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陳一丹:科技公益力,重歸人心的力量

最近, 鵝廠搞了件“大事情”!

“夢想從工位裡生長, 改變在代碼敲擊中到來”。

4月21日,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的“美好科技行動季”正式啟動, 專案分“創益Talk”、“創益24小時”、“騰訊CSR(企業社會責任)獎”三大板塊, 貫穿2017全年度。 旨在鼓勵更多員工做公益, 用科技力量解決社會問題, 探索繼捐步數、捐聲音、捐閱讀時長後更多元的公益方式。

作為美好科技行動季的開端, 創益Talk的活動現場, 六位演講者分享了他們對科技+公益的美好洞見。 騰訊主要創始人、騰訊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 他作為特邀嘉賓進行了主題“科技公益力:重歸人心的力量”的分享:

各位騰訊同事、公益同仁, 大家好。

自從我卸任後就比較少有機會能跟各位同事公開地做一個面對面的交流, 騰訊公益基金會成立於2007年, 到今年剛好是十年時間。 在這個新的起點上, 我們面向鵝廠員工啟動“美好科技行動季”,

今天很高興請來了公益界的朋友給騰訊的同事們做分享, 歡迎大家的到來。 相信他們身上的故事、他們對公益的理解和經驗, 會對大家的工作、生活有啟發。 我們相信“未來屬於有溫度的創新者”!

一、我們的生活方式已全面數位化

騰訊公益最內核的是互聯網公益, 彈指一揮間, 十年前PC互聯網方興未艾, 如今移動互聯網如水銀瀉地般滲透到生活各個方面, 我們的生活方式已經全面的數位化了。 我們的錢包、出行、娛樂、購物, 包括公益行為, 都成了線上生活。 手機成為了人類大腦中樞的延伸。

賣紅薯也移動支付了, 這就是大浪潮下的一個小側影。 而且根據這幾年我在世 界各地走訪的親身體會, 中國的移動支付,

毫不誇張的說, 已經是世界最前列了。 這其中有我們鵝廠員工的貢獻, 這是讓我們倍感自豪的事。

到今天騰訊公益平臺網友的捐款額超過17億, 1億人次, 而目前的移動支付比例已經高達99.7%。 這是三月份最新數位, 移動支付已經接近全部了。

這是我們年籌款額的變化曲線圖, 平緩增長到後面陡峭往上拉, 大家可以看到, 轉捩點就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

二、科技帶來的不必然是幸福

這就是科技或者技術條件帶給我們的變化。 而從底層而言, 公益和科技同根同源, 公益所代表的協作精神和製作工具所代表的科技力量, 這是人類文明得以不斷更新反覆運算、螺旋式上升的兩個動力, 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

我們現在城市裡幾乎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

都是200年、100年前人無法想像的夢幻生活。 我們的手機、航班、城市高樓等等。

但是你要問走在街上的人, 你幸福嗎?對方可能會告訴你, 房價太高, 孩子的教育太難, 工作太辛苦了。

所以你看, 科技帶來的不必然是幸福。 科技帶來的破壞性創新也有暗黑的一面, 就像蒸汽機帶來的工人和機器的對立, 移動互聯網的資訊超載也帶給人們的焦慮、頸椎痛。

一些長期沒有得到解決的挑戰, 比如環境問題、教育資源分佈不均、疾病苦痛等等問題, 依然困擾人類。

三、站在通往未來十字路口, 我們的選擇尤為重要

科技是加速度的, 人類走出非洲大約也就5萬年時間, 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大概是5000年時間, 科學革命500年時間,

移動互聯網普及不過5年時間。

所以, 我們站在今天想像下一個十年, 五十年。 坦率說, 我並不知道下一個十年有什麼?

但我們要注意, 技術本身是沒有價值觀的, 而且科技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自我演進的生態系統, 它的發展有自我的邏輯, 速度和方向甚至不完全由設計者主導,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失控。

比如人和機器會不會融合, 人工智慧, 生物科技, 基因工程, 乃至星際旅行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 我們現在都沒有辦法準確評估。 比如人工智慧發展到一定階段會不會傷害人類?

站在十字路口, 我們的選擇就尤為重要。

四、互聯網公益:發現互聯網最好的一面

公益, 廣義概念來說, 公益公益, 對公有益, 對身邊的人有益, 對廣大用戶有益,對社會有益,對地球有益,對你瞭解和不瞭解的宇宙有益,對你瞭解和不瞭解的人生有益。迴圈不息,都在於人心的發端。

互聯網公益其實是發現了互聯網最好的一面。科技力代表人類最聰明的那一部分,而公益心則代表人類最善良的那一部分。

科技必須加公益,科技不加公益會走向人類命運的失控;公益也必須加科技, 公益不加科技就會失去發展的動能。公益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科技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兩者應該不斷融合。

那麼,科技+公益,怎麼才能融入到我們的產品形態中?

