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師大教授袁桂林:傳統文化教育,校長、教師要先學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導師、教授袁桂林

袁桂林:傳統文化進校園, 不是簡單的做加法, 要和學科教學和各種主體教育活動有機結合,

找到各校水乳交融的實踐模式。 教師, 包括校長, 自我學習、自我修養是第一位的。

今年 “兩會”,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特別強調了傳統文化進校園。

對中小學來說, “教師的自我學習是第一位的”, 作為培養教師的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師範大學的教育學博導, 袁桂林教授直言有的校長沒有傳統文化素養, 教師也比較欠缺傳統文化知識, 盲目跟風和創新, 效果將適得其反。

在他看來, 學校不能搞太多概念化、形式化的東西, 講求實效最重要。 因此, 對於學校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 馬上就針對學生編寫課外讀物、開設選修課程、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等, 這些做法有些草率, 他認為, 第一位的任務是教師學習!他給出的建議是從教師先行學習開始,

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很多學校認為, 傳統文化進校園只是面對學生的事。 在調研中, 袁教授更是發現, 有些學校認為這是負擔。

如此想法是沒有站在制高點看問題, 反而會把自己限制住——

有的校長頭腦比較空虛、沒有主見, 只看別人怎麼做, 盲目創新、沒有特色;

有的老師過於籠統和武斷地概括傳統文化, 把鮮活的歷史 “講死”了。

“教師, 包括校長, 自我學習、自我修養是第一位的”, 他解釋道, 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向交流互動的過程, 老師的視野和學識高於學生, 教育才能做好。 不否認教師的專業水準基本是適應教育需求的, 但是, 面對校園傳統文化教育, 教師就不一定都能適應了。

傳統文化進課程,

教學可以事半功倍

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 不能脫離課程。 但現實往往是, 教師會把鮮活的歷史講得很乾癟, 也容易讓學生對我國的歷史文化形成武斷的評價和片面的印象。

袁教授認為, “我們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 非常有意思”。 而每一位教師明白了這一點, 都熟悉了歷史文化, 教學工作也會事半功倍。

教師有傳統文化素養, 在與學生交流中不是照本宣科, 而是溢於言表傳遞出來文化資訊, 學生得到了鮮活的傳統文化, 他就會產生興趣, 繼而主動學習。

教師首先要具有“歷史的層次感”

我國歷史有很鮮明的分期, 每段歷史都有很多吸引學生的故事, 老師要對經典出現的時代、經典中的故事有很清晰的時代意識, 不能簡單籠統概括。

比如, 西元前500年前後的春秋戰國後期才出現孔子;《山海經》、《易經》、《尚書》等經典的作者早于孔子5—6個世紀, 這些人物的思維模式和特點教師要知曉, 否則就體會不到傳統文化的厚重。

教師還要有“文化學派的差異感”

縱向的神話時代——夏、商、周、春秋戰國等都有文化差異, 春秋戰國時期橫向的“百家爭鳴”局面, 更是顯出了學派的差異性。

認識先秦文化就不能只重視儒家一個學派思想, 歷史的不同時期和同時期的派系共存才是傳統文化的基本格局。

《易經》、《尚書》和《詩經》, 這些都是儒家公認的經典, 但這幾部書在孔子誕生之前幾百年就已出現了, 只是有的經孔子刪改過。

傳統文化進校園也是“去粗取精”的過程

傳統文化的校本教材,

很多學校都是交由老師來編寫的。 但其中的選材料、編教材卻存在一個誤區——要麼就全書拿來, 要麼就完全忽略。

對此, 袁教授建議, 教師要自己先學,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增廣賢文》等大部分內容可以讓學生學習, 但是有些古典著作要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篩選出其中合理的、有時代借鑒意義的部分。

比如, 大多數學校對《弟子規》和《二十四孝》有詬病, 稱此類書籍是“集傳統文化糟粕之大成”。 但如果我們認真讀原著, 還是能找到其中的精華。

“二十四孝”裡有一則《蘆衣順母》的故事, 講的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中的閔子騫孝順母親的事, 這個故事很感人。

