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區塊鏈”落地農業 中南建設聯手北大荒加碼食品安全

 近年來, 以共用經濟與價值連結為主要特徵的“分散式商業”模式普及, 催生了大量的跨機構新型創新合作場景。 近日, 江蘇中南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0961.SZ, 下稱中南建設)聯合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600598.SH, 下稱北大荒), 針對“區塊鏈”技術在“大資料農業”方面的場景應用和經營方式進行推介。

雙方合資成立“善糧味道”平臺, 共同打造區塊鏈大農場。 據瞭解, 在該平臺中, 以中南建設為主要投資人的合夥企業持股80%, 北大荒以現有1,296萬畝土地的農業大資料使用權出資占股20%。

與此同時記者還瞭解到, 該平臺是基於農業物聯網、農業大資料及區塊鏈技術,

依託北大荒大規模集約化土地資源及高度組織化的管理模式, 提出了“平臺+基地+農戶”的標準化管理模式, 建立了從原產地到餐桌的封閉自治農業組織。

浸入農業應用的前景

儘管如此, 區塊鏈技術從誕生至今,

市場普遍認為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方面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認證溯源是區塊鏈的主要應用場景之一, 利用不可篡改和時間戳記的特性。 區塊鏈技術目前在奢侈品、疫苗等物品流轉環節應用已相對成熟, 而農業領域的應用還稀缺。

然而農業是個萬億級的市場, 站穩農業場景, 將農產品溯源與農村金融結合將是區塊鏈的巨大應用場景。

北大荒股份董事長劉長友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利用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是一個新生事物, 主要目的把生產的放心糧, 通過區塊鏈技術真實的送到消費者手中, 這個過程很複雜也很繁重, 投入也很多。 過去物聯網基礎有一部分, 但是不足。 上市公司下屬的16個分公司,

最多的擁有160萬畝土地, 最小的擁有40萬畝耕地農場, 從2015年至今建立了農業物聯網的基礎設施, 但是還不夠完善。 ”

他還向記者舉例說到, 若是成熟運用了區塊鏈技術, 傳統農業將有被重構的巨大潛力。 “無論是華南的還是東南的消費者, 在手機上農作物的長勢即時可監控, 運輸可監控, 最後從二維碼的檢索, 可追溯。 北大荒股份每年生產的糧食140億斤, 整個集團加起來超過400億斤, 這400億斤糧食, 如果都是安全的產品, 且能如實的真實的送到消費者的手中, 這中間產生的增值效益就可想而知了。

事實上, 區塊鏈最早受到關注起源於比特幣, 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 在比特幣穩定運轉多年後才被總結出來的一套技術方案,

具有去中心化、去信任化、資料不可篡改的特點。 從2015年底到現在, 各國政府、世界主要的經濟體都在積極探索區塊鏈在各自領域的應用, “十三五”規劃更是將區塊鏈提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

合力建設區塊鏈大農場

“現在在東北的很多的大米, 像五常大米,

年產100-200萬噸大米, 市場上每年銷售的五常大米卻有1500萬噸, 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 所有的供應商, 所有的加工商, 從收儲到加工的所有環節都在作假, 這既影響了整體價格, 也讓好的東西最後賣不出真正好的價錢。 ” 中南控股旗下中南資本CEO邱澤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基於這樣的市場情況, 中南建設看到了區塊鏈技術對於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推進意義。

據瞭解, 國內農業資訊化正處在起步階段, 國內政府和政策層面上, 始終大力提倡“互聯網+”農業, 鼓勵運用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 鼓勵資金及科技產業進軍農業領域, 提升農業科技化水準。 而這次中南建設與北大荒攜手共推的全球首個“區塊鏈大農場”, 正是企契合了政府政策方向。

雙方共同提出的“平臺+基地+農戶”的模式,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分散式自治組織,構建全球最大的數字農場,從土地承包開始,進行區塊鏈化的認證,覆蓋從播種到加工的全部核心流程並與線下各個核心環節緊密結合。通過互聯網及互聯網身份標識技術,將生產商生產出來的每件產品資訊全部記錄到區塊鏈中,就可以在區塊鏈中形成每一件商品的真實生命軌跡,從而實現食品安全機制。

“區塊鏈大農場”實質上是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自治溯源的封閉體系,實行“區塊鏈+農業”的戰略組合,打開“大資料農業”的新大門,對生產、流通、經營、金融服務、人才培養等農業產業鏈各環節進行深度改造,促進農業向資訊化、科技化轉型升級,優化農業供給側,提升農業運營效率和品質。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早在2015年底,中南建設提出將大資料作為公司轉型的戰略方向,區塊鏈技術分散式帳本資料共用、資料安全、資料資產的流通等特徵使得公司在區塊鏈技術上的大資料運用會更加的便捷和可信任。

儘管如此,區塊鏈作為一項新技術,還有很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例如隱私化等問題,這都還需要相關領域的專家、企業、政府等部門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正是企契合了政府政策方向。

雙方共同提出的“平臺+基地+農戶”的模式,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分散式自治組織,構建全球最大的數字農場,從土地承包開始,進行區塊鏈化的認證,覆蓋從播種到加工的全部核心流程並與線下各個核心環節緊密結合。通過互聯網及互聯網身份標識技術,將生產商生產出來的每件產品資訊全部記錄到區塊鏈中,就可以在區塊鏈中形成每一件商品的真實生命軌跡,從而實現食品安全機制。

“區塊鏈大農場”實質上是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自治溯源的封閉體系,實行“區塊鏈+農業”的戰略組合,打開“大資料農業”的新大門,對生產、流通、經營、金融服務、人才培養等農業產業鏈各環節進行深度改造,促進農業向資訊化、科技化轉型升級,優化農業供給側,提升農業運營效率和品質。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早在2015年底,中南建設提出將大資料作為公司轉型的戰略方向,區塊鏈技術分散式帳本資料共用、資料安全、資料資產的流通等特徵使得公司在區塊鏈技術上的大資料運用會更加的便捷和可信任。

儘管如此,區塊鏈作為一項新技術,還有很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例如隱私化等問題,這都還需要相關領域的專家、企業、政府等部門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