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北京電影節上,露臉的大多都是網路影視公司?【好奇心日報】

總額達 174.58 億元的簽約協定, 單看數位的話, 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看上去成績斐然。 不過其中最大一筆交易, 即大地影院 33.78 億元收購橙天嘉禾中國影城業務,

其實早在 1 月份就已經昭告天下了。 類似的情況還有保利影業收購星星文化的 6.8 億元, 這些消息讓人懷疑, 所謂的簽約儀式就真的只是用來簽約而已, 真正的交易並沒有發生在北京電影節上。

電影市場是北京電影節的一個環節, 各個公司會在這裡設置自己的展位, 以便促成不同電影公司之間達成合作以及交易。 能夠達成多少交易, 就是官方用來衡量電影市場是否成功的標誌。

另一個數字也有點耐人尋味:2016 年中國電影票房經廣電總局電影局最新核實之後確認, 應該為 492 億。 年初, 電影局說的還是 457 億。

人們都知道這個增長是怎麼來的。 今年 1 月底, 電影局調整了電影票房的統計口徑, 在傳統的票房之外,

將電商服務費也計算在內, 而這個電商服務費指的是人們通過貓眼、娛票兒、淘票票這樣的電商平臺購票時向這些電商平臺繳納的費用。 因此, 2016 年的中國票房就憑空多出了 35 億元。

如今的影視行業和很多事情一樣, 數位看起來繁榮, 但只要到會場走過一兩趟, 值得琢磨的事兒就完全不一樣了。

儘管相比起 2016 年的市場, 今年的電影交易市場在規模上有所擴大, 但新增的展商幾乎都是生面孔。 “好多公司以前聽都沒有聽說過, ”在電影市場所在的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中, 一位正在參觀的業內人士指著一家公司的展臺對《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說, “今年來參展的展商都好 low 啊。 ”

low 這個詞, 或許替換成“陌生”會顯得更中肯一些。 如果翻查這些公司的履歷就能發現, 他們大多成立時間不長, 而且以從事網路影視內容的拍攝和製作為主。 從目前的製作水準來看, 這也許是行業裡最低端的一類產品。

來自深圳的樂享影業在做海外電影引進、和中國電影的海外發行工作, 此前主要的案例包括把《長江圖》推向日本。

在影視內容製作這方面, 他們的產品則包括《謝文東》系列、《我的黑道妹妹》、《最好的青春》這樣的網路大電影。

還有廣州的萊可傳媒也在電影市場中占了個小攤位, 他們有網路綜藝節目《女神有藥》、《名偵探猴塞雷》, 和網劇《夢想與現實》、《天才 J》等。

《女神有藥》

無論是這些公司的名字還是他們所製作的影視節目, 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都相當陌生。 然而, 正是像這樣的以網路影視內容為主要產品的公司, 才是此次北京電影節電影市場中的主流。

這可能會讓人產生困惑。 明明號稱是北京電影節, 但為什麼來參展的都是網劇、網路大電影這類看上去和電影關係不大, 在影視圈子裡尚屬於很邊緣的公司?

一部分原因, 當然還是與北京電影節的性質有關。

在國際上, 電影交易市場這樣的環節通常出現在面向行業的電影節或者電影展上。 歐洲電影市場展、坎城電影市場展、和美國電影市場展則號稱是全球三大電影市場展。 這些電影市場展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版權交易的平臺。 通常,各國片方會在那裡發佈自己的電影計畫,而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發行方會購買電影在當地的發行權。

中國可沒有這樣的條件。無論是北京電影節還是上海電影節,他們的電影市場無法承擔版權交易的功能。對於外國片方來說,由於審查制度的存在,他們無法向中國市場推銷自己的電影。而對於中國片方來說,市場上優質的電影專案早已經被哄搶一空,因此也無需來參加電影節的交易市場。於是,版權交易的功能在中國電影節的市場中就被剝離了出去。

不過,北京電影節仍然能夠在短時間內可以彙聚大量的業內人士,因此對於影視公司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市場推廣的平臺。此次北京電影節上接受《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採訪的展商,在談及為什麼會來參加交易市場時,一定會提到市場推廣這四個字。