閔子騫的生母很早就過世了, 之後, 父親娶了後母, 但後母卻只對親生的兩個兒子好。

冬天,後母給三個孩子縫製冬衣,唯獨閔子騫的衣服裡沒有絮棉絮,只絮了不能禦寒的蘆花。父親偶然發現了這件事,便打算修掉後母。閔子騫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這句話傳到後母耳中,令她十分慚愧,也轉變了對閔子騫的態度。

一個故事,學生便能學到如何孝順父母,這比老師灌輸、說教的效果要好得多。而這樣的故事,就需要教師去大浪淘沙篩選,“老師先行學習,有傳統文化底蘊,傳統文化進校園就好辦了”。

傳統文化教育要關注時效

現在,有人討論國學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區別,對此,袁教授認為,不要陷於概念的爭論,要關注所包含的內容,國學和傳統文化都包含了古代經典、傳統美德故事、太極八卦、中草藥,詩歌、茶藝、琴棋書畫……非常豐富多彩。

“我們要根據學齡特點,有計劃地引進校園。在實踐中,補充學科課程過於分化的不足,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有機結合是關鍵。”

如果把中國的文化傳統歸結為一個字,那就是“道”。

“道”既強調“首”,即“面”的意思,表徵大腦、認知與思考,“道”字的偏旁是“走”和“行”,即“面之所向,行之所達!”這些,不能僅僅有口號、目標和言辭,更要落實到日常生活的行為中。

所以,不要搞太多形式化的東西,包括一些類似“太極拳放到哪個課程概念裡”的問題,這些形而上學的爭論沒有現實意義。

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袁教授坦言,傳統文化進校園不是簡單的做加法,要和學科教學和各種主體教育活動有機結合,找到各校水乳交融的實踐模式!

傳統文化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每個人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因此,傳統文化進校園,不只是面對學生的事。

“萬事萬物在某些要素上是相互聯繫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對人生、對世界的認知都會不一樣了。”

推薦文章

○獨家 | 北京芳草地國際學校劉飛:讓國際“化”在教育中

○獨家 |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華應龍:我就是數學,但我絕不僅僅是數學

○獨家 | 北京中學夏青峰:用信任培養創新人才

| 作者:馬楚涵 郭兆晴

但後母卻只對親生的兩個兒子好。

冬天,後母給三個孩子縫製冬衣,唯獨閔子騫的衣服裡沒有絮棉絮,只絮了不能禦寒的蘆花。父親偶然發現了這件事,便打算修掉後母。閔子騫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這句話傳到後母耳中,令她十分慚愧,也轉變了對閔子騫的態度。

一個故事,學生便能學到如何孝順父母,這比老師灌輸、說教的效果要好得多。而這樣的故事,就需要教師去大浪淘沙篩選,“老師先行學習,有傳統文化底蘊,傳統文化進校園就好辦了”。

傳統文化教育要關注時效

現在,有人討論國學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區別,對此,袁教授認為,不要陷於概念的爭論,要關注所包含的內容,國學和傳統文化都包含了古代經典、傳統美德故事、太極八卦、中草藥,詩歌、茶藝、琴棋書畫……非常豐富多彩。

“我們要根據學齡特點,有計劃地引進校園。在實踐中,補充學科課程過於分化的不足,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有機結合是關鍵。”

如果把中國的文化傳統歸結為一個字,那就是“道”。

“道”既強調“首”,即“面”的意思,表徵大腦、認知與思考,“道”字的偏旁是“走”和“行”,即“面之所向,行之所達!”這些,不能僅僅有口號、目標和言辭,更要落實到日常生活的行為中。

所以,不要搞太多形式化的東西,包括一些類似“太極拳放到哪個課程概念裡”的問題,這些形而上學的爭論沒有現實意義。

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袁教授坦言,傳統文化進校園不是簡單的做加法,要和學科教學和各種主體教育活動有機結合,找到各校水乳交融的實踐模式!

傳統文化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每個人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因此,傳統文化進校園,不只是面對學生的事。

“萬事萬物在某些要素上是相互聯繫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對人生、對世界的認知都會不一樣了。”

推薦文章

○獨家 | 北京芳草地國際學校劉飛:讓國際“化”在教育中

○獨家 |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華應龍:我就是數學,但我絕不僅僅是數學

○獨家 | 北京中學夏青峰:用信任培養創新人才

| 作者:馬楚涵 郭兆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