫比亞大學傅氏基金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決定用固體電解質取代液態電解質,使用冰範本來製造陶瓷固體電解質的垂直對齊的柱結構。陶瓷固體電解質擁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導電性。研究人員表示,這是首次採用冰範本法將不易燃無毒的柔性固體電解質用於鋰電池中。未來採用該電池的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做到彎曲。

宇宙探索 | 凱西尼號探測器最後一次飛越土衛六

據國外媒體報導,NASA凱西尼號探測器近日最後一次飛越土衛六,收集土衛六由碳氫化合物構成的湖泊、以及迷霧繚繞的地表的資料。4月22日,凱西尼號探測器以每小時13000英里(約合21000公里)的時速,實現了距土衛六最近的一次飛越,距土衛六表面僅有608英里(約合979公里),標誌著“大結局”的開始。

在此次飛越過程中,土衛六的引力將使凱西尼號的軌道發生彎折,使凱西尼號稍微向土衛六靠攏,並在土星和土星環間來回繞行22次,最終於9月15日墜毀在土星表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