如果交易環節只是起到市場推廣的作用,那麼它對於已經在行業內奠定了自己的位置的大公司來說就多少有些雞肋了。隨之而來的就是傳統影視公司開始從電影節中撤出了。2015 年的上海電影節交易市場上,我們還能看到華誼、萬達的身影。到了 2016 年,就只剩下宸銘傳媒、銀潤傳媒這樣的中等體量的公司。而到了 2017 年的北京電影節,傳統影視公司幾乎就完全消失。

反倒是這兩年剛剛興起的網路大電影公司急需要被市場注意到。在大公司撤出之後,他們就理所當然地佔領了這一次北京電影節的交易市場。

當然,他們佔領的還不只是交易市場。美國電影協會就在北京電影節上舉辦了一個名為“網路大電影及中國電影產業鏈之新業態”的論壇,邀請業內人士,共同探討網路大電影的發展。在談及為什麼會舉辦這個論壇的時候,他們用一種理所當然的口吻說:“因為網路電影也是電影啊,這個是今年的熱門。”

確實是熱門。在過去一年裡,中國電影票房停滯,從事院線電影拍攝的公司數量從上半年的 553 家減少到下半年的 398 家。

此消彼長間,在當下的中國影視行業中,反倒是拍攝網路大電影的公司表現最為突出和活躍。根據藝恩在 2016 年 10 月發佈的《中國網路大電影行業研究報告》,2014 年上半年,從事網路大電影拍攝工作的公司還只有 64 家,到了 2016 年上半年就暴增到了 843 家。

而在美國電影協會舉辦的這個關於網路大電影的論壇上,企鵝影視電影投資業務部總經理常斌透露的資料更為驚人,全網參與網路電影的公司達 2000 多家。這意味著製作網路大電影的公司數量是製作傳統院線電影的影視公司數量的 4 到 5 倍。

這一切似乎都是在暗示網路大電影正在成為未來的一個新趨勢。

從這個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這不是一個令人愉快的結論,畢竟網路大電影的品質如何,即使沒有親自看過,也應該有所耳聞。最明顯的兩個問題就是低俗以及山寨。

2015 年,愛奇藝分賬金額最高的 10 部電影中,《道士出山》系列占到了 4 部,總的分賬收入達到了 2500 萬。然而,這個系列被認為是在借著陳凱歌當年推出的電影《道士下山》的光。而在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上映前後,一大批名為《潘金蓮復仇記》、《誰殺了潘金蓮》、《我不做潘金蓮》的網路大電影也出現在視頻網站之上。網路大電影行業也因此被貼上了“蹭 IP”這個標籤。

色情和暴力元素夾雜的網路大電影在各個視頻網站上也不少見。各種海報和片名也變著法子地突破慣常的尺度和下限。2016 年 11 月,60 多部網路大電影就因為低俗被廣電總局勒令下架。

《道士出山》

除了網路大電影本身品質堪憂以外,網路大電影本身也未必能算得上是一個健康的產業。促使網路大電影快速發展的並不完全是觀眾對於內容的需求,而是視頻網站擴充內容庫的需求——就像最早提出網路大電影這個概念的並不是拍電影的人,而是愛奇藝。

愛奇藝提出網路大電影這個概念是在 3 年前。在一個名為“網路大電影成就夢想”高峰論壇上,愛奇藝認為自身可能成為電影在網路上的分發平臺,並據此提出了片長 60 分鐘以上、具備完整電影的結構與容量、以互聯網為首發平臺的網路大電影標準。

彼時,愛奇藝在視頻網站的競爭中還處在落後的階段。從移動端的月活躍度來看,2014 年愛奇藝排名還在第三位,排在優酷和騰訊視頻之後。為了應對競爭,愛奇藝急需為自己的平臺補充大量能夠吸引觀眾的影視作品,網路大電影這個概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被提出來的。

再一次——和很多行業一樣——網路大電影成了一場燒錢的戰場。為了能夠追趕愛奇藝,獲得更多的獨家影片,進入這個市場較晚的騰訊視頻會更傾向於使用買斷這一方式。而優酷則成立了獨立的網路大電影部門,通過保底或買斷合作等方式大力收購優質的網路大電影。

然而從整體而言,品質不是視頻平臺考慮的唯一因素。正如早年好萊塢六大公司需要收購很多獨立製片廠牌,以用各種各樣流派的電影光碟填滿沃爾瑪貨架一樣,如今的視頻平臺,是要用儘量多的內容吸引形形色色的受眾和廣告商。

