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來華留學史:國人十年寒窗,不如洋人一紙國籍?

相比既往, 清華大學新的招生章程已算進步, “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之說乃是誤解。

2016年, 清華大學來華留學生舉行新年晚會

近日, 清華大學因推出新規, 取消國際學生入學申請時的筆試環節, 引發爭議, 被輿論指責為“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 校方則回應稱, 對國際學生錄取將採取新的“申請-審核”制, 比過去“門檻將會更高”。

“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的說法, 究竟准不準確?不妨先回顧歷史, 看看近幾十年來, 中國在錄取留學生的規則設置上, 發生過哪些變化。

1950~1977年, 不需入學考試

出於“國際主義義務”, 主要接收周邊及東歐國家留學生, 給予免費食宿、醫療等優待

二戰結束後, 世界各國加大對留學生教育的重視, 中國也開始有計劃地招收外國留學生。 1950—1951年, 波蘭、羅馬尼亞等5個東歐國家率先向中國派出33名留學生, 到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專修班學習;1952年院系調整後,

轉入北京大學。 這批留學生來中國前, 都是高中或大學畢業, 後來有的成為駐華大使, 有的成為專家教授。

中國有關留學生的制度也逐步建立起來, 頒佈了一系列法規, 如1962年《外國留學生工作試行條例(草案)》規定了開展留學工作的宗旨, “接受和培養外國留學生, 是我國應盡的一項國際主義義務, 也是促進我國同各國間文化交流, 增進我國同各國人民之間友誼的一項重要工作”, 以及培養目標、教育方針、教學工作等。 其中, 尤其要求對留學生“必須經常地主動地進行思想工作……增進他們對我國的瞭解和友誼”, 並“應本自願原則, 組織他們參加”中國重大節日、紀念日的紀念活動。 ①

當時出於外交上的戰略目標, 中國接收的來華留學生基本都是政府交換性質,

一方面對他們不設入學考試, 另一方面給予很高待遇。 除教學經費外, 中方為留學生提供學習生活費、暑期消夏活動費、旅費等8項補貼, 同時留學生在華住宿、醫療等也全部免費。 各地對留學生過於重視, 以至中國政府不得不下發文件, 提醒說“對留學生的物質生活要適當照顧, 但不能把他們當作外賓和專家看待, 過分給予優遇, 以免造成不良影響。 ”

統計顯示, 從1950年—1966年, 中國共接受了來自68個國家的7259名留學生, 其中來自北越的最多(5252名), 其次為朝鮮(546名)和蘇聯(208名)。 來自歐美及日本等18個發達國家的留學生, 有135人, 僅占總數的1.9%。 ②

文革後期恢復招收留學生後, 因與蘇聯交惡, 按“對等原則”而來的歐美學生數量大增

1966年, 全國高校停課, 當時的高等教育部通知各駐外使館, 將來華留學生的接受工作推遲半年到一年, 隨後所有在華留學生被要求回國休學一年。 此後至1972年, 作為對外援助的一環, 中國才部分恢復留學生工作, 招收了200名來自坦尚尼亞和尚比亞的留學生, 讓他們在北方交通大學(今北京交大)學習內燃機、鐵道車輛等鐵路相關專業。 這批留學生受到老師們的特殊關心, 對中國留下很好的印象, 有人說:“我們回國以後, 一定把中國人民的友情帶到我們國家去, 讓那裡人都知道中國人好。 ”意外的是, 回國後, 他們的學歷只被認可為中專, 一些人只好回到交大, 又上了兩年學。 ③

為恢復留學工作, 中國政府在1973年, 制定了招收留學生的相關原則:“對阿爾巴尼亞、越南、朝鮮和羅馬尼亞等國的要求儘量滿足;對亞、非、拉已建交的友好國家有重點地、少量地贈給獎學金名額;對歐洲、北美、大洋洲、日本等國,

根據對等的原則, 按有關協議適量接受。 ”當年對來華留學生限額500名, 其中300名提供政府獎學金。 ④

按照有關統計, 中國從1973年—1977年, 共接收來自69個國家的2066名留學生。 其中570名來自越南等中國周邊國家, 而受中蘇關係惡化的影響, 蘇聯及東歐國家不再向中國派遣留學生, 只有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向中國派出128名留學生。 相應地, 來自歐美發達國家的留學生大增, 有19個國家向中國派出623名留學生。

1950年,“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成立

1977年新規增加入學考試,但形同虛設

嘗試在非洲進行入學考試,效果很差

鑒於以往接收的外國留學生文化知識非常差,“有的甚至不會小數運算”,1977年12月,中國推出新規,首次要求今後來華留學生必須出示高中畢業證和成績單;學習理、工、醫科的留學生,更要在入學前接受基礎知識考核。1979年,確定接收留學生要遵循“堅持標準,擇優錄取,創造條件,逐步增加”的方針,對無法通過招生考試的留學生,一概不予錄取。

