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和婆婆沒有共同語言怎麼辦?學一學楊絳的智慧

中國有一句古話:“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 看似是一件好事降臨, 有時候背後卻隱藏著不易察覺的危機;看似是吃虧的事情, 其實好事會緊隨其後來臨。

許多人把“吃虧是福”當作了自己的口頭禪, 可是等到真的吃虧的那一刻, 又有幾個人能釋然地一笑置之?

只要活在世上, 就一定會有吃虧的可能。 沒有人可以拍著胸脯向世人宣稱自己從未吃過虧, 只是對吃虧的解讀方式不同而已。

不爭不搶的人, 看似處處吃虧, 實際上卻蘊含著大智慧。 這是楊絳從母親身上學到的道理, 母親唐須瑩, 就是一個時時謙和,

試試忍讓, 卻換來了一家大小的尊重的人。

自從錢鐘書結束了牛津的學業, 楊絳就帶著女兒圓圓和他一同來到了浪漫之都巴黎。 楊絳從沒有間斷過和家人的通信, 即便是日軍侵略者的鐵蹄踏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故鄉蘇州淪陷在日軍的魔爪當中, 家人也不忘記通過信件, 讓彼此知道自己的平安。

從前的家書中, 幾乎每位家人都要給阿季寫上幾句話。 可是來到巴黎以後, 楊絳敏感地發現, 母親的話語似乎再也沒有出現過。 在她的反復追問下, 大姐終於在信中告訴她事情:母親去世了。

蘇州的家早已被日軍的炮火炸成了廢墟, 父親帶著一大家人在匆忙中逃往香山, 母親一路勞累, 染上了瘧疾, 久治不愈, 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這個噩耗幾乎令楊絳感到窒息, 母親生前的種種形象, 如同電影鏡頭一般一幕幕在眼前重播。

和父親同歲的母親, 自從婚後, 就一直默默地為丈夫奉獻著自己的一切。 丈夫去國外留學, 她就默默在家中等待;丈夫被清政府通緝逃往到日本, 她依然守在家中不離不棄。 終於等到丈夫歸來, 生活有了指望, 又因為老圃先生太過耿直, 一次又一次丟掉了薪水豐厚的工作。

楊絳從母親的嘴裡從未聽到過一句怨言, 尤其是當父親因為吃了熗蝦染上了傷寒之後, 母親更是衣不解帶地在旁邊照顧。 楊絳始終認為, 是母親的堅持, 挽救了父親的生命, 從母親對待父親的方式上, 楊絳第一次感受到了什麼叫做夫妻之間的愛情。

退一步海闊天空, 放在生活中也同樣適用。 夫妻之間不可能永遠都不出現爭執, 也總有人在爭執面前倔強地不肯認輸。 其實婚姻當中沒有輸贏, 如果一定要勝過對方, 很可能輸掉的就是一個愛你的人, 和全部幸福的過往。

身為律師的父親, 用忙碌的工作支撐起一個大家庭, 母親則用瘦弱的雙肩, 撐起了家中的所有經營。 她從沒有對任何人抱怨一句苦累, 反而時刻都在惦記著丈夫是否太過勞累, 穿得夠不夠暖, 食物可不可口。

幾十年的夫妻情分, 讓她瞭解丈夫的一切喜好, 楊絳眼中的母親, 對父親的照顧完全可以用無微不至來形容。

母親知道父親不喜歡到鞋店去試鞋, 便拿著他的舊鞋到鞋店裡去做式樣,

再讓鞋店的夥計用黃包車拉著幾十雙各式各樣的鞋到家裡去給父親挑選;父親不愛去理髮店理髮, 母親就把理髮師傅請到家裡來, 哪怕多付一些錢也無所謂, 等父親老了一些, 頭髮有些脫落, 母親就親自學習理髮, 在家裡把父親的頭髮剪得十分精神。