網路大電影和傳統電影的網路版擁有一樣的商業模式:會員付費和廣告都是視頻平臺的收入來源。不過兩者的數量顯然不是一個量級,如果我們把它們都視為廣告位的話——對廣告曝光來說,這裡可沒有什麼品質的差別——前者的位置數量要遠多於後者。

有鑒於視頻網站值得商榷的播放量統計,網路大電影和形形色色網劇的存在,有可能在廣告和流量上都為視頻平臺創收了。

如果考慮到投入產出比,傳統的影視製作就更沒有優勢。一來,傳統的影視行業以不確定性著稱。大導演、名演員、還有耳熟能詳的故事,都無法百分之百地保證一部電影能夠在市場上取得成功。萬達投資的《長城》、華誼的賀歲檔大片《羅曼蒂克消亡史》都是近期著名的案例。在直接面對觀眾的時候,沒有一個電影人能夠擁有十足的信心。

這種風險會因為政策導向的存在變得更加飄忽不定。如果風險面前一視同仁,成本更低的網路大電影和網劇就會成為不少製作人的避難所——沒有人希望自己辛苦若干年製作出的東西,最後被關在小黑屋裡。

就目前而言,替這些網路大電影買單的更像是資本方,而不是觀眾。但如果我們樂觀一點,相信互聯網的一切都遵循“從粗製濫造到精品細分”的原則,我們或許可以指望網路大電影也能誕生出真正有創造力的產品。

低成本可能是一把雙刃劍。更低的實驗成本或許會讓網路成為類型片的沃土,在傳統的好萊塢體系裡,這往往就是獨立製片廠牌的天下。

資料調研公司藝恩認為,驚悚、遊戲改編電影、體育等題材的受眾相對其他院線電影題材比較小眾,院線模式不成立。“不過憑藉網路電影使用者的偏好畫像和精准行銷卻可以讓此類小眾題材找到目標觀眾,從而大大增加小眾題材電影的盈利的可能性,同時也構成了網路電影題材的豐富性。”

而曾經拍攝網路大電影的影評人周黎明認為這種產品和院線並非是直接競爭的關係:“我覺得在網路上最適合的內容應該是某一種喜劇,很接地氣,很反映時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而且可能是短小精幹的,一定程度上跟短視頻有承接關係。”

資本也有可能吸引更多高水準的製作者——尤其在政策控制嚴格、電影失敗成本過高的氛圍之下。“今年光從網大的層面就看到好多非常有創意的想法,我覺得現在是一個創意過剩的年代,創意有了,但是轉化不好。所以資本是可以迅速把這些東西擠出來,大家看得見,我覺得挺好的。”曾執導網劇《心理罪》的導演五百在北京電影的一個論壇上這樣說道。

當然,單從此次北京電影節上參展的公司來看,似乎很難有創新可言。就連所謂的大公司在這裡也未必就能說自己找准了方向。華誼兄弟的子公司華誼創星主控了《捕快血之刃》、華策影業就和奇樹有魚合作了網路大電影《成人童話》、愛奇藝則找來了被稱為“B 級片之王”的羅傑·科爾曼。

羅傑·科爾曼

即使是這些公司,也並沒有拍攝出能夠達到爆款級別的網路大電影。這個行業比傳統影視行業顯得更加分散。在愛奇藝的前年分賬金額前十的網路大電影背後,就有七娛樂、淘夢網、藍藍藍藍、愛奇藝等多個公司,如果再算上其他平臺的話就更多了。

在網路大電影這個行業中,傳統影視公司和現在的這些小公司站在同一個起點之上。對這個誕生還只有三年的行業而言,資料還是唯一的 KPI 考核方式。

文中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通常,各國片方會在那裡發佈自己的電影計畫,而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發行方會購買電影在當地的發行權。

中國可沒有這樣的條件。無論是北京電影節還是上海電影節,他們的電影市場無法承擔版權交易的功能。對於外國片方來說,由於審查制度的存在,他們無法向中國市場推銷自己的電影。而對於中國片方來說,市場上優質的電影專案早已經被哄搶一空,因此也無需來參加電影節的交易市場。於是,版權交易的功能在中國電影節的市場中就被剝離了出去。

