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國空對空導彈不及“日本貨”: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日本前航空自衛隊飛行開發實驗團司令官肋俊幸撰文稱, 日本航空自衛隊為了確保在西南地區的航空優勢, 必須在部署下一代戰機F-35A之餘,

繼續維持日本空對空導彈對中國的品質優勢!

這位日本前高官的言外之意是, 中國空對空導彈不如日本產品。 對於這一結論, 不知你服不服。

俄制空對空導彈一度領先

空對空導彈按照運用領域, 以目視內外射程20公里為界, 可分為中遠端和近程。

遠端空對空導彈射程超過200公里, 主要用於攻擊預警機等, 如中國的霹靂-21。

世界最早的主動雷達制導中程空對空導彈是美國的AIM-120。 它是在半主動雷達制導AIM-7M導彈基礎上開發, 於1987年開始服役。 在搭載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的情況下, 導彈開始主動雷達制導後, 載機可以逃脫, 與此同時導彈自主攻擊多個目標, 因此這種導彈比半主動雷達制導有絕對優勢, 被稱為“發射後不管導彈”。

俄羅斯為了對抗AIM-120, 開發了主動雷達制導的R-77中程空對空導彈。 R-77出現於1992年, 北約稱其為AA-12。

這些導彈以後, 中程導彈全部採用了主動雷達制導方式。 並且為了提高導彈攻擊能力和戰鬥機/攻擊機的存活率, 大都改善了“最大射程”、“ECCM(電子反干擾)能力”和“防區外距離”。

所謂最大射程, 是指對直徑目標的可攻擊距離。 防區外距離是指攻擊機可逃脫時攻擊機與目的機的距離, 主要由導彈的鎖定距離和導彈飛行速度決定。 這個值越大, 攻擊機的存活率就越高。

在近程空對空導彈領域, 出現於1985年的俄羅斯R-73防空導彈是世界上最早通過氣體動力控制和推力向量控制實現高運動性的導彈。 其離軸發射能力, 在使用頭戴式可視設備(頭盔瞄準儀)時, 達到以機頭為中心正負75度。 所謂離軸發射能力是指, 攻擊機對正前方以外目標的攻擊能力。 R-73的離軸發射能力大幅高於西方國家1982年起裝備的AIM-9M。 R-73在上世紀90年代初被德國評價為比當時西方導彈領先一代。

為了超過R-73性能, 以色列開發出了Python4導彈(1994年投入使用),

美國開發出AIM-9X導彈(2000年開始量產), 英國開發出ASRAAM導彈(2002年投入使用)。 西方國家指出, 在開發出可對抗R-73的導彈前, 運用R-73的俄羅斯和中國對西方國家存在著“空對空導彈的優勢”, 這個優勢起碼有半代。

R-73以後出現的近程空對空導彈, 在“離軸發射能力”和“IRCCM(紅外線反干擾)能力”方面有了顯著改善。 離軸發射能力現在已經可以通過配合頭戴式可視設備, 攻擊位於攻擊機後方受限的目的機。 識別目標和誘餌等紅外線反干擾能力, 也通過紅外影像處理得到提高, 而且推進了紅外導引頭的雙波長化。

歐美開發新一代空對空導彈

如今美國已經開始量產AIM-120系列最新型號的AIM-120D導彈。 由於轉向了最新型號, 因此可以出口前一型號AIM-120C-7。 與AIM-120C-7相比, AIM-120D通過改善導航延長了射程, 通過搭載GPS系統, 提高了導彈精度, 通過改善導彈軟體提高了運動能力, 電子反干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此外, AIM-120D還搭載了雙向性資料鏈, 飛行員可以掌握發射後的導彈鎖定狀況和命中情況等, 有利於戰鬥。

AIM-9系列最新型號AIM-9X Block2於2012年投入使用。 AIM-9X通過氣體動力控制和推力向量控制,可以實現90度離軸發射,而使用統一頭戴式可視設備後,可以擴大至90度以上。另外,AIM-9X Block2使用了資料鏈,擴大了有效範圍。

美國還在開發下一代空對空導彈,名稱為NGM或JDRADM,屬於“搭載用多用途武器”。這一構想曾被視為空對空導彈(AIM-120和AIM-9)和空對地導彈(AGM-88HARM)的後繼導彈類型之一,但開發工作卻於2012年突然中斷,理由是,技術上不成熟和成本過高。

英國將歐洲共同開發的流星BVRAAM和獨自開發的ASRAAM搭載在“颱風”戰鬥機上,並且還準備將其搭載在未來的F-35B戰鬥機上。“流星”導彈於2012年起部署英國空軍。

“流星”空對空導彈的目標是,通過採用衝壓噴氣發動機推進方式,實現比此前火箭發動機方式更快的飛行速度,擴大不可逃脫區域(NEZ)。所謂“不可逃脫區域”,是指攻擊方在發射導彈後,即使目的機移動(朝反方向遠去),也不能逃脫的範圍。以前的中程空對空導彈,也存在不可逃脫區域,但其範圍比較窄,所以未被視為評價導彈性能的指標。