在生活中, 母親仿佛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著父親的感受, 看似吃虧, 卻贏得了父親的尊重。 只要是母親勸導的話語, 父親全部無條件地聽從;只要母親不在家, 父親就像一個落了單的孩子一樣無所適從;父親獨自外出時, 看到好看的收拾也會想著買給母親, 楊絳就曾親眼見到母親戴著父親送給她的一對珍珠耳環, 眉梢眼角間洋溢著幸福與滿足。

生活得太過計較, 難過的也只是自己。

過重的得失心會讓人陷在沮喪的情緒裡, 快樂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楊絳的祖母一直留在家鄉生活, 生活費用都靠孩子們去供給。 楊絳記得她的三叔似乎只給祖母寄過兩次生活費, 然後就總是忘記, 再也沒有寄過。 可楊絳的母親卻把給婆婆寄生活費當作一件大事, 四十多年的時間裡, 從未遲過一天。

有人覺得楊絳的母親吃了虧, 別的兒子都不寄生活費, 唯有她獨自承擔贍養老母的義務。 母親卻覺得這是子女應該做的, 與吃虧無關。

楊絳有著兩位姑母, 她們都是母親的小姑子。 都說小姑子最難伺候, 尤其是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 脾氣更是古怪得可以。 可是母親對三姑母卻又寵愛, 又縱容。 無論她想吃什麼, 母親都會親自下廚為她做好,端到面前,還叮囑孩子們這是給三姑母吃的,免得孩子們搶著吃;她的衣服壞了,母親也會親自買意料親自縫紉,每次都做得又快又好,生怕三姑母不高興。

家裡吃飯的人多,母親每次都是忙前忙後,等她終於上桌吃飯,別人已經吃得差不多了。母親吃飯不多,卻慢條斯理,別人走了半天,母親還在細嚼慢嚥。三姑母卻認為母親一定是背著別人偷偷吃好吃的,一次故意趁著母親還沒吃完,回來看了一眼,才發現她吃的不過是別人吃剩的菜。

母親並不介意小姑子懷疑自己,依然當作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去對待她。不僅是對待小姑子,無論在任何人面前,母親都是一副憨厚的樣子,有時候人們覺得她好欺負,就當著面說她的壞話。母親也不起不鬧,仿佛反應慢了半拍,過了好久才無所謂地笑著說:“她算是罵我的。”

可是無論當時還是事後,母親都不放在欣賞,更不會斤斤計較地想要“報復”回來。孩子們有時候氣不過,會替母親鳴不平,可是母親反而訓斥孩子們不要太刻薄。

在吃虧時保持豁達,也許是源于一種自信的態度。一位哲人曾說:“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辦法,你可以得到比期盼的更多。”

吃虧並不一定是壞事,損失掉的那一點點所謂的利益,往往會帶來更大的驚喜。就像中國古話說的那樣:“吃得虧中虧,方得福中福;貪看無邊月,失落手中珠。”

母親生前付出的一切,都在楊絳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總是認為自己對待錢鐘書不如母親對待父親那樣細心,可是錢鐘書一句“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就已經是楊絳最大的肯定。

即使在醫院“坐月子”期間,楊絳也要時不時地替錢鐘書闖的小禍善後。他已經習慣了楊絳的照顧,自己一個人在家,經常犯一些“拙手笨腳”的錯誤。楊絳經常看到錢鐘書愁眉苦臉地來探望自己,只要出現這個表情,就一定是做了錯事,不是打翻了墨水瓶,弄髒了房東太太的桌布,就是弄壞了檯燈或者房門的把手。

楊絳每一次都用“不要緊”安慰錢鐘書,她可以把弄髒的桌布洗乾淨,也會修好檯燈和門把手。人們總是認為修理家中的物品應該是男人的職責,可楊絳反而很享受這種照顧錢鐘書的方式。“不要緊”三個字,是錢鐘書從楊絳身上得到的最大安慰,只要聽到這三個字,他就會莫名地感到一種親切和放心。

國內的戰事不斷吃緊,楊絳和錢鐘書覺得回國,與家人共同度過陰霾籠罩的日子。為了一家人的生計,楊絳不得不再吃一次虧。錢鐘書在回國之前找到了一份工作,在西南聯合大學擔任外文系教授,工作地點在雲南。他必須在香港提前下船,轉乘小船前往雲南,接下來的路程,就只有楊絳自己帶著女兒走完。

