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妄稱鄭成功來臺灣“屠殺、剝削少數民族”,蔡英文當局降低祭拜儀式規格

本月24日, 臺灣當局內政部門決定將“中樞”主祭鄭成功的儀式, 降格為台南市長賴清德主祭。 此舉打破了54年來的慣例, 成為民進黨當局切斷兩岸歷史和共同記憶的又一“台獨”舉動。

那麼, 這麼多年來, 鄭成功的形象在臺灣經歷了怎樣的“待遇”?

鄭成功一生功業卓著, 生平頗富傳奇色彩。 他收復臺灣的歷史一直在兩岸民眾間傳頌, 他本人及其各種傳說也很自然地成為聯結兩岸關係的重要紐帶。

在近代, 鄭成功作為“反清英雄”首先被革命者大力頌揚。 中華民國成立後, 又作為“民族英雄”被官方及知識界廣為宣傳,

特別是鄭氏“排滿驅荷、開拓臺灣”的歷史事蹟, 無疑為國民革命以及日後的抗日戰爭提供了精神支撐。

而在臺灣, 當年清廷曾經企圖消除鄭成功的歷史影響, 但官方始終無法阻斷民間對鄭氏的愛戴與景仰, 臺灣地區的鄭成功信仰由此綿延不斷。 臺灣民眾私建“開山廟”、祭拜“開山王”的舉動綿延不斷。 即便在日本殖民當局統治臺灣地區期間, 臺灣民眾仍通過對鄭氏的追思來寄託對祖國的情感, 並抵制日人對鄭成功的不同詮釋。

臺灣光復後, 國民政府有意在臺灣重塑鄭成功, 將其“民族英雄”與“開台聖王”的形象融為一體。 為此, 政府專門選擇在台南鄭成功登陸臺灣之處的赤嵌樓, 舉辦“鄭成功史料展覽”, 連續展覽了四天。

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 國民黨大員白崇禧赴台宣慰時, 也曾經拜祭了延平郡王祠。

不僅如此, 那個時候海峽兩岸的官方媒體也經常撰文介紹鄭氏父子對開發臺灣的貢獻。 如1946年, 在大陸的《中央日報》刊發《鄭成功拓殖臺灣》一文, 詳細介紹了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實施的一系列措施;1948年, 《上海生活》 還以“台省人民崇拜之目標鄭成功”為題, 宣傳鄭成功在臺灣的建設成就, “寓兵於農實行屯田制, 免賦三年大家勤植墾”。 而臺北的《建國月刊》 則認為“臺灣先哲的民族精神, 也就是我中華民族精神, 至高無上的表現”, 而這一切又歸功於鄭成功的開拓之功, 他把荷蘭人趕走, 經過一番整治和開發, 讓臺灣顯現出“中國文物政教”的體制, 也確定了“中國領土的地位”。

也是從1946年開始, 當時的台南市政府為彰顯鄭成功“反清複明”的政治意識, 開始每年舉行延平郡王祭典。 1962年, 臺灣省議會更提議, 給予鄭成功祭典和成吉思汗“中樞大祭”一樣的待遇。 對此, 臺灣當局行政部門在次年4月做出決議, 將祭典日期核定為4月29日(1661年的這一日, 鄭成功在台南登陸), 且由內政部門負責人主持, 以示隆重, 若內政部門負責人無法出席則由副手代表。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 在每年4月29日這一天, 台南都要舉辦紀念鄭成功開台的活動, 而內政部門負責人(或者副手), 每年也都代表“中樞”作為主祭官, 台南市長賴清德等人則作為陪祭官。

不過, 這種情況在蔡英文執政後發生了變化。 2016年8月蔡英文表示,

“荷蘭及鄭成功政權對平埔族群屠殺和經濟剝削”, 她為此正式向臺灣少數民族道歉, 她同時表示, 不應再祭拜鄭成功。 在她的推波助瀾下, 臺灣的少數民族團體要求“正視歷史”的呼聲漸高, 每每強調鄭成功“來台屠殺、剝削”少數民族, 造成許多平埔大社消失滅絕。

民進黨籍民意代表谷辣斯·尤達卡說, 不反對鄭氏宗親舉行祭典, “但鄭成功就像蔣介石在二·二八殺害臺灣人一樣, 害得族人顛沛流離逃至山區, ‘中樞’代表著‘國家’, 因此不該再擔任主祭。 ”

事實上, 臺灣世新大學教授戚嘉林博士指出, 1661年鄭成功率兵登陸臺灣時, 並未殺害少數民族的祖先, 而是“再三下令軍民屯墾, 不許混圈土民及百姓現耕田地”;此外, 鄭成功還宴請各社長老,

贈予袍帽靴帶, 所以“南北路土社聞風歸附者接踵而至”。

但是, 臺灣當局並沒有理會這一歷史事實, 而是評估了民進黨籍民意代表的提議後, 內政部門以“同理心”為考慮, 決定不擔任主祭, 報請行政部門改核定為地方首長處理。 內政部門表示, 鄭成功祭典結合當地文化、觀光資源, 沒有必要完全禁止, “只是考慮多元族群聲音, 未來將直接由台南市長主祭”, 但祭典仍持續舉辦。

可以預見, 這一降格祭拜, 將顯示出臺灣當局對鄭成功形象的刻意消減, 即他不再是兩岸的歷史聯接, 而將僅僅成為台南的人物偶像。 這一手法, 與“致祭(原為“遙祭”)中山陵”、取消“遙祭黃帝陵”如出一轍, 都是以“切香腸”方式, 逐漸切掉兩岸民眾的精神紐帶。 海峽兩岸應引起高度重視。

海峽兩岸應引起高度重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