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書的羅曼史|人類利用閱讀來拖延不可避免的東西

我聽過一個故事, 說的是一個男人和一個住得很遠很遠的女人談戀愛。 他們很少見面, 但是經常互贈禮物。 她送給他書;他回報給她唱片。

她送的書不是隨意選的;每一本都有寓意。 通常不是出自很有名的作家, 不是他會給自己挑選的書, 但每一本無一例外都很美, 很鼓舞人心。 他通過這些書認識了未知的世界。 作者有日本的、荷蘭的、阿根廷的、越南的。 有異國情調, 奇怪且美妙。 她一共送給他四十七本書, 他除了一本之外都讀過了。 收到書後, 他會慢慢來, 並不急著去看。 看完之後, 他會把書放在架子上, 天天看它們, 每天拿出來摩挲幾次, 因為只要碰到書, 他就能感受到她的存在。 這些書是一段戀情的編年史, 佐證了兩個人的愛有多深。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兩人的戀情也漸漸暗淡。 他們相隔太遠, 情感疲勞來臨, 他們還有別的事情要做, 熱情已經不再。

他們有時也通電話, 但並不愉快, 因為在電話上說的都是朋友間無關緊要、機械式的閒聊, 而他們在一起時說的是戀人間的神秘語言。 有一天, 她寫信說, 不願再和他相見, 這段感情結束了。 她不會再給他打電話;她也不會說“再見”, 因為“再見”是最殘酷的詞。 她從他的生活中消失了。 他再也不會見到她。 她再也不會送書給他。

他既生氣又失望, 他的心碎了。 他覺得遭到了背叛。 他把她送的所有書都放進紙箱, 藏在地下室。 他一時衝動想把書送出去, 甚至銷毀掉。 但他打住了。 這麼做是不可能的。

時光飛逝。 他再沒聽到那個女人的消息, 他的憤怒也慢慢消逝。 愛過了失去了, 也比從沒愛過要好。 他在哪本書裡讀過這句話。 某一天,

他跑去地下室, 把書扛上樓, 又放回了書架。 他根據熱戀時收到書的日期把書重新排序。 然後, 他又按順序重讀這些書。 他讀了關於武士的書, 關於註定要下沉的船的書。 他讀了關於圍棋手的書, 關於慈悲天使的書, 關於探險家的書, 關於蠶寶寶的書。 他就像當年一樣喜歡這些故事。 他會一再重讀, 直到他死去的那天。 他知道他再也見不到那個女人, 但這些書會把她烙印在他心上。

唯有她送給他的最後一本書他一直沒讀完, 說的是一個男人追求一個神出鬼沒的女人的故事。 他開始讀書時正是戀情結束之際, 還沒讀到第十頁就收到那封致命的信件。 他合上了書, 決定永遠都不打開了。 因為只要他還沒讀到最後一本書的最後一頁,

他一生的摯愛就不會完全走出他的生活。 只要他不讀完那本書, 就還有一份等著他的禮物。 好像這份禮物是屬於未來的。 好像這份禮物是屬於過去的。

八十年代早期的某個星期六晚上, 我和一位名叫克萊夫·菲爾伯特的朋友乘坐紐約地鐵,

從春天大街北上。 克萊夫是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圖書館長。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克萊夫和我乘地鐵是要去我在墨菲山的公寓, 觀看麥迪森廣場花園進行的名人賽, 吉米·康納斯對約翰·麥肯羅。 (我們那一晚喝得很多, 我居然還能記得這些倒是怪事。 )克萊夫那天心情不錯, 剛從傳奇的斯特蘭德書店買了不少書。 斯特蘭德書店以其35.7英里長的二手書著稱。 克萊夫不像我那樣對書精挑細選——他從沒讀過《堂吉訶德》《戰爭與和平》或者《情感教育》, 但他讀過很多我沒讀過的書。 不少都和藝術家有關, 通常都是怪人, 比如雷·詹森。 這個人有回雇了個飛行員, 載他飛越某先鋒藝術節的現場, 讓他從空中扔下幾磅重的法蘭克福香腸。 他還想叫他所屬的畫廊為這次即興的空運埋單。 畫廊婉言謝絕了。

克萊夫還對政治宣傳冊感興趣,比如《穿破褲子的慈善家》這種又臭又長的書。我自己也有過一本,後來因為實在不想讀,大概是被我放火燒了。他也喜歡《耳目一新》這種對貧農生活的動人敘述,作者是改過自新的共產主義者,榮譽退休的貧農F.C.鮑爾。我對這些不感興趣,雖然嚴格說來我也是城市貧農出身。那天晚上,克萊夫抓著滿滿一包從斯特蘭德淘來的書。坐地鐵我記得特別清楚,因為我們的購物袋扯破了,兩版六瓶百威啤酒在車廂裡亂滾。一旦我們快要夠著,地鐵就突然發力,於是我們奔來跑去,始終差那麼一點點。同一車廂的乘客們覺得我們野蠻的努力十分有趣。最後,我們只好認輸,告訴大家別客氣,享受啤酒之王吧。接著我們又繼續討論書了。

