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保健品沒什麼壞處,吃了萬一有用那?聽醫生怎麼說

有人去越南旅遊, 買了一瓶眼鏡王蛇的蛇酒回來喝, 據說可以提高免疫力, 延年益壽。 每一天喝一小杯, 覺得神清氣爽, 渾身充滿力量, 氣色也變得非常好, 最後酒喝完後, 拿出來一看裡面放的是一條塑膠蛇。

很多人覺得這只是個段子, 其實作為醫療行業的人來說, 它反映的是醫學上被闡述了千年的“安慰劑效應”。 在現代, 很多藥物在臨床試驗階段, 也會把試驗人員分成兩組, 一組是給病人藥物, 一組告訴病人是藥片但其實只是澱粉, 但是往往試驗下來, 吃了澱粉的一組病人也有部分會覺得好轉,

這就是醫學上經典的“安慰劑”效應。 病人只是心理上得到暗示, 身體的感覺系統就會把他往這個方向指引。 這個原理古代人都已經可以運用自如了, 運用最多的, 應該算是巫醫、神婆之流, 用一把石灰或者紙灰就可以給人治病。

這是真的嗎?

而到現代,

存在這個問題的, 應該就是保健品了, 如果告訴你們, 你們吃的保健品很多就是起“安慰劑效應”的作用, 你們可能是上面的表情...

好吧, 讓我們來看看保健品的套路。

基於「初步研究」的功效。

針對某種保健品的某種功效, 有時候會在零星的文獻裡看到「可能有效」的結果。 「可能有效」是什麼意思?

首先, 很直白的, 它不是明確有效。

其次, 這個結論必須進行「大規模臨床試驗」去進一步驗證, 否則它就沒有任何指導意義。

可針對這部分「可能有效」的結論, 基本都看不到後續研究的驗證。 在各路行銷中, 那個最開始「可能有效」的作用卻一直被誇張地宣傳為「科學研究發現它有 XX 功效」。

初步研究

誇大某種成分的功效。

有一些保健品在宣傳中會說「含有 XX 成分」, 因此「具有 XX 功效」。

實際上呢?

這種成分的作用本身就不明確, 而且保健品中這種成分的含量也和「初步研究」中「可能有效」的含量差很遠。 作用不明確, 劑量還不達標, 會有效嗎?而且, 如果這種成分有效的話, 聰明絕頂的藥商為什麼不把它開發成藥物那?那些著作等身的醫學大家為什麼不在臨床運用那?

藥品研發

添加藥物成分。

很多商家為了讓消費者體驗到保健品「確實有效」, 不惜在其中加入藥物成分, 賣的時候又以「純天然」作為行銷噱頭。 這種情況在減肥、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等保健品中比較常見,

可以說是「掛著保健品的頭, 賣著藥物的肉」。

如果您覺得吃了沒用, 也沒啥危害, 就是花錢圖個安慰或者您覺得萬一有用那, 好吧, 對於「不差錢」的人來說, 如果你就是想買個開心, 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切忌用保健品取代藥物。 對於正常生活的你我來說, 保健品真不是什麼「有病治病, 沒病強身」的好選擇

藥品

藥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