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dyson給吹風機起名“超聲波”?我從研發中心帶回了情報

▲ 2017 年 4 月攝於 dyson 新加坡研發中心正門

因為 dyson 的吹風機真的能“吹”出超聲波!

4 月初, 李斯特去了趟 dyson 今年 2 月剛成立的新加坡研發中心, 以及與之相距不遠的 West Park 工業園區。

dyson 說, 他們將為這個研發中心投入 3.3 億英鎊(約合 28.7 億人民幣), 主要用來解決未來產品的軟體發展、智慧化、聲學和流體力學方面的問題。

下面的 6 個小故事, 是我這次拉著他們的工程師聊出來的。

❶dyson 降低吹風機噪音的方式, 是讓音調高到人耳聽不到

dyson 的吹風機叫 Supersonic, 直譯過來就是“超聲波”, 這個聽起來跟吹風機有些不搭邊的名字, 還真不是隨便起的。

▲ 聲學工程師 Nick 和“噪音測試員” Bob

Supersonic 吹風機內部使用的是 dyson 自家研發的 v9 數碼馬達, 在研發時, 工程師們發現因為馬達轉速太高(達到了 110000 轉, 是一般吹風機轉速的 4-8 倍), 並且體型很小(直徑只有 1 塊錢硬幣大小), 所以吹風機工作時會出現很多尖銳的噪音。

他們覺得這種類似牙醫用的鑽牙機發出的聲音, 聽起來很容易讓人心裡不舒服。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dyson 的工程師沒有按常理出牌, 相比在吹風機內部塞滿各種各樣的隔音材料, 他們想到了一個更直接有效的方式——提高噪音的頻率到人耳聽不到的範圍。

▲ 在新加坡 West Park 工業園區剛剛生產出來的 V9 馬達葉片

於是馬達原本的 11 個葉片被增加到了 13 個, 這使得尖銳部分的聲音頻率提高到了 50000 Hz, 是人耳可感知的最高聲音頻率的 2.5 倍, 到達了超聲波的範圍。 這不僅有效降低了噪音, 也使得這款吹風機因此而得名。

❷dyson 的馬達因為轉速太高,

研發測試時得放到防爆裝置裡

▲ 新加坡 West Park 工業園區辦公桌上的 V9 馬達

無論是用在無線手持吸塵器裡的 V6, 還是用在吹風機中的 V9, dyson 的這兩款數碼馬達轉速都達到了每分鐘 110000 轉左右, 相比在研發它們時的同類產品高出 4-8 倍, 而體積卻小了不止 1/2。

由於動力太足,

工程師在研發測試它們時不得不非常小心, 先要通過電腦分析馬達與產品結構, 建立數學模型, 分析可能比較適合的幾檔轉速, 再將馬達放入 3D 列印的產品原型中進行測試。

測試的時候, 為了防止馬達轉速太高而爆炸, 產品原型要放進一個叫 BOMB 的裝置裡(這名字起得還真是名副其實......)。

▲ 研發中心電子實驗室的 BOMB 裝置

BOMB 裝置通體由防爆材料製成,裡面佈置好了測試所需的所有電氣環境,工程師只要把機器放到裡面,扣好蓋子,在外面就可以通過軟體控制馬達的速度、加速度、電壓等多項指標。

雖然測試時不會故意測試馬達的極限而讓原型工作到爆炸,但當新加坡的工程師被問到他們的 BOMB 裡爆炸過幾個產品時,她十分靦腆地說:啊,嗯....... 是有一些啦~

❸James Dyson 早年的爆款手推車設計,31 年後用在了吸塵器上

當 20 多歲的 James Dyson 在家務農時,他發現手上的手推車輪子設計非常糟糕,不僅推著會在草地上留下很多難看的車印,泥土還會沾滿整個輪子,清理起來非常不方便。

James 想到,球的表面積會大於輪子的,如果放在獨輪車上,會更容易在軟土中使用,並且在不平坦的地面上用也不容易倒,推起來更穩定,圓圓的表面還能更方便清潔。

▲ 球輪手推車

於是在 1974 年,27 歲的 James 設計出了“球輪手推車”,在輪子的部分,使用塑膠材質的圓球替代了傳統設計。這種手推車一推出就成了當年的爆款,在第一年就賣掉了 45000 輛,占當時英國同類手推車一半的市場份額。

1979 年,James Dyson 賣掉了自己球輪手推車的股份,靠著這部分資金開始研製現在成為品牌標誌的氣旋集塵式吸塵器,並因此在 1993 年創立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 dyson 公司。