1979年,中國第一次在非洲國家實行留學生入學考試,要求數學、物理和化學三門成績總分達到180分即可,但竟無一人通過考試,最後只好大幅降低標準,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錄取了25名留學生。1984年,由於駐非洲使館回饋說,“從中國畢業回國的留學生,絕大多數對我友好,感情深厚;甚至有的在中國學習期間受過處分而中途回國的人,對我仍表現友好”,又大幅增加了非洲國家的來華留學生名額。⑤

放寬入學標準帶來的結果並不好。1988年,河海大學的一名非洲留學生因擅自帶社會人員進校,和門衛發生衝突,將門衛鼻樑打致粉碎性骨折。由於這個留學生此前已經受過幾次處分,學校希望將其開除。但在有關使館人員說情之下,後來允許這個學生完成學業。1990年,一名就讀於同濟大學的非洲留學生因4門考試補考不及格,被要求退學,他心生不滿,竟將留學生辦公室主任打致重傷。⑦

允許高校招收自費留學生後,入學標準進一步降低

在招生外國留學生問題上,中國真正步入正常化的標誌,是允許高校招生自費留學生。1978年,允許高校招收自費短期留學生;1989年,又將招收自費學歷留學生、進修留學生的權利交給了高校。按照《招生自費留學生規定》,“自費留學生要求來華學習,由其本人直接向招生院校提出申請,招生學校根據有關規定決定錄取事宜”,擴大了留學生生源。

允許招收自費留學生,也產生了一個負面影響,就是高校人為降低招生門檻。如陳平原說的那樣,“上世紀90年代起,內地南北各大學紛紛敞開大門,歡迎各國留學生來華就讀……但將招收留學生作為創收項目,則明顯降低了內地學位的含金量”。在他看來,即使北大有意識地減少了招生名額,提高了分數線,“留學生教育水準依然不理想”。⑧

陳平原所說應是一種普遍現象,尤其在中國學語言的進修生中,有的是為逃兵役而來,有的是本國大學落榜生,個人素質較差。即使是學歷留學生,也有很多不盡如人意者。至少截止2013年,上海不少高校還免去對外國留學生論文的盲審抽查及原創性檢測,即使如此,還是很多留學生無法用中文撰寫開題報告。甚至有一位越南籍碩士研究生的中、英文水準都不過關,只能夾帶手勢和導師交流。⑨

現在,來華留學生數量已相當龐大,2006年,中國的519所高校共接收來自184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162695名。從留學性質看,學歷生占總數的33.72%,進修生占66.28%。而在赴美的各國留學生中,非學歷進修生僅占到1.8%。中國的學歷生主要集中在本科,美國則集中在研究生。2015年,來華留學生學歷生人數占在華生總數的46.47%,其中研究生占13.47%,和美國相比依舊有較大差距。來華留學生整體還處在一個比較低的層次。

相比既往,此次清華大學“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事件,其實已算進步

西方一流大學中都有相當比例的留學生,如斯坦福大學的留學生比例占到全校學生的21.8%、哈佛大學占20%、牛津大學占22.5%、劍橋大學占12.57%、東京大學占7.48%。為了保證留學生品質,美、日等國高校都實行“嚴進嚴出”。

美國大學在招生時對語言有著嚴格規定,申請者必須通過TOEFL、GRE等考試,且具有高中或本科學歷;日本在招收留學生時,設置有多種審核,包括入學考試、日語考試、面試、適應性測試等量。照此實行,赴美、日較好大學的留學生素質,自然有了保證。⑩

簡言之,留學生數量,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著大學的基本水準。但擴充留學生數量,不能通過降低入學標準來實現。清華大學新的招生章程,將“具有相當於中國高中畢業學歷”“漢語水準達到HSK五級(含)以上,且每一科目均在60分以上”等列為申請條件,與既往歷史相比,確如清華校方所解釋的那般,“門檻將會更高”。這無疑是一種進步。而“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的質疑,則顯示此種進步,仍然有限。

2016年,參加來華留學生武術比賽的選手共同展示太極拳

注釋

①②④董澤宇:《來華留學教育研究》,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2年,第40—74頁;儲朝暉編《國教育六十年紀事與啟思:1949-2009》 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416—448頁;③中國教育報刊社組編:《北京交通大學》 ,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49、50頁;⑤⑦于富增:《改革開放30年來華留學生教育 1978-2008》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69—106頁;⑧陳平原:《留學生比例》,《大學小言》,三聯書店2014年,第25頁;⑨張玉婷:《淺談高校外籍學生跨文化管理》,《華夏教師》2013年第4期;⑩李萌:《來華留學生教育可持續發展研究》,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1950年,“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成立