其實楊絳可以和錢鐘書一直前往雲南,可是她不願意讓自己和女兒成為丈夫的累贅,再加上實在惦記父親,她決定無論多麼困難,也要獨自帶著女兒堅持下去。

在物欲橫流的年代,即便是夫妻,也經常算計著在婚姻中誰付出的多一些,誰占了一些便宜。然而感情永遠無法用資料去衡量,願意主動去吃虧的人,一定有著自我捨棄與自我犧牲的精神,這樣的人心中一定都有一個寬容而又純淨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可以長久地享受到快樂和幸福。

好不容易結束了一路顛簸,楊絳和圓圓被錢鐘書的弟弟接到了錢家在上海居住的房子。這是一座三層的住宅,可是卻住著錢鐘書的父親和叔叔兩大家子人。由於人口眾多,房間已經擁擠不堪,錢鐘書的父母和弟弟妹妹住在二層,叔叔一家住在三層和二三層中間的亭子間,錢鐘書的二弟一家三口住在一二層中間的亭子間。

客廳裡不僅堆滿了雜物,還既要充當孩子們學習的教師,又要充當女傭們晚上睡覺的房間。三個女傭擠在一張床上,晚上把床搭起來,到了白天還要拆掉。

剛剛從國外回來的楊絳和圓圓,只能把錢鐘書的二弟“擠走”,和弟媳還有她的孩子住在一間屋子裡。楊絳一路顛簸,還要聽弟媳和自己嘮叨一大堆無關痛癢的家長里短,雖然眼皮已經累得睜不開,還要出於禮貌,一面認真聽,一面給出回應。

這一次歸來,楊絳再也不能像新婚時那樣只做做媳婦的樣子,錢家兩大家子人口眾多,傭人又少,楊絳不得不開始親力親為地做家務。好在她在國外時已經積累了不少生活經驗,又從母親身上學會了寬容和隱忍,無論生活再苦再難,也從不抱怨。

甘於奉獻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風度;樂於吃虧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大度。不斤斤計較的人,人格上就已經得到了一種昇華,以吃虧為樂的人,必將會贏得人們的尊重。

楊絳不僅要在錢家“做媳婦”,還要擔負起養家糊口的任務。經過別人的介紹,她成為一名廣東富商女兒的家庭教師,為她不惜高中的數學、物理、化學和英文。因為要全天授課,楊絳在錢家的家務做得相對少了一些,不過她時常用自己的薪水買來各種各樣的東西孝敬婆婆,也會挨個向長輩們請安。

錢鐘書從外地回到上海之後,楊絳的任務就變得更加繁重。尤其是在錢鐘書創作《圍城》期間,楊絳曾經形容自己那段時間是過著“灶下婢”的生活。她不僅要承包下生火、做飯、洗衣的全部活計,到了大熱天裡,還要和一大家子人擠在悶熱的房間裡面。

楊絳和婆婆還有妯娌們並沒有太多共同語言,她不喜歡和女人們湊在一處討論家長里短,只想利用空閒的時間好好看書。但是在一家人面前獨自看書,顯得太不禮貌,她只好借了一架縫紉機,為錢鐘書和圓圓做衣服。狹小而又悶熱的房間仿佛放在火上的蒸籠,汗流浹背的楊絳好像蒸籠裡蒸著的包子。

有時候,婆婆也會把小叔子的衣服拿來請楊絳縫補,楊絳總是笑呵呵地答應下來。瑣碎的家務活最考驗一個人的耐心,尤其是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的兒媳婦,總是要比別人更加勞累和辛苦。可是楊絳就像母親一樣,沒有絲毫的委屈和抱怨,臉上永遠掛著笑眯眯的表情,叔叔家的孩子們都和她十分要好,嬸嬸也半是玩笑半是認真地誇楊絳是個賢妻。