不過,北京電影節仍然能夠在短時間內可以彙聚大量的業內人士,因此對於影視公司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市場推廣的平臺。此次北京電影節上接受《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採訪的展商,在談及為什麼會來參加交易市場時,一定會提到市場推廣這四個字。

如果交易環節只是起到市場推廣的作用,那麼它對於已經在行業內奠定了自己的位置的大公司來說就多少有些雞肋了。隨之而來的就是傳統影視公司開始從電影節中撤出了。2015 年的上海電影節交易市場上,我們還能看到華誼、萬達的身影。到了 2016 年,就只剩下宸銘傳媒、銀潤傳媒這樣的中等體量的公司。而到了 2017 年的北京電影節,傳統影視公司幾乎就完全消失。

反倒是這兩年剛剛興起的網路大電影公司急需要被市場注意到。在大公司撤出之後,他們就理所當然地佔領了這一次北京電影節的交易市場。

當然,他們佔領的還不只是交易市場。美國電影協會就在北京電影節上舉辦了一個名為“網路大電影及中國電影產業鏈之新業態”的論壇,邀請業內人士,共同探討網路大電影的發展。在談及為什麼會舉辦這個論壇的時候,他們用一種理所當然的口吻說:“因為網路電影也是電影啊,這個是今年的熱門。”

確實是熱門。在過去一年裡,中國電影票房停滯,從事院線電影拍攝的公司數量從上半年的 553 家減少到下半年的 398 家。

此消彼長間,在當下的中國影視行業中,反倒是拍攝網路大電影的公司表現最為突出和活躍。根據藝恩在 2016 年 10 月發佈的《中國網路大電影行業研究報告》,2014 年上半年,從事網路大電影拍攝工作的公司還只有 64 家,到了 2016 年上半年就暴增到了 843 家。

而在美國電影協會舉辦的這個關於網路大電影的論壇上,企鵝影視電影投資業務部總經理常斌透露的資料更為驚人,全網參與網路電影的公司達 2000 多家。這意味著製作網路大電影的公司數量是製作傳統院線電影的影視公司數量的 4 到 5 倍。

這一切似乎都是在暗示網路大電影正在成為未來的一個新趨勢。

從這個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這不是一個令人愉快的結論,畢竟網路大電影的品質如何,即使沒有親自看過,也應該有所耳聞。最明顯的兩個問題就是低俗以及山寨。

2015 年,愛奇藝分賬金額最高的 10 部電影中,《道士出山》系列占到了 4 部,總的分賬收入達到了 2500 萬。然而,這個系列被認為是在借著陳凱歌當年推出的電影《道士下山》的光。而在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上映前後,一大批名為《潘金蓮復仇記》、《誰殺了潘金蓮》、《我不做潘金蓮》的網路大電影也出現在視頻網站之上。網路大電影行業也因此被貼上了“蹭 IP”這個標籤。

色情和暴力元素夾雜的網路大電影在各個視頻網站上也不少見。各種海報和片名也變著法子地突破慣常的尺度和下限。2016 年 11 月,60 多部網路大電影就因為低俗被廣電總局勒令下架。

《道士出山》

除了網路大電影本身品質堪憂以外,網路大電影本身也未必能算得上是一個健康的產業。促使網路大電影快速發展的並不完全是觀眾對於內容的需求,而是視頻網站擴充內容庫的需求——就像最早提出網路大電影這個概念的並不是拍電影的人,而是愛奇藝。

愛奇藝提出網路大電影這個概念是在 3 年前。在一個名為“網路大電影成就夢想”高峰論壇上,愛奇藝認為自身可能成為電影在網路上的分發平臺,並據此提出了片長 60 分鐘以上、具備完整電影的結構與容量、以互聯網為首發平臺的網路大電影標準。

彼時,愛奇藝在視頻網站的競爭中還處在落後的階段。從移動端的月活躍度來看,2014 年愛奇藝排名還在第三位,排在優酷和騰訊視頻之後。為了應對競爭,愛奇藝急需為自己的平臺補充大量能夠吸引觀眾的影視作品,網路大電影這個概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被提出來的。

