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關節肌肉痛還在看骨科or外科?原來這麼多病要首選風濕科!

本文指導專家:廣東省中醫院 風濕科 主任 黃清春

本文作者:廣州互聯網醫院訂閱號

【小編碎碎念】對很多人來說, 風濕病是個“熟悉的陌生人”, 聽起來很熟, 但具體什麼樣卻說不上來。 因不知道哪些病痛及症狀應該到風濕科就診、對風濕性疾病的認知度較低導致診斷延誤, 誤診以及治療不當的現象十分常見。 比如小編我肩背痛, 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買點膏藥貼, 無解;然後去看了幾次骨科, CT、MRI照了一通無解;又去了傳統療法做理療, 無解……直到兩年後的今天, 採訪了廣東省中醫院風濕科黃清春主任過後,

才瞭解到自己犯了一個多大的錯誤, 所以希望給大家好好科普一下風濕病, 不要再重演我的悲劇[捂臉]。

什麼是風濕病?啥時候要看風濕科?

風濕性疾病

( 以下簡稱“風濕病”)是指一大類病, 是一組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為主的疾病, 其中多數為自身免疫性疾病。 廣義上認為凡是引起骨關節, 肌肉疼痛的疾病皆可歸屬為風濕性疾病。

為什麼大家會對風濕病有點傻傻分不清?

1、因為風濕性疾病包含的種類繁多。

廣義上風濕病已有100多種疾病, 包括了感染性、免疫性、代謝性、內分泌性、遺傳性、退行性、腫瘤性、地方性、中毒性等多種原因引起的疾病。

狹義上僅限於內科與免疫相關範疇的幾十種疾病。

2、因為風濕性疾病與其他各科都有關係。

風濕性疾病涉及的範圍很廣, 是可侵犯多個系統的全身性疾病, 所以與臨床各科幾乎都有關係, 如內科、骨科、皮膚科、口腔科、眼科、放射科等, 同時本身還是臨床免疫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

很多人一出現關節痛, 首先想到的是去看骨科, 其實若出現骨關節、肌肉疼痛, 第一選擇最好是去風濕科, 讓醫生進行專業的判斷屬於哪種細分的風濕性疾病, 還是應該去其他科室就診。

除了類風濕, 常見風濕病還有哪些?

以關節炎為主的:

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

與感染相關的:

如風濕熱、萊姆病、賴特綜合征、反應性關節炎。

彌漫性結締組織病:

系統性紅斑狼瘡、原發性乾燥綜合征、系統性硬化症、多發性肌炎, 皮肌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血管炎。

它們病因各不相同, 但共同點為:都累及關節及軟骨、肌腱、滑囊、韌帶等周圍軟組織。 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 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 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致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最常見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征等免疫性結締組織病併發的一些關節炎症。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和老齡化進程加快, 骨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發病也很高。

怕冷怕濕, 氣候是風濕病主因嗎?

長輩經常讓我們多穿點, 少泡水, 要不然“小心得風濕”!很多風濕病患都覺得他們就像天氣預報員, 起風下雨, 他們總是能提前預知, 並不是因為他們有超能力, 而是因他們會痛。

的確, 長期類風濕患者, 因為關節滑膜、韌帶等受到破壞和損傷, 對氣候的變化, 比如溫度、濕度的反應會比普通人會更敏感。 關節炎病人在天氣潮濕時候的發病率、病情反復的比例, 都要比氣候乾燥的地方要高一些。 但是, 黃清春提醒:

氣候變化只是一個外因, 風濕病的內因是體內的免疫功能紊亂導致的炎症因數的釋放, 這是根本原因。 在此前提下, 才會受外因的影響比較大。 如果本身免疫功能正常, 則外因就影響會比較小。

得了風濕病怎麼治療?如何控制?

風濕性疾病多為慢性病,治療目的是改善疾病愈後,保持其關節、臟器的功能,解除有關症狀。主要有以下治療方式:

1、藥物治療:中藥,中成藥,抗炎鎮痛藥,慢作用藥,激素、生物製劑等。

2、外科療法:包括不同的矯形手術、人工關節的置換、滑膜切除、外敷中藥等。手術不能治癒疾病,只能改善關節功能和生活的能力。

3、其他治療:包括物理、康復、心理等治療。

目前以藥物治療為主,手術、物理治療的作用是改善關節的功能。因風濕病根源在於自身免疫系統紊亂導致產生炎症因數,必須靠藥物讓炎症因數不再釋放,而不再對滑膜、軟組織造成破壞和損傷。如果病人已經關節已經損傷了,那物理治療可以改善關節的症狀和體征,起到輔助作用。

風濕病是無法根治嗎?如何更好地控制?