吃虧可以鍛煉一個人的堅忍,每一個大有作為的人,都是從吃虧中歷練過來的。吃虧可以把人變得更加睿智,只要參透吃虧的玄機,幸福之門就會在不經意中開啟,人生也會從此出現轉機。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吃虧與佔便宜,本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生活得淡然的女人,內心才會變得強大。

人生當中,太多的禍福讓人無法提前預知,無論接下來要面對的是什麼,只要記住不去刻意爭搶,保持淡定與從容,用甘於吃虧的心態去面對一切考驗,漸漸地,你會發現,你比那些斤斤計較地人少了一些浮躁與迷茫,多了一些智慧與幸福。

母親都會親自下廚為她做好,端到面前,還叮囑孩子們這是給三姑母吃的,免得孩子們搶著吃;她的衣服壞了,母親也會親自買意料親自縫紉,每次都做得又快又好,生怕三姑母不高興。

家裡吃飯的人多,母親每次都是忙前忙後,等她終於上桌吃飯,別人已經吃得差不多了。母親吃飯不多,卻慢條斯理,別人走了半天,母親還在細嚼慢嚥。三姑母卻認為母親一定是背著別人偷偷吃好吃的,一次故意趁著母親還沒吃完,回來看了一眼,才發現她吃的不過是別人吃剩的菜。

母親並不介意小姑子懷疑自己,依然當作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去對待她。不僅是對待小姑子,無論在任何人面前,母親都是一副憨厚的樣子,有時候人們覺得她好欺負,就當著面說她的壞話。母親也不起不鬧,仿佛反應慢了半拍,過了好久才無所謂地笑著說:“她算是罵我的。”

可是無論當時還是事後,母親都不放在欣賞,更不會斤斤計較地想要“報復”回來。孩子們有時候氣不過,會替母親鳴不平,可是母親反而訓斥孩子們不要太刻薄。

在吃虧時保持豁達,也許是源于一種自信的態度。一位哲人曾說:“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辦法,你可以得到比期盼的更多。”

吃虧並不一定是壞事,損失掉的那一點點所謂的利益,往往會帶來更大的驚喜。就像中國古話說的那樣:“吃得虧中虧,方得福中福;貪看無邊月,失落手中珠。”

母親生前付出的一切,都在楊絳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總是認為自己對待錢鐘書不如母親對待父親那樣細心,可是錢鐘書一句“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就已經是楊絳最大的肯定。

即使在醫院“坐月子”期間,楊絳也要時不時地替錢鐘書闖的小禍善後。他已經習慣了楊絳的照顧,自己一個人在家,經常犯一些“拙手笨腳”的錯誤。楊絳經常看到錢鐘書愁眉苦臉地來探望自己,只要出現這個表情,就一定是做了錯事,不是打翻了墨水瓶,弄髒了房東太太的桌布,就是弄壞了檯燈或者房門的把手。

楊絳每一次都用“不要緊”安慰錢鐘書,她可以把弄髒的桌布洗乾淨,也會修好檯燈和門把手。人們總是認為修理家中的物品應該是男人的職責,可楊絳反而很享受這種照顧錢鐘書的方式。“不要緊”三個字,是錢鐘書從楊絳身上得到的最大安慰,只要聽到這三個字,他就會莫名地感到一種親切和放心。

國內的戰事不斷吃緊,楊絳和錢鐘書覺得回國,與家人共同度過陰霾籠罩的日子。為了一家人的生計,楊絳不得不再吃一次虧。錢鐘書在回國之前找到了一份工作,在西南聯合大學擔任外文系教授,工作地點在雲南。他必須在香港提前下船,轉乘小船前往雲南,接下來的路程,就只有楊絳自己帶著女兒走完。

其實楊絳可以和錢鐘書一直前往雲南,可是她不願意讓自己和女兒成為丈夫的累贅,再加上實在惦記父親,她決定無論多麼困難,也要獨自帶著女兒堅持下去。

在物欲橫流的年代,即便是夫妻,也經常算計著在婚姻中誰付出的多一些,誰占了一些便宜。然而感情永遠無法用資料去衡量,願意主動去吃虧的人,一定有著自我捨棄與自我犧牲的精神,這樣的人心中一定都有一個寬容而又純淨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可以長久地享受到快樂和幸福。