再一次——和很多行業一樣——網路大電影成了一場燒錢的戰場。為了能夠追趕愛奇藝,獲得更多的獨家影片,進入這個市場較晚的騰訊視頻會更傾向於使用買斷這一方式。而優酷則成立了獨立的網路大電影部門,通過保底或買斷合作等方式大力收購優質的網路大電影。

然而從整體而言,品質不是視頻平臺考慮的唯一因素。正如早年好萊塢六大公司需要收購很多獨立製片廠牌,以用各種各樣流派的電影光碟填滿沃爾瑪貨架一樣,如今的視頻平臺,是要用儘量多的內容吸引形形色色的受眾和廣告商。

網路大電影和傳統電影的網路版擁有一樣的商業模式:會員付費和廣告都是視頻平臺的收入來源。不過兩者的數量顯然不是一個量級,如果我們把它們都視為廣告位的話——對廣告曝光來說,這裡可沒有什麼品質的差別——前者的位置數量要遠多於後者。

有鑒於視頻網站值得商榷的播放量統計,網路大電影和形形色色網劇的存在,有可能在廣告和流量上都為視頻平臺創收了。

如果考慮到投入產出比,傳統的影視製作就更沒有優勢。一來,傳統的影視行業以不確定性著稱。大導演、名演員、還有耳熟能詳的故事,都無法百分之百地保證一部電影能夠在市場上取得成功。萬達投資的《長城》、華誼的賀歲檔大片《羅曼蒂克消亡史》都是近期著名的案例。在直接面對觀眾的時候,沒有一個電影人能夠擁有十足的信心。

這種風險會因為政策導向的存在變得更加飄忽不定。如果風險面前一視同仁,成本更低的網路大電影和網劇就會成為不少製作人的避難所——沒有人希望自己辛苦若干年製作出的東西,最後被關在小黑屋裡。

就目前而言,替這些網路大電影買單的更像是資本方,而不是觀眾。但如果我們樂觀一點,相信互聯網的一切都遵循“從粗製濫造到精品細分”的原則,我們或許可以指望網路大電影也能誕生出真正有創造力的產品。

低成本可能是一把雙刃劍。更低的實驗成本或許會讓網路成為類型片的沃土,在傳統的好萊塢體系裡,這往往就是獨立製片廠牌的天下。

資料調研公司藝恩認為,驚悚、遊戲改編電影、體育等題材的受眾相對其他院線電影題材比較小眾,院線模式不成立。“不過憑藉網路電影使用者的偏好畫像和精准行銷卻可以讓此類小眾題材找到目標觀眾,從而大大增加小眾題材電影的盈利的可能性,同時也構成了網路電影題材的豐富性。”

而曾經拍攝網路大電影的影評人周黎明認為這種產品和院線並非是直接競爭的關係:“我覺得在網路上最適合的內容應該是某一種喜劇,很接地氣,很反映時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而且可能是短小精幹的,一定程度上跟短視頻有承接關係。”

資本也有可能吸引更多高水準的製作者——尤其在政策控制嚴格、電影失敗成本過高的氛圍之下。“今年光從網大的層面就看到好多非常有創意的想法,我覺得現在是一個創意過剩的年代,創意有了,但是轉化不好。所以資本是可以迅速把這些東西擠出來,大家看得見,我覺得挺好的。”曾執導網劇《心理罪》的導演五百在北京電影的一個論壇上這樣說道。

當然,單從此次北京電影節上參展的公司來看,似乎很難有創新可言。就連所謂的大公司在這裡也未必就能說自己找准了方向。華誼兄弟的子公司華誼創星主控了《捕快血之刃》、華策影業就和奇樹有魚合作了網路大電影《成人童話》、愛奇藝則找來了被稱為“B 級片之王”的羅傑·科爾曼。

羅傑·科爾曼

即使是這些公司,也並沒有拍攝出能夠達到爆款級別的網路大電影。這個行業比傳統影視行業顯得更加分散。在愛奇藝的前年分賬金額前十的網路大電影背後,就有七娛樂、淘夢網、藍藍藍藍、愛奇藝等多個公司,如果再算上其他平臺的話就更多了。

在網路大電影這個行業中,傳統影視公司和現在的這些小公司站在同一個起點之上。對這個誕生還只有三年的行業而言,資料還是唯一的 KPI 考核方式。

文中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