“流星”空對空導彈最大的設計目標是,擁有超出AIM-120A/B三倍的不可逃脫區域。“流星”導彈的最大射程在100公里以上,作為其廣闊不可逃脫區域的事例,它可以有效應對80公里外逃跑的目標。“流星”導彈的機翼設計似乎還需要做小幅改動,將其削薄幾毫米。F-35戰機預計在2020年搭載“流星”導彈。

F-35搭載AIM-9導彈是採用外部搭載方式,但如果是ASRAAM導彈,F-35就可以在機身內外各搭載兩枚導彈。

殲-10掛彈

日本空對空導彈處於什麼水準

日本裝備的空對空導彈有中程AAM-4、短程AAM-3/AAM-5。AAM-4改進型剛剛投入使用,AAM-5改型也正在開發中。AAM-4和AAM-5在技術上屬於世界通用水準。

AAM-4在開發時定下的目標是不輸於AIM-120,於1999年定型。AAM-4的性能特點是,射程比AIM-120A還遠,導彈發出無線電的隱匿性出色,電子反干擾能力也很高。AAM-4改型是AAM-4的能力提高型,于2002年開發,2015年才進入航空總隊進行運用研究。AAM-4改型主要通過改善制導區域,提高了載機存活率(通過延長導彈導引頭鎖定距離,延長了防區外距離),擴大了攻擊範圍(提高了橫動目標的應對能力),提高了電子反干擾能力和巡航導彈應對能力。

AAM-5作為AAM-3的後繼類型,開發目標是性能超過俄羅斯的R-73(AAM-11)和美國的AIM-9X。AAM-5的特點是,通過氣體動力控制和推力向量控制,具備高離軸發射能力。利用紅外圖像制導方式,目標捕捉能力和紅外線反干擾能力出色。可以在改造後的F-15J戰機上,通過頭戴式可視設備進行操作。現在,日本正在開發AAM-5的能力提高型,即AAM-5改型,計畫今年底開始列裝自衛隊。AAM-5改型通過改善導引頭,提高了紅外線反干擾能力和背景識別能力。

殲-15掛彈

中國空對空導彈不及“日本貨”?

俄羅斯也在努力提高空對空導彈的性能。最新中程空對空導彈RVV-SD,屬於R-77/RVV-AE的改良型,射程更遠,電子反干擾能力更強,不久後將投入使用。最新近程空對空導彈RVV-MD屬於R-73的改良型,通過改進導引頭,射程得到延伸,紅外線反干擾能力得到提高,離軸發射能力也得到提高。RVV-MD已經列裝俄羅斯空軍,並且可以出口。

俄羅斯上世紀90年代曾設計開發衝壓噴氣發動機推進方式的RVV-AE-PD,將其作為R-77/RVV-AE的射程延伸型號。然而,由於國家財政困難,開發被推遲,現在仍處於擱置狀態。不過,旨在增加中程空對空導彈射程的研究活動仍在繼續。

進入新世紀,中國從俄羅斯和烏克蘭那裡獲得技術援助,已經開發了中程空對空導彈霹靂-12、閃電-10A(霹靂-12的改良型)和短距霹靂-9C等型號。然而,日本前航空自衛隊飛行開發實驗團司令官肋俊幸稱,到目前為止,這些導彈在性能上尚未超過西方和俄羅斯的新型空對空導彈。所以,中國又從俄羅斯分別進口了約1500枚R-77/RVV-AE和約3300枚R-73。

不過俄方兵器專家稱,中國的霹靂-12新型中程空對空導彈其實比日本同類產品要先進,儘管中國的霹靂-9C短距空空格鬥導彈不如日本產品,但中國已經開發並開始部署更尖端的霹靂-10短距空對空導彈,具備越肩發射能力,這款導彈絕對是世界同類產品中的“標杆”。另外,霹靂-13空空格鬥導彈也已經服役。至於中國進口的4800枚俄制空對空導彈,那是為現役的近200架蘇-27、蘇-30、殲-11A等機型準備的,相容性更強。

最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已經為殲-20開發了超遠距空對空導彈霹靂-21,專門用來在防區外攻擊對方的預警機。目前全世界只有中美擁有這種導彈。日本要擁有此能力,在時間上還無法預計。

殲-11掛彈

AIM-9X通過氣體動力控制和推力向量控制,可以實現90度離軸發射,而使用統一頭戴式可視設備後,可以擴大至90度以上。另外,AIM-9X Block2使用了資料鏈,擴大了有效範圍。

美國還在開發下一代空對空導彈,名稱為NGM或JDRADM,屬於“搭載用多用途武器”。這一構想曾被視為空對空導彈(AIM-120和AIM-9)和空對地導彈(AGM-88HARM)的後繼導彈類型之一,但開發工作卻於2012年突然中斷,理由是,技術上不成熟和成本過高。