他那天淘來的寶貝包括安東尼奧·葛蘭西的《獄中書簡》。我那會兒對葛蘭西還不熟,研究了一番封底才知道,這個人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這個最糟糕的時刻成立了義大利共產黨,結果被墨索里尼關進了監獄。我對倒楣的義大利紅色分子向來不感興趣,但克萊夫把這本晦澀的家書(許多篇目深入哲學領域)大肆吹捧,以至於我開口向他借閱。我把這本書帶回家,放在了同樣挑動人心的書籍旁邊。我那個晚上沒來得及讀,第二天晚上也沒讀,後來也沒有讀過。事實上,三十一年之後的今天,在我碼這些字時,它仍然在我的書架上佔據著同樣的位置,旁邊是米蓋爾·德·烏納穆諾的《大眾的反叛》、彼得·懷特的《沃斯》、J.P. 唐利維的《巴薩澤·B的野蠻的至福》、恩斯特·勒南的《耶穌生平》、托爾斯泰的《哈吉·穆拉特及其他故事》、卡米洛·何塞·塞拉的《杜瓦特家族》以及另外幾本我一直丟不掉的書,儘管我懷疑恐怕這輩子、甚至下輩子都不會去讀它們。

至於我為什麼沒去讀,我一直沒搞明白。《芬尼根守靈夜》不好懂,《杜瓦特家族》是用我不會的語言寫的,這都還好說。其他的書並不長,也沒有哪一本看起來肯定會令人類神經系統停止運作,《沃斯》除外。但只要我一拿起安東尼奧·葛蘭西的《獄中書簡》,一看到封底宣傳——“本書包含實用的索引,以及信息量豐富的分析傳記介紹,説明讀者以歷史視角來理解這位元至關重要的義大利思想家,”我就跟自己說:算了吧,現在還不是時候;我還是再讀一遍《羅爾德·達爾精選》吧。(已經第九遍了!)

克萊夫借給我那本書已經許多年了。我抽出時間讀了成百上千本懸疑小說,情節都忘得差不多;還讀了懷亞特·厄普和老布希的傳記,以及不怎麼重要的古怪書籍,比如《巴黎的下水道和管道工》《牙籤》《橄欖》以及《厄恩·馬利事件》。最後一本說的是二戰後的一個文學惡作劇,其負面影響導致了澳大利亞詩歌倒退了一個世代,甚至更多。但是,這麼多年來,我就是沒空去讀安東尼奧·葛蘭西的《獄中書簡》。

我想我知道原因了。每次看到這本書,我的思緒就回到了那個地鐵之夜,時光倒轉,克萊夫和我又年輕了。那次地下冒險之後沒幾年,我就徹底戒酒了。我並不懷念每夜酩酊大醉的時光,但我對那個晚上幸福的醉意並不後悔。現在,我要是無意中看到百威罐頭,不一定會想到克萊夫、或者那個晚上,但是當我看到安東尼奧·葛蘭西的《獄中書簡》像悲哀的哨兵立在我的書架上,等待遲遲不來的攻城戰時,我眼前就會浮現出那些紅白藍相間的罐頭在六號線車廂裡歡快滾動的情形,我們的笑聲也能聽得見。所以,我不會和這本書說再見,儘管我並不會去讀。只要以後還有讀安東尼奧·葛蘭西的《獄中書簡》的機會,克萊夫和我就會回來,回到萊辛頓大道慢車上。

賈桂琳·卡威爾,我最要好的發小的母親,生命中最後六年是在柏林度過的,和她女兒還有德國女婿住在一間公寓。她的身體很虛弱,唯一能讓她興奮的就是偶爾去趟公共圖書館了。正是在這六年裡,賈桂琳的心臟越來越差,但她讀了兩千本書。兩千本。她真把書當作了生命支援系統,拼著命去讀書。