五、美好科技行動季:極客精神和公益溫度

我們一直在如何支持騰訊員工做公益上不斷探索與嘗試。在2年前,我們發起了 “創益24小時”互聯網公益創新大賽,鼓勵員工參與其中。

我們一個設計師,他在上大學時就每年暑假去四川支教,跟當地孩子結下了深厚的情感連接。他參加“創益24小時”,回想起當年支教結束時孩子對他說的話,他由此為靈感,在公益捐贈H5的答謝頁面,增加了語音的感謝。這是產品改進的一小步,但卻是情感連接的一大步。後來這個創意通過打磨,做成了朋友圈第一支公益廣告,籌得善款445萬元,影響了超過40萬人第一次參與公益。他一個人的善行,經由互聯網的擴散作用,激發了幾十萬人的善心。

我們來重溫下這支公益廣告。確實讓人非常感動。所以,最為幸運的是,我們擁有的不僅僅是改變世界的美好意願,也有互聯網所賦予我們的能力。

為了更好激發全公司的公益熱情,讓公益進入產品日常,我們今年啟動了“美好科技行動季”。今天的“創益Talk”,是整個活動的起點。

接下來是“創益24小時”,這在5月13日、14日舉行。這個比賽今年是第三屆了, 過去兩屆中公司內部產生了超過100個公益創意,很多都應用在我們的騰訊產品體系中,這個比賽既有酣暢淋漓的極客精神,又有改變世界的公益溫度。我聽說這個比賽大家都是搶著報名。現在PPT上就是這次活動的二維碼,歡迎大家掃碼報名。

今年還有另一項重要措施:公司設立了“騰訊企業社會責任獎”。這是今年新發佈的公司級獎項,這也是中國互聯網公司的首次設立和企業社會責任有關的獎項。這個獎鼓勵大家去“行動”,歡迎各個產品部門來進行申報。

通過這些舉措,我們希望每一個同事可以將自己的善心與思考帶回工作場景中,用自己的核心能力創造讓社會更美好的產品。

大家都是因著公益而來,如果說“能幫助別人的人都是有福之人”,我們在座的各 位都是善良而有福氣的。 公益精神,這是融入我們騰訊人的基因,也是我們騰訊文化的一部分。

六、產品方法論:讓公益理念成為產品自覺

其實我是越來越欣喜的看到,公益精神、公益理念已經融入到我們產品經理的靈魂裡面了。 有些產品功能並不是直接做公益捐贈,但我認為其實也是很好的公益產品。其實有公益之心,是反而能夠提升你的產品能力的,因為使用者會發自內心的喜歡你的產品,帶來更好的口碑和影響。這個例子非常多,因為時間關係,我不展開講了。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互聯網的覆蓋人群越來越大,年幼的、年老的、偏遠地區的使用者,這些使用者面對的是一個汪洋大海,我們要理解到這部分人群的需求,甚至要想想,那些不能使用智慧手機的人該怎麼辦?我們能不能有新的產品能夠説明到他們。這種同理心一定要有。

七、科技很快 人心很慢

人類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未來十年、二十年,以及更長的時間維度,我相信人類仍將繼續創造一個又一個科技巔峰,但社會的痛點,教育的難題,也將持續的困擾我們。

科技很快,人心很慢。人類文明的革新不過幾百年時間,尤其這幾十年的發展超過過往整個人類歷史的總和,但是人性亙古不變,貪嗔癡,愛與怕,跟幾千年前並無兩樣。

我這幾年的關注點在公益和教育。這兩者都有相似點,教育、公益都是很慢的一種方式,但卻不疾而速,能在底層和根子上解決我們面臨的很多問題。這也是一種快慢之道的平衡。

有句話說是,身體跑得太快,靈魂跟不上。但是我們看到的是,社會機體在自我進化,演化速度越來越快,但我們的身體並沒有同步進化,所以,在這裡, 借這個機會也希望各位同事、各位公益夥伴在擁抱科技變革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保護好頸椎和視力,照顧好家人。

八、互聯網公益的使命遠未完成

互聯網公益的使命遠未完成,我們將要繼續努力促進公益的透明與信任,連接更多的人。另一方面,更要關注未來,關注增量,以變化的姿態擁抱未來。

那麼2017年,公司在主體戰略上提出了從互聯網公司向科技公司的轉型,未來我們的空間將會更大,在這個轉變當中,要有我們的智慧和勤勉,也要有我們的善良和關懷。公司要有利潤之上的追求,也鼓勵員工要有KPI之上的理想。只有這樣,我們將來才可以面對孩子去回答:我們創造了什麼值得我們這一代驕傲的東西嗎?

九、我們擁抱科技浪潮,也信仰人性良善

各位同事不要束縛自己,在浪潮之巔打開你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回到我們的心的力量,去創造無限可能的明天。因為我們擁抱科技浪潮,也信仰人性良善。

對廣大用戶有益,對社會有益,對地球有益,對你瞭解和不瞭解的宇宙有益,對你瞭解和不瞭解的人生有益。迴圈不息,都在於人心的發端。

互聯網公益其實是發現了互聯網最好的一面。科技力代表人類最聰明的那一部分,而公益心則代表人類最善良的那一部分。

科技必須加公益,科技不加公益會走向人類命運的失控;公益也必須加科技, 公益不加科技就會失去發展的動能。公益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科技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兩者應該不斷融合。

那麼,科技+公益,怎麼才能融入到我們的產品形態中?