1977年新規增加入學考試,但形同虛設

嘗試在非洲進行入學考試,效果很差

鑒於以往接收的外國留學生文化知識非常差,“有的甚至不會小數運算”,1977年12月,中國推出新規,首次要求今後來華留學生必須出示高中畢業證和成績單;學習理、工、醫科的留學生,更要在入學前接受基礎知識考核。1979年,確定接收留學生要遵循“堅持標準,擇優錄取,創造條件,逐步增加”的方針,對無法通過招生考試的留學生,一概不予錄取。

1979年,中國第一次在非洲國家實行留學生入學考試,要求數學、物理和化學三門成績總分達到180分即可,但竟無一人通過考試,最後只好大幅降低標準,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錄取了25名留學生。1984年,由於駐非洲使館回饋說,“從中國畢業回國的留學生,絕大多數對我友好,感情深厚;甚至有的在中國學習期間受過處分而中途回國的人,對我仍表現友好”,又大幅增加了非洲國家的來華留學生名額。⑤

放寬入學標準帶來的結果並不好。1988年,河海大學的一名非洲留學生因擅自帶社會人員進校,和門衛發生衝突,將門衛鼻樑打致粉碎性骨折。由於這個留學生此前已經受過幾次處分,學校希望將其開除。但在有關使館人員說情之下,後來允許這個學生完成學業。1990年,一名就讀於同濟大學的非洲留學生因4門考試補考不及格,被要求退學,他心生不滿,竟將留學生辦公室主任打致重傷。⑦

允許高校招收自費留學生後,入學標準進一步降低

在招生外國留學生問題上,中國真正步入正常化的標誌,是允許高校招生自費留學生。1978年,允許高校招收自費短期留學生;1989年,又將招收自費學歷留學生、進修留學生的權利交給了高校。按照《招生自費留學生規定》,“自費留學生要求來華學習,由其本人直接向招生院校提出申請,招生學校根據有關規定決定錄取事宜”,擴大了留學生生源。

允許招收自費留學生,也產生了一個負面影響,就是高校人為降低招生門檻。如陳平原說的那樣,“上世紀90年代起,內地南北各大學紛紛敞開大門,歡迎各國留學生來華就讀……但將招收留學生作為創收項目,則明顯降低了內地學位的含金量”。在他看來,即使北大有意識地減少了招生名額,提高了分數線,“留學生教育水準依然不理想”。⑧

陳平原所說應是一種普遍現象,尤其在中國學語言的進修生中,有的是為逃兵役而來,有的是本國大學落榜生,個人素質較差。即使是學歷留學生,也有很多不盡如人意者。至少截止2013年,上海不少高校還免去對外國留學生論文的盲審抽查及原創性檢測,即使如此,還是很多留學生無法用中文撰寫開題報告。甚至有一位越南籍碩士研究生的中、英文水準都不過關,只能夾帶手勢和導師交流。⑨

現在,來華留學生數量已相當龐大,2006年,中國的519所高校共接收來自184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162695名。從留學性質看,學歷生占總數的33.72%,進修生占66.28%。而在赴美的各國留學生中,非學歷進修生僅占到1.8%。中國的學歷生主要集中在本科,美國則集中在研究生。2015年,來華留學生學歷生人數占在華生總數的46.47%,其中研究生占13.47%,和美國相比依舊有較大差距。來華留學生整體還處在一個比較低的層次。

相比既往,此次清華大學“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事件,其實已算進步

西方一流大學中都有相當比例的留學生,如斯坦福大學的留學生比例占到全校學生的21.8%、哈佛大學占20%、牛津大學占22.5%、劍橋大學占12.57%、東京大學占7.48%。為了保證留學生品質,美、日等國高校都實行“嚴進嚴出”。

美國大學在招生時對語言有著嚴格規定,申請者必須通過TOEFL、GRE等考試,且具有高中或本科學歷;日本在招收留學生時,設置有多種審核,包括入學考試、日語考試、面試、適應性測試等量。照此實行,赴美、日較好大學的留學生素質,自然有了保證。⑩

簡言之,留學生數量,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著大學的基本水準。但擴充留學生數量,不能通過降低入學標準來實現。清華大學新的招生章程,將“具有相當於中國高中畢業學歷”“漢語水準達到HSK五級(含)以上,且每一科目均在60分以上”等列為申請條件,與既往歷史相比,確如清華校方所解釋的那般,“門檻將會更高”。這無疑是一種進步。而“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的質疑,則顯示此種進步,仍然有限。

2016年,參加來華留學生武術比賽的選手共同展示太極拳

注釋

①②④董澤宇:《來華留學教育研究》,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2年,第40—74頁;儲朝暉編《國教育六十年紀事與啟思:1949-2009》 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416—448頁;③中國教育報刊社組編:《北京交通大學》 ,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49、50頁;⑤⑦于富增:《改革開放30年來華留學生教育 1978-2008》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69—106頁;⑧陳平原:《留學生比例》,《大學小言》,三聯書店2014年,第25頁;⑨張玉婷:《淺談高校外籍學生跨文化管理》,《華夏教師》2013年第4期;⑩李萌:《來華留學生教育可持續發展研究》,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