我父親的故事也差不多。父親和我關係並不好,但我們都非常喜歡讀書。他下葬那一天,我最後一次去了他狹小的住處三個塑膠垃圾袋就能裝下他的全部財產,這也是他僧侶般生活的隱喻吧。他擁有的東西不多,留下的也不多。走進他的公寓時,我發現冰箱裡沒有吃的,牆壁上沒有藝術品,只有一個接觸不良的磁帶放音機,沒有電視機。但是那裡到處是書。關於聖人的書,關於牛仔的書,關於羅馬人的書,還有一本關於巴斯克維爾獵犬的書。還有很多類似歷史上的今天的書:林肯、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野比爾-希克科、耶穌去世的那天,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他的人生慢下來,死亡越來越近,他把不需要的東西都丟開了。電視上的東西對於他無關緊要。掛在牆上的任何東西也不會對他產生什麼影響——照片、油畫甚至十字架。但書對於他還是重要的,年輕的、充滿希望的他,沒有被酒精拖累時的他也是愛書的。書給了他成就事業的希望,讓他休息得更安心。他的書讓他堅持從未實現的夢想。書並沒有幫他成功,卻減輕了他失敗的痛苦。

人類利用閱讀來拖延不可避免的東西。我們通過讀書向天空揮動拳頭。只要還有這些史詩般的、無法完成的閱讀計畫在前頭,我們就不能咽下最後一口氣:叫死亡天使遲點兒來吧,我還沒看完《維萊特》呢。我覺得這就是書給人類最好的禮物。每個生命就算再精彩,結局都是悲慘的。我們崇拜的人會去世,我們喜歡的聲音再也聽不見。書卻告訴我們,未必如此。簡會跟羅切斯特結婚。伊萊莎會襯托西蒙。冉阿讓會比沙威活得長。皮普會娶艾斯黛拉。壞人會被打敗,好人必將勝出。只要還有美好的書等在那兒,我們就有機會調轉船頭找到安全的港灣。希望還是有的,用福克納的話說,我們不僅會活下來,我們還會得勝。希望還是有的,我們會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以上內容選編自喬·昆南《大書特書》

“閱讀是一場沒有地圖的冒險,旅途中遇到的知音有時出乎你的意料。”

“從我擁有一本書的那一刻起,哪怕還沒翻開第一頁,我已經覺得它以某種方式改變了我的生活。”

“我們相信書本有轉變的魔力,可以把黑暗變成光,把虛無變成存在。”

跟一本書的緣分大約早已註定。

因為讀書原本是一件浪漫的事!

畫廊婉言謝絕了。

克萊夫還對政治宣傳冊感興趣,比如《穿破褲子的慈善家》這種又臭又長的書。我自己也有過一本,後來因為實在不想讀,大概是被我放火燒了。他也喜歡《耳目一新》這種對貧農生活的動人敘述,作者是改過自新的共產主義者,榮譽退休的貧農F.C.鮑爾。我對這些不感興趣,雖然嚴格說來我也是城市貧農出身。那天晚上,克萊夫抓著滿滿一包從斯特蘭德淘來的書。坐地鐵我記得特別清楚,因為我們的購物袋扯破了,兩版六瓶百威啤酒在車廂裡亂滾。一旦我們快要夠著,地鐵就突然發力,於是我們奔來跑去,始終差那麼一點點。同一車廂的乘客們覺得我們野蠻的努力十分有趣。最後,我們只好認輸,告訴大家別客氣,享受啤酒之王吧。接著我們又繼續討論書了。

他那天淘來的寶貝包括安東尼奧·葛蘭西的《獄中書簡》。我那會兒對葛蘭西還不熟,研究了一番封底才知道,這個人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這個最糟糕的時刻成立了義大利共產黨,結果被墨索里尼關進了監獄。我對倒楣的義大利紅色分子向來不感興趣,但克萊夫把這本晦澀的家書(許多篇目深入哲學領域)大肆吹捧,以至於我開口向他借閱。我把這本書帶回家,放在了同樣挑動人心的書籍旁邊。我那個晚上沒來得及讀,第二天晚上也沒讀,後來也沒有讀過。事實上,三十一年之後的今天,在我碼這些字時,它仍然在我的書架上佔據著同樣的位置,旁邊是米蓋爾·德·烏納穆諾的《大眾的反叛》、彼得·懷特的《沃斯》、J.P. 唐利維的《巴薩澤·B的野蠻的至福》、恩斯特·勒南的《耶穌生平》、托爾斯泰的《哈吉·穆拉特及其他故事》、卡米洛·何塞·塞拉的《杜瓦特家族》以及另外幾本我一直丟不掉的書,儘管我懷疑恐怕這輩子、甚至下輩子都不會去讀它們。

至於我為什麼沒去讀,我一直沒搞明白。《芬尼根守靈夜》不好懂,《杜瓦特家族》是用我不會的語言寫的,這都還好說。其他的書並不長,也沒有哪一本看起來肯定會令人類神經系統停止運作,《沃斯》除外。但只要我一拿起安東尼奧·葛蘭西的《獄中書簡》,一看到封底宣傳——“本書包含實用的索引,以及信息量豐富的分析傳記介紹,説明讀者以歷史視角來理解這位元至關重要的義大利思想家,”我就跟自己說:算了吧,現在還不是時候;我還是再讀一遍《羅爾德·達爾精選》吧。(已經第九遍了!)