五、美好科技行動季:極客精神和公益溫度

我們一直在如何支持騰訊員工做公益上不斷探索與嘗試。在2年前,我們發起了 “創益24小時”互聯網公益創新大賽,鼓勵員工參與其中。

我們一個設計師,他在上大學時就每年暑假去四川支教,跟當地孩子結下了深厚的情感連接。他參加“創益24小時”,回想起當年支教結束時孩子對他說的話,他由此為靈感,在公益捐贈H5的答謝頁面,增加了語音的感謝。這是產品改進的一小步,但卻是情感連接的一大步。後來這個創意通過打磨,做成了朋友圈第一支公益廣告,籌得善款445萬元,影響了超過40萬人第一次參與公益。他一個人的善行,經由互聯網的擴散作用,激發了幾十萬人的善心。

我們來重溫下這支公益廣告。確實讓人非常感動。所以,最為幸運的是,我們擁有的不僅僅是改變世界的美好意願,也有互聯網所賦予我們的能力。

為了更好激發全公司的公益熱情,讓公益進入產品日常,我們今年啟動了“美好科技行動季”。今天的“創益Talk”,是整個活動的起點。

接下來是“創益24小時”,這在5月13日、14日舉行。這個比賽今年是第三屆了, 過去兩屆中公司內部產生了超過100個公益創意,很多都應用在我們的騰訊產品體系中,這個比賽既有酣暢淋漓的極客精神,又有改變世界的公益溫度。我聽說這個比賽大家都是搶著報名。現在PPT上就是這次活動的二維碼,歡迎大家掃碼報名。

今年還有另一項重要措施:公司設立了“騰訊企業社會責任獎”。這是今年新發佈的公司級獎項,這也是中國互聯網公司的首次設立和企業社會責任有關的獎項。這個獎鼓勵大家去“行動”,歡迎各個產品部門來進行申報。

通過這些舉措,我們希望每一個同事可以將自己的善心與思考帶回工作場景中,用自己的核心能力創造讓社會更美好的產品。

大家都是因著公益而來,如果說“能幫助別人的人都是有福之人”,我們在座的各 位都是善良而有福氣的。 公益精神,這是融入我們騰訊人的基因,也是我們騰訊文化的一部分。

六、產品方法論:讓公益理念成為產品自覺

其實我是越來越欣喜的看到,公益精神、公益理念已經融入到我們產品經理的靈魂裡面了。 有些產品功能並不是直接做公益捐贈,但我認為其實也是很好的公益產品。其實有公益之心,是反而能夠提升你的產品能力的,因為使用者會發自內心的喜歡你的產品,帶來更好的口碑和影響。這個例子非常多,因為時間關係,我不展開講了。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互聯網的覆蓋人群越來越大,年幼的、年老的、偏遠地區的使用者,這些使用者面對的是一個汪洋大海,我們要理解到這部分人群的需求,甚至要想想,那些不能使用智慧手機的人該怎麼辦?我們能不能有新的產品能夠説明到他們。這種同理心一定要有。

七、科技很快 人心很慢

人類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未來十年、二十年,以及更長的時間維度,我相信人類仍將繼續創造一個又一個科技巔峰,但社會的痛點,教育的難題,也將持續的困擾我們。

科技很快,人心很慢。人類文明的革新不過幾百年時間,尤其這幾十年的發展超過過往整個人類歷史的總和,但是人性亙古不變,貪嗔癡,愛與怕,跟幾千年前並無兩樣。

我這幾年的關注點在公益和教育。這兩者都有相似點,教育、公益都是很慢的一種方式,但卻不疾而速,能在底層和根子上解決我們面臨的很多問題。這也是一種快慢之道的平衡。

有句話說是,身體跑得太快,靈魂跟不上。但是我們看到的是,社會機體在自我進化,演化速度越來越快,但我們的身體並沒有同步進化,所以,在這裡, 借這個機會也希望各位同事、各位公益夥伴在擁抱科技變革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保護好頸椎和視力,照顧好家人。

八、互聯網公益的使命遠未完成

互聯網公益的使命遠未完成,我們將要繼續努力促進公益的透明與信任,連接更多的人。另一方面,更要關注未來,關注增量,以變化的姿態擁抱未來。

那麼2017年,公司在主體戰略上提出了從互聯網公司向科技公司的轉型,未來我們的空間將會更大,在這個轉變當中,要有我們的智慧和勤勉,也要有我們的善良和關懷。公司要有利潤之上的追求,也鼓勵員工要有KPI之上的理想。只有這樣,我們將來才可以面對孩子去回答:我們創造了什麼值得我們這一代驕傲的東西嗎?

九、我們擁抱科技浪潮,也信仰人性良善

各位同事不要束縛自己,在浪潮之巔打開你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回到我們的心的力量,去創造無限可能的明天。因為我們擁抱科技浪潮,也信仰人性良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