▲ 首款將球輪設計引入的吸塵器 dyson DC15

31 年後的 2005 年,他將自己的球輪設計引入自家的 DC15 吸塵器中,使得這款吸塵器的吸頭在普通吸塵器很難旋轉的角度都可以輕鬆轉彎,並且十分順滑,在平時推著走的時候,也不會感覺到阻力。

從此,“球輪”的設計幾乎被應用在所有的 dyson 吸塵器中。

❹dyson 工程師:公司圓珠筆不夠好,我們要重新做一個

dyson 的工程師們喜歡在實驗室和辦公室用圓珠筆,不過他們覺得普通的塑膠圓珠筆不夠好,不能契合 dyson 在設計和工程上的理念。

於是,他們組建了包括創始人 James Dyson 在內的 20 名工程師的團隊,利用大家午休、工作日晚上和週末的時間,來研究一款能讓自己滿意的筆。

▲ dyson 辦公筆 Biro

經過幾個月的時間和 50 個原型的測試,dyson 的辦公筆 Biro 誕生了,它的名字來源於 1931 年圓珠筆的發明者 László Bíró。

Biro 全金屬的材質經過精細的切割和打磨,使它摸起來圓潤且有質感,握持時和手部也非常貼合;筆的重心經過特殊設計,偏向集中在背部一側,這使它隨手被放在桌子上時不僅不容易滾動,dyson 的 logo 還會永遠朝上。

筆夾的設計也沒有為了照顧好看就捨棄掉,而是通過切割凹槽使它不會突兀。出色的設計,使 Biro 獲得了 2015 年的紅點辦公產品設計獎。

Biro 的裡面,使用的是瑞士品牌 Premec 的圓珠筆替芯,書寫手感並沒有和外殼設計一樣驚豔,但給人的感覺是比較穩定,即使長距離快速劃過紙張,筆頭上也幾乎見不到“泥”。

不過可惜的是,Biro 現在還沒出現在 dyson 的中國官網上,我們一時還買不到。

❺兒子的產品同樣是黑科技,一個檯燈可以用 37 年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這話放 Dyson 父子身上真貼切。

▲ 可以全方向旋轉且帶有熱管冷卻技術的工作燈 CSYS

James Dyson 的兒子叫 Jake Dyson,他在 2004 年創辦了 Jake Dyson Lighting 公司。Jake 的公司只賣兩款 LED 燈:一款是檯燈&落地燈 CSYS,另一款是吊燈 Cu Beam,但它們每一個,都至少能使用 37 年。

當工作時溫度過高,LED 燈會慢慢損壞,燈光就會越來越暗。CSYS 燈和 Cu-Beam 燈的內部都配置了導熱管,這使得 LED 燈產生的熱量能夠得到快速地釋放,溫度長期維持在 55° 左右。

▲ CSYS 檯燈散熱示意圖

在這兩款燈工作時,導熱管內部的水會從燈具變熱的部分受熱變成水蒸氣,而在溫度較低的部分通過鋁合金散熱片冷卻成水,重新流回到較熱的區域。

這樣,兩款 LED 燈工作時產生的熱量被不斷消解掉,長時間使用也不容易損壞。CSYS 檯燈的額定使用壽命超過 144000 小時,而 Cu-Beam 工作燈的則超過了 200000 小時。

▲ 研發中心餐廳裡的 Cu-Beam 吊燈

2015 年,James Dyson 收購了兒子的公司,並聘請 Jake 繼續負責核心的照明部門,使 dyson 公司正式進軍照明市場。

❻James Dyson 喜歡 MINI Cooper,喜歡到在新加坡研發中心的餐廳裡都要放一台

▲ 研發中心餐廳裡的 MINI Cooper

其實不止在新加坡,在 dyson 的英國總部的廣場上、美國芝加哥辦公室的接待廳,都可以看到 MINI Cooper 的身影。其中英國的總部廣場上的一台,是工程師們送給 James Dyson 60 歲的生日禮物。

MINI 的第一台量產車誕生於 1959 年,在它誕生的 3 年前,由於蘇伊士運河被封鎖,英國的石油供應大受影響,但當時英國本土還沒有生產過一款省油的小型車。

▲ 微型車泡泡車

當時受英國人歡迎的是德國產的叫“泡泡車”的 2 座微型車,它雖然省油,但是內部空間非常有限。對現有產品的不滿意,加上看到了市場的商機,英國人決定研發一款自己的經濟型小轎車。

