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三十五:“東方龐貝”泗州城遺址

編者按:2013年9月份, “行走隋唐大運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動在“運河名城”安徽淮北悄然興起。 考察組以“走運河, 話兩岸, 溯歷史, 展風情, 看變遷”為宗旨, 力求按照“世界遺產點、大地風貌、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四位一體的考察, 將運河進行全方位展示。 三年來, 考察組一行冒嚴寒、戰苦暑, 途徑5省2直轄市和30餘個地縣, 至2016年10月底將通濟渠、永濟渠考察完成, 隋唐大運河全線考察結束。 為展現隋唐運河考察的整體面貌, 反映考察途中的人文歷史情懷, 本網特錄系列紀實報導於此, 以饗讀者。

在江蘇省盱眙市境內,

埋藏著一座泗州古城池遺址。 這裡曾經是歷史上淮河下游的一座重要都市,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 ”根據考古的統計, 張春鵬主任用資料向隊員們展現了當時泗州城的輝煌。

據瞭解, 泗州城始建于北周, 隋朝時毀于戰亂, 唐代重新興建。 由於泗州城地處淮河下游, 汴河之口, 為中原區域之襟喉, 南北交通之要衝, 政治、經濟、軍事地位十分重要, 加之漕運事業日漸興旺, 泗州城所傍的汴河對岸又建設了一座新城, 新城的發展更快, 其規模逐漸超過老城區。

宋代, 泗州城已十分繁華, 歷史上稱為“賓士馬驟無間時”, 加之景色秀麗, 朝廷政要、文人墨客無不慕名前來, 王安石、蘇東坡、米芾、白居易、韓愈等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

明代, 泗州城城中船舶如流, 店鋪林立, 商賈雲集, 更為繁盛, 其鼎盛的原因除了經濟原因外, 還有一個重大的政治背景, 即朱元璋的祖陵建其北側, 每年的各類“祭祀”活動使泗州城成為朱明王朝的“行宮”, 達到了空前的繁榮。

北宋以前, 淮河乃是一條清水河、下游河口段河床深闊, 入海口在漣水雲梯關, 潮波可達盱眙以上。 黃河對淮河的影響加劇, 洪澤湖形成加快, 是從明朝中期開始的。

明弘治七年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一:探尋古韻悠揚的運河名城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二:揭開柳孜運河遺址的神秘面紗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三:找尋古色古香的臨渙城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四:走進“卞水咽喉”宿州城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五:閔子祠中話“忠孝”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六:探秘泗縣地面的“活運河”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七:探尋泗縣霸王城與釋迦寺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八:鍾馗、虞姬與靈璧文化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九:名揚天下的“靈璧奇石”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十:探源靈璧花石綱與垓下遺址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十一:探尋蕭縣運河遺址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十二:宿遷的運河民俗文化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十三:探源商丘運河遺址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十四:找尋商丘運河人文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十五:拜謁閼伯廟與木蘭祠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十六:走進中原康百萬莊園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十七:探源河洛交匯的運河文化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十八:探源“中原廟會文化”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十九:走進新鄭“祭祖大典”

行走隋唐大運河系列紀實二十:淮河流域的“廟會文化”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二十一:東方芭蕾“花鼓燈”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二十二:新鄭博物館與嵩陽書院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二十三:山陝甘會館與延慶觀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二十四:說不盡的黑臉包公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二十五:鎮河鐵犀與州橋遺址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二十六:清明上河園與運河博物館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二十七:探尋回洛倉與含嘉倉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二十八:走進豫菜 聚焦洛陽水席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二十九:瓜州古渡與古邗溝故道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三十:揚州雕版印刷與對外交流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三十一:揚州運河的開發與保護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三十二:揚州的鹽商歷史遺存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三十三:大運河與隋煬帝、朱自清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三十四:揚州美食與東關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