風濕病是沒有“治癒”一說的,因此被大家戲稱為“不死的癌症”。治療的目標就是控制,不要讓病情惡化,不要對沒有傷害的關節造成損傷,不對內臟造成損傷,這就是最好的結果。所以要長期觀察、長期控制、慢病管理,停藥的風險是很大的,一定要在醫生的評估後才能停藥。

患者停藥一般3-6個月就反復,這種例子太多了。風濕病關鍵就是要堅持治療,有些人覺得症狀都沒有了,幹嘛還要堅持。但是症狀沒有了,滑膜的炎症,潛在的炎症因數並沒有完全停止。明確這一點,懂得配合,預後才會好。

風濕病日常要如何預防和護理?

1、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可增強抵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

2、避免風寒濕邪侵襲

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

3、注意勞逸結合

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制,處於疾病恢復期,往往由於勞累而重新加重或復發,所以要注意休息。

4、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精神(或心理)因素對本病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5、預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類風濕病是在患了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後而發病的,人體對這些感染的病原體發生了免疫反應會引起本病。所以,預防感染和控制體內的感染病灶也很重要。

微醫君愛心提醒

大家一定要認識到風濕病大多數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病種非常多且複雜,發病多較隱蔽而緩慢,病程較長,且大多具有遺傳傾向,一旦患病可能累及終生,而且治療不及時、控制不好還可能致殘或危及內臟,必須要嚴加防範,儘早治療,長期控制。

專家推薦

黃清春

廣東省中醫院風濕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後,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學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藥免疫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與副秘書長。研創了治療難治性類風關“化瘀通痹方”。

擅長: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痛風等各種風濕免疫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則外因就影響會比較小。

得了風濕病怎麼治療?如何控制?

風濕性疾病多為慢性病,治療目的是改善疾病愈後,保持其關節、臟器的功能,解除有關症狀。主要有以下治療方式:

1、藥物治療:中藥,中成藥,抗炎鎮痛藥,慢作用藥,激素、生物製劑等。

2、外科療法:包括不同的矯形手術、人工關節的置換、滑膜切除、外敷中藥等。手術不能治癒疾病,只能改善關節功能和生活的能力。

3、其他治療:包括物理、康復、心理等治療。

目前以藥物治療為主,手術、物理治療的作用是改善關節的功能。因風濕病根源在於自身免疫系統紊亂導致產生炎症因數,必須靠藥物讓炎症因數不再釋放,而不再對滑膜、軟組織造成破壞和損傷。如果病人已經關節已經損傷了,那物理治療可以改善關節的症狀和體征,起到輔助作用。

風濕病是無法根治嗎?如何更好地控制?

風濕病是沒有“治癒”一說的,因此被大家戲稱為“不死的癌症”。治療的目標就是控制,不要讓病情惡化,不要對沒有傷害的關節造成損傷,不對內臟造成損傷,這就是最好的結果。所以要長期觀察、長期控制、慢病管理,停藥的風險是很大的,一定要在醫生的評估後才能停藥。

患者停藥一般3-6個月就反復,這種例子太多了。風濕病關鍵就是要堅持治療,有些人覺得症狀都沒有了,幹嘛還要堅持。但是症狀沒有了,滑膜的炎症,潛在的炎症因數並沒有完全停止。明確這一點,懂得配合,預後才會好。

風濕病日常要如何預防和護理?

1、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可增強抵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

2、避免風寒濕邪侵襲

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

3、注意勞逸結合

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制,處於疾病恢復期,往往由於勞累而重新加重或復發,所以要注意休息。

4、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精神(或心理)因素對本病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5、預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類風濕病是在患了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後而發病的,人體對這些感染的病原體發生了免疫反應會引起本病。所以,預防感染和控制體內的感染病灶也很重要。

微醫君愛心提醒

大家一定要認識到風濕病大多數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病種非常多且複雜,發病多較隱蔽而緩慢,病程較長,且大多具有遺傳傾向,一旦患病可能累及終生,而且治療不及時、控制不好還可能致殘或危及內臟,必須要嚴加防範,儘早治療,長期控制。

專家推薦

黃清春

廣東省中醫院風濕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後,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學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藥免疫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與副秘書長。研創了治療難治性類風關“化瘀通痹方”。

擅長: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痛風等各種風濕免疫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