好不容易結束了一路顛簸,楊絳和圓圓被錢鐘書的弟弟接到了錢家在上海居住的房子。這是一座三層的住宅,可是卻住著錢鐘書的父親和叔叔兩大家子人。由於人口眾多,房間已經擁擠不堪,錢鐘書的父母和弟弟妹妹住在二層,叔叔一家住在三層和二三層中間的亭子間,錢鐘書的二弟一家三口住在一二層中間的亭子間。

客廳裡不僅堆滿了雜物,還既要充當孩子們學習的教師,又要充當女傭們晚上睡覺的房間。三個女傭擠在一張床上,晚上把床搭起來,到了白天還要拆掉。

剛剛從國外回來的楊絳和圓圓,只能把錢鐘書的二弟“擠走”,和弟媳還有她的孩子住在一間屋子裡。楊絳一路顛簸,還要聽弟媳和自己嘮叨一大堆無關痛癢的家長里短,雖然眼皮已經累得睜不開,還要出於禮貌,一面認真聽,一面給出回應。

這一次歸來,楊絳再也不能像新婚時那樣只做做媳婦的樣子,錢家兩大家子人口眾多,傭人又少,楊絳不得不開始親力親為地做家務。好在她在國外時已經積累了不少生活經驗,又從母親身上學會了寬容和隱忍,無論生活再苦再難,也從不抱怨。

甘於奉獻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風度;樂於吃虧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大度。不斤斤計較的人,人格上就已經得到了一種昇華,以吃虧為樂的人,必將會贏得人們的尊重。

楊絳不僅要在錢家“做媳婦”,還要擔負起養家糊口的任務。經過別人的介紹,她成為一名廣東富商女兒的家庭教師,為她不惜高中的數學、物理、化學和英文。因為要全天授課,楊絳在錢家的家務做得相對少了一些,不過她時常用自己的薪水買來各種各樣的東西孝敬婆婆,也會挨個向長輩們請安。

錢鐘書從外地回到上海之後,楊絳的任務就變得更加繁重。尤其是在錢鐘書創作《圍城》期間,楊絳曾經形容自己那段時間是過著“灶下婢”的生活。她不僅要承包下生火、做飯、洗衣的全部活計,到了大熱天裡,還要和一大家子人擠在悶熱的房間裡面。

楊絳和婆婆還有妯娌們並沒有太多共同語言,她不喜歡和女人們湊在一處討論家長里短,只想利用空閒的時間好好看書。但是在一家人面前獨自看書,顯得太不禮貌,她只好借了一架縫紉機,為錢鐘書和圓圓做衣服。狹小而又悶熱的房間仿佛放在火上的蒸籠,汗流浹背的楊絳好像蒸籠裡蒸著的包子。

有時候,婆婆也會把小叔子的衣服拿來請楊絳縫補,楊絳總是笑呵呵地答應下來。瑣碎的家務活最考驗一個人的耐心,尤其是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的兒媳婦,總是要比別人更加勞累和辛苦。可是楊絳就像母親一樣,沒有絲毫的委屈和抱怨,臉上永遠掛著笑眯眯的表情,叔叔家的孩子們都和她十分要好,嬸嬸也半是玩笑半是認真地誇楊絳是個賢妻。

吃虧可以鍛煉一個人的堅忍,每一個大有作為的人,都是從吃虧中歷練過來的。吃虧可以把人變得更加睿智,只要參透吃虧的玄機,幸福之門就會在不經意中開啟,人生也會從此出現轉機。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吃虧與佔便宜,本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生活得淡然的女人,內心才會變得強大。

人生當中,太多的禍福讓人無法提前預知,無論接下來要面對的是什麼,只要記住不去刻意爭搶,保持淡定與從容,用甘於吃虧的心態去面對一切考驗,漸漸地,你會發現,你比那些斤斤計較地人少了一些浮躁與迷茫,多了一些智慧與幸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