英國將歐洲共同開發的流星BVRAAM和獨自開發的ASRAAM搭載在“颱風”戰鬥機上,並且還準備將其搭載在未來的F-35B戰鬥機上。“流星”導彈於2012年起部署英國空軍。

“流星”空對空導彈的目標是,通過採用衝壓噴氣發動機推進方式,實現比此前火箭發動機方式更快的飛行速度,擴大不可逃脫區域(NEZ)。所謂“不可逃脫區域”,是指攻擊方在發射導彈後,即使目的機移動(朝反方向遠去),也不能逃脫的範圍。以前的中程空對空導彈,也存在不可逃脫區域,但其範圍比較窄,所以未被視為評價導彈性能的指標。

“流星”空對空導彈最大的設計目標是,擁有超出AIM-120A/B三倍的不可逃脫區域。“流星”導彈的最大射程在100公里以上,作為其廣闊不可逃脫區域的事例,它可以有效應對80公里外逃跑的目標。“流星”導彈的機翼設計似乎還需要做小幅改動,將其削薄幾毫米。F-35戰機預計在2020年搭載“流星”導彈。

F-35搭載AIM-9導彈是採用外部搭載方式,但如果是ASRAAM導彈,F-35就可以在機身內外各搭載兩枚導彈。

殲-10掛彈

日本空對空導彈處於什麼水準

日本裝備的空對空導彈有中程AAM-4、短程AAM-3/AAM-5。AAM-4改進型剛剛投入使用,AAM-5改型也正在開發中。AAM-4和AAM-5在技術上屬於世界通用水準。

AAM-4在開發時定下的目標是不輸於AIM-120,於1999年定型。AAM-4的性能特點是,射程比AIM-120A還遠,導彈發出無線電的隱匿性出色,電子反干擾能力也很高。AAM-4改型是AAM-4的能力提高型,于2002年開發,2015年才進入航空總隊進行運用研究。AAM-4改型主要通過改善制導區域,提高了載機存活率(通過延長導彈導引頭鎖定距離,延長了防區外距離),擴大了攻擊範圍(提高了橫動目標的應對能力),提高了電子反干擾能力和巡航導彈應對能力。

AAM-5作為AAM-3的後繼類型,開發目標是性能超過俄羅斯的R-73(AAM-11)和美國的AIM-9X。AAM-5的特點是,通過氣體動力控制和推力向量控制,具備高離軸發射能力。利用紅外圖像制導方式,目標捕捉能力和紅外線反干擾能力出色。可以在改造後的F-15J戰機上,通過頭戴式可視設備進行操作。現在,日本正在開發AAM-5的能力提高型,即AAM-5改型,計畫今年底開始列裝自衛隊。AAM-5改型通過改善導引頭,提高了紅外線反干擾能力和背景識別能力。

殲-15掛彈

中國空對空導彈不及“日本貨”?

俄羅斯也在努力提高空對空導彈的性能。最新中程空對空導彈RVV-SD,屬於R-77/RVV-AE的改良型,射程更遠,電子反干擾能力更強,不久後將投入使用。最新近程空對空導彈RVV-MD屬於R-73的改良型,通過改進導引頭,射程得到延伸,紅外線反干擾能力得到提高,離軸發射能力也得到提高。RVV-MD已經列裝俄羅斯空軍,並且可以出口。

俄羅斯上世紀90年代曾設計開發衝壓噴氣發動機推進方式的RVV-AE-PD,將其作為R-77/RVV-AE的射程延伸型號。然而,由於國家財政困難,開發被推遲,現在仍處於擱置狀態。不過,旨在增加中程空對空導彈射程的研究活動仍在繼續。

進入新世紀,中國從俄羅斯和烏克蘭那裡獲得技術援助,已經開發了中程空對空導彈霹靂-12、閃電-10A(霹靂-12的改良型)和短距霹靂-9C等型號。然而,日本前航空自衛隊飛行開發實驗團司令官肋俊幸稱,到目前為止,這些導彈在性能上尚未超過西方和俄羅斯的新型空對空導彈。所以,中國又從俄羅斯分別進口了約1500枚R-77/RVV-AE和約3300枚R-73。

不過俄方兵器專家稱,中國的霹靂-12新型中程空對空導彈其實比日本同類產品要先進,儘管中國的霹靂-9C短距空空格鬥導彈不如日本產品,但中國已經開發並開始部署更尖端的霹靂-10短距空對空導彈,具備越肩發射能力,這款導彈絕對是世界同類產品中的“標杆”。另外,霹靂-13空空格鬥導彈也已經服役。至於中國進口的4800枚俄制空對空導彈,那是為現役的近200架蘇-27、蘇-30、殲-11A等機型準備的,相容性更強。

最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已經為殲-20開發了超遠距空對空導彈霹靂-21,專門用來在防區外攻擊對方的預警機。目前全世界只有中美擁有這種導彈。日本要擁有此能力,在時間上還無法預計。

殲-11掛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