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瑪格麗特·米切利希|處理德國戰後內疚的心理分析師

瑪格麗特·米切利希(1917——1982), 是德國-丹麥精神分析學家, 作家, 也是聲稱德國人無法哀悼而聞名的女權主義者。 她通常被稱為為“德國精神分析的貴婦人”,

她與丈夫亞歷山大·米切利希在1967年合著了《無力悼念》(Die Unfähigkeit zu trauern)。

在康拉德·阿登納重建經濟奇跡時期, 德國與二戰達成協議的企圖是一個探索。 他們得出的結論是: 針對納粹時代的罪行做的還不夠, 並呼籲德國人聯合起來, 一起動手做的更多一些。 這是挑釁性的, 同時觸及了許多德國人長期賴以慰籍的禁忌。

事實上, 許多普通德國人很茫然。 他們覺得他們有沒有插手納粹罪行, 他們已經為之付出了代價, 密集的盟軍轟炸毀壞了他們的城市, 在前德國領土和東歐, 數以百萬計的人從他們的家園中驅逐, 巨額的賠償, 國家的其餘部分被分割。 難道沒有罪犯在紐倫堡的審判中被繩之以法麼?他們想要著手重建他們國家剩下的部分。

米切利希注意到, 在重建的最後, 許多老納粹分子已經回到了顯著和重要的崗位。 很多時候, 過去被簡單地一筆勾銷。 這一變化始於1963年12月的奧斯維辛審判。 無法哀悼成為那些西德學生的關鍵武器, 1968年走上街頭不僅是對德國大學陳舊傳統的抗議, 同時也引起了他們父母一代的關注, 是什麼集體抑制了德國人心中罪惡感, 並虛假的重新回到了假裝的的常態。 這本書迅速暢銷, 並影響促成了勃蘭特的社會民主黨於1969年執政的政治辯論。

1917年她出生於丹麥的小城鎮南格羅斯滕, 取名為麗特·尼爾森, 她的父親是丹麥醫生, 她的德國母親是女校長。 她曾在德國弗倫斯堡中學學習, 然後著手學習文學。 後來她轉到醫學, 在慕尼克和海德堡, 受訓成為一名心理醫生。 她的工作生涯始於瑞士州提契諾的人智學診所。 在那裡, 她遇到了她未來的丈夫, 亞歷山大·米切利希, 他向她推薦了佛洛德的著作。

亞歷山大·米切利希出生於慕尼克, 是法蘭克福大學精神病學教授,

他是人本聯盟的創始人之一, 也是1959年至1976年法蘭克福佛洛德研究所的董事。 瑪格麗特也是該研究所的雇員, 夫妻兩人在那裡一起工作了很多年:在20世紀50年代瑪格麗特在以安娜·佛洛德, 梅蘭妮·克萊因和邁克爾·巴林特為首的倫敦研究所完成了分析訓練。

瑪格麗特越來越多的把注意力轉向婦女在社會中的地位, 並在她朋友愛麗絲·施瓦澤的雜誌 Emma (1977年11月)中宣稱, “我是一個女權主義者”。 她同時積極參與法律行動, 反對媒體中的那些有辱女性人格的描寫。 在她1985年的成功書:Die friedfertige Frau: Eine psychoanalytische Untersuchung zur Aggression der Geschlechter兩性侵略的精神分析研究(英譯本為, 和平的性:論男女之間的攻擊), 她給了婦女在政治中的作用。 在其次的一本書中, Die Zukunft ist weiblich 未來的女性(“未來是女人”,

1987)她主張社會的價值觀應該變得更加有女人味。

她作為一個心理醫生持續工作到她90多歲, 勸勉年輕的同事, 評論政治發展。 在她最後的書, Die Radikalität des Alters: Einsichten einer Psychoanalytikerin 年齡的激進:心理分析洞察(adical Age: Insights of a Psychoanalyst激進年代:心理分析洞察), 她審視了她歲月的經驗。

轉自 心理學空間

- End -

主編:宋程 責編:小悅君

加入一起悅讀群請找小悅君

一起悅讀

ID:readtogether

快樂閱讀 | 共同閱讀 | 分享閱讀

郵箱17read@sina.com

投稿 | 加入我們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四環中路六號華亭嘉園A-1F

一起悅讀

ID:readtogether

快樂閱讀 | 共同閱讀 | 分享閱讀

郵箱17read@sina.com

投稿 | 加入我們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四環中路六號華亭嘉園A-1F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