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代知識份子風采]沈良:從小“學徒”到大“工匠”

沈良正在車間操作儀器。 (資料圖片)

“有問題,找沈良”,這是與沈良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常說的話。 沈良是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精密光學機械領域的一名技術骨幹,長期從事精密機械和光學儀器裝校工作。 同事們都說,在技術上遇到難題,只要找沈良過來討論一番,便會迎刃而解;工作中,大家有時會遇到意見相左的情況,但和沈良最後做出的產品一比較,就都會被他折服。

練就了一身精湛的精密裝配技術的沈良曾經是個小學徒。 1980年12月份,他畢業於上海光機所試製工廠技校光學冷加工專業,從小喜歡拆拆裝裝的他,對裝配技術產生了濃厚興趣。

回憶起當時自己在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兩方面雙雙優異的表現,他很是自豪。

“那時候我的想法很單純,就是要把這門技術學好。 我一邊跟著老師傅學習,一邊利用休息時間自己動手操作。 ”上世紀80年代,國外新興技術一直對中國實行封鎖,沈良的求學之路憑的就是一股韌勁,“條件可比現在艱苦多了,一些關鍵儀器、工具根本買不到,我們只有自己來做”。

畢業後,沈良被分配到上海光機所的試製工廠,一開始只做些畫圖紙等簡單工作。 “沒人引導,我就留心看別人怎麼做,多問、多做筆記,從來也不讓自己閑著。 ”對於工作,沈良有著自己的堅持,“只要比別人付出得多,自己收穫的自然就多”。

工作之余,沈良還考入了上海科技大學夜大的機械製造與設計專業,利用週末的時間進一步學習深造。 “我參與的都是高精尖的裝配製造,如果連我都沒弄懂要如何操作,反而去問其他人,這不合適。 只有練就扎實的理論基礎,才能不斷提升自己。 ”

沒過多久,沈良工作中的第一次“大考”來了。 在參與我國高性能高功率釹玻璃鐳射裝置“神光Ⅰ”重大專項的研製過程中,高精度伺服反射鏡架達不到2角秒(24小時內偏移不可超過0.00056度)的精度要求,誤差甚至高達10角秒。 沈良診斷後,將目標鎖定在一個變速箱上。 他拆開變速箱,將裡面的齒輪拆下,用自己做的特殊工具重新研磨、裝配,消除了齒輪間隙,精度終於達標。

“做起鏡頭來,我可以連續12小時待在車間,感覺就像1小時那麼短。

”沈良以高超的光學精密裝校技術參與多個重大科研項目的加工、裝調,他完成了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嫦娥一號”有效載荷鐳射高度計的加工裝校任務,他所參與的“神光Ⅱ高功率鐳射實驗裝置”工程項目還獲得200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雖然只是“嫦娥一號”“神光”裝置背後的裝配業務員,但沈良對這份工作始終懷抱著深沉的熱愛。 多年以來,從裝校車間、金工車間到技術品質部,每一個部門和車間的工作他都幹過,對每一個工種的工作內容他都熟稔于心,成為精密光學裝配領域的“權威”。

2006年,在完成一汽大眾的某個加工任務時,沈良發現德方專家設計的圖紙有缺陷,如果做下去肯定不能安裝,如果不做又不能完成任務,他決定挑戰權威修改圖紙,在德方專家疑惑的神情中,沈良改進後的產品達到了良好效果,隨即獲得專家們的一致肯定;沈良還先後為美國一家公司開發了口腔內窺鏡;為上海聯能光子有限公司研製開發光學加工專用設備;參與了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檢測安裝平臺的改造等……

“我把工作當成事業來對待,不能以收入看高低,而是以技術論短長。 ”除了對每個工種千百次錘煉築牢自己的業務水準,包括沈良在內的幾個老師傅總喜歡聚在一起,經常為了一些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而爭論不休。

從學徒到技術能手,再到大工匠師傅,如今沈良又擔任了光機所控股的上海恒益光學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可他仍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車間一線,或是指導年輕的學徒們熟悉技術操作要領,或是下班了也不捨得回家,時常一個人對著機器陷入思考。

在沈良看來,中國製造業的工匠精神不可或缺,“只要用心做,有了充分的積累,就一定能做好,‘中國製造’亦是如此”。 (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

(責任編輯:劉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