克萊夫借給我那本書已經許多年了。我抽出時間讀了成百上千本懸疑小說,情節都忘得差不多;還讀了懷亞特·厄普和老布希的傳記,以及不怎麼重要的古怪書籍,比如《巴黎的下水道和管道工》《牙籤》《橄欖》以及《厄恩·馬利事件》。最後一本說的是二戰後的一個文學惡作劇,其負面影響導致了澳大利亞詩歌倒退了一個世代,甚至更多。但是,這麼多年來,我就是沒空去讀安東尼奧·葛蘭西的《獄中書簡》。

我想我知道原因了。每次看到這本書,我的思緒就回到了那個地鐵之夜,時光倒轉,克萊夫和我又年輕了。那次地下冒險之後沒幾年,我就徹底戒酒了。我並不懷念每夜酩酊大醉的時光,但我對那個晚上幸福的醉意並不後悔。現在,我要是無意中看到百威罐頭,不一定會想到克萊夫、或者那個晚上,但是當我看到安東尼奧·葛蘭西的《獄中書簡》像悲哀的哨兵立在我的書架上,等待遲遲不來的攻城戰時,我眼前就會浮現出那些紅白藍相間的罐頭在六號線車廂裡歡快滾動的情形,我們的笑聲也能聽得見。所以,我不會和這本書說再見,儘管我並不會去讀。只要以後還有讀安東尼奧·葛蘭西的《獄中書簡》的機會,克萊夫和我就會回來,回到萊辛頓大道慢車上。

賈桂琳·卡威爾,我最要好的發小的母親,生命中最後六年是在柏林度過的,和她女兒還有德國女婿住在一間公寓。她的身體很虛弱,唯一能讓她興奮的就是偶爾去趟公共圖書館了。正是在這六年裡,賈桂琳的心臟越來越差,但她讀了兩千本書。兩千本。她真把書當作了生命支援系統,拼著命去讀書。

我父親的故事也差不多。父親和我關係並不好,但我們都非常喜歡讀書。他下葬那一天,我最後一次去了他狹小的住處三個塑膠垃圾袋就能裝下他的全部財產,這也是他僧侶般生活的隱喻吧。他擁有的東西不多,留下的也不多。走進他的公寓時,我發現冰箱裡沒有吃的,牆壁上沒有藝術品,只有一個接觸不良的磁帶放音機,沒有電視機。但是那裡到處是書。關於聖人的書,關於牛仔的書,關於羅馬人的書,還有一本關於巴斯克維爾獵犬的書。還有很多類似歷史上的今天的書:林肯、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野比爾-希克科、耶穌去世的那天,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他的人生慢下來,死亡越來越近,他把不需要的東西都丟開了。電視上的東西對於他無關緊要。掛在牆上的任何東西也不會對他產生什麼影響——照片、油畫甚至十字架。但書對於他還是重要的,年輕的、充滿希望的他,沒有被酒精拖累時的他也是愛書的。書給了他成就事業的希望,讓他休息得更安心。他的書讓他堅持從未實現的夢想。書並沒有幫他成功,卻減輕了他失敗的痛苦。

人類利用閱讀來拖延不可避免的東西。我們通過讀書向天空揮動拳頭。只要還有這些史詩般的、無法完成的閱讀計畫在前頭,我們就不能咽下最後一口氣:叫死亡天使遲點兒來吧,我還沒看完《維萊特》呢。我覺得這就是書給人類最好的禮物。每個生命就算再精彩,結局都是悲慘的。我們崇拜的人會去世,我們喜歡的聲音再也聽不見。書卻告訴我們,未必如此。簡會跟羅切斯特結婚。伊萊莎會襯托西蒙。冉阿讓會比沙威活得長。皮普會娶艾斯黛拉。壞人會被打敗,好人必將勝出。只要還有美好的書等在那兒,我們就有機會調轉船頭找到安全的港灣。希望還是有的,用福克納的話說,我們不僅會活下來,我們還會得勝。希望還是有的,我們會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以上內容選編自喬·昆南《大書特書》

“閱讀是一場沒有地圖的冒險,旅途中遇到的知音有時出乎你的意料。”

“從我擁有一本書的那一刻起,哪怕還沒翻開第一頁,我已經覺得它以某種方式改變了我的生活。”

“我們相信書本有轉變的魔力,可以把黑暗變成光,把虛無變成存在。”

跟一本書的緣分大約早已註定。

因為讀書原本是一件浪漫的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