▲ MINI Cooper 剖面圖

研發時,設計師 Issigonis 沒有照搬德國人的設計,而是別出心裁地將四缸發動機作橫向設置,最大的利用車內空間,使得 MINI 的車廂占到全車身體積的 80%,讓小體型的 MINI 可以也容納 4 人乘坐。

這在當時是一個創舉,其前輪驅動且高效利用空間的配置概念,也為後來的汽車設計工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MINI Cooper S

老款 MINI 的設計實用且完善,這使得它從 1959 年到 2000 年的 40 多年裡,都沒有被大幅改造過。

James Dyson 把 MINI 作為自己品牌的設計符號之一,他希望自己產品可以和 MINI 一樣,通過超前的技術,更好地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些這次我們在新加坡研發中心以及 West Park 工業園區的見聞。

▲ 研發中心電子實驗室的 BOMB 裝置

BOMB 裝置通體由防爆材料製成,裡面佈置好了測試所需的所有電氣環境,工程師只要把機器放到裡面,扣好蓋子,在外面就可以通過軟體控制馬達的速度、加速度、電壓等多項指標。

雖然測試時不會故意測試馬達的極限而讓原型工作到爆炸,但當新加坡的工程師被問到他們的 BOMB 裡爆炸過幾個產品時,她十分靦腆地說:啊,嗯....... 是有一些啦~

❸James Dyson 早年的爆款手推車設計,31 年後用在了吸塵器上

當 20 多歲的 James Dyson 在家務農時,他發現手上的手推車輪子設計非常糟糕,不僅推著會在草地上留下很多難看的車印,泥土還會沾滿整個輪子,清理起來非常不方便。

James 想到,球的表面積會大於輪子的,如果放在獨輪車上,會更容易在軟土中使用,並且在不平坦的地面上用也不容易倒,推起來更穩定,圓圓的表面還能更方便清潔。

▲ 球輪手推車

於是在 1974 年,27 歲的 James 設計出了“球輪手推車”,在輪子的部分,使用塑膠材質的圓球替代了傳統設計。這種手推車一推出就成了當年的爆款,在第一年就賣掉了 45000 輛,占當時英國同類手推車一半的市場份額。

1979 年,James Dyson 賣掉了自己球輪手推車的股份,靠著這部分資金開始研製現在成為品牌標誌的氣旋集塵式吸塵器,並因此在 1993 年創立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 dyson 公司。

▲ 首款將球輪設計引入的吸塵器 dyson DC15

31 年後的 2005 年,他將自己的球輪設計引入自家的 DC15 吸塵器中,使得這款吸塵器的吸頭在普通吸塵器很難旋轉的角度都可以輕鬆轉彎,並且十分順滑,在平時推著走的時候,也不會感覺到阻力。

從此,“球輪”的設計幾乎被應用在所有的 dyson 吸塵器中。

❹dyson 工程師:公司圓珠筆不夠好,我們要重新做一個

dyson 的工程師們喜歡在實驗室和辦公室用圓珠筆,不過他們覺得普通的塑膠圓珠筆不夠好,不能契合 dyson 在設計和工程上的理念。

於是,他們組建了包括創始人 James Dyson 在內的 20 名工程師的團隊,利用大家午休、工作日晚上和週末的時間,來研究一款能讓自己滿意的筆。

▲ dyson 辦公筆 Biro

經過幾個月的時間和 50 個原型的測試,dyson 的辦公筆 Biro 誕生了,它的名字來源於 1931 年圓珠筆的發明者 László Bíró。

Biro 全金屬的材質經過精細的切割和打磨,使它摸起來圓潤且有質感,握持時和手部也非常貼合;筆的重心經過特殊設計,偏向集中在背部一側,這使它隨手被放在桌子上時不僅不容易滾動,dyson 的 logo 還會永遠朝上。

筆夾的設計也沒有為了照顧好看就捨棄掉,而是通過切割凹槽使它不會突兀。出色的設計,使 Biro 獲得了 2015 年的紅點辦公產品設計獎。

Biro 的裡面,使用的是瑞士品牌 Premec 的圓珠筆替芯,書寫手感並沒有和外殼設計一樣驚豔,但給人的感覺是比較穩定,即使長距離快速劃過紙張,筆頭上也幾乎見不到“泥”。

不過可惜的是,Biro 現在還沒出現在 dyson 的中國官網上,我們一時還買不到。

❺兒子的產品同樣是黑科技,一個檯燈可以用 37 年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這話放 Dyson 父子身上真貼切。

▲ 可以全方向旋轉且帶有熱管冷卻技術的工作燈 CSYS

James Dyson 的兒子叫 Jake Dyson,他在 2004 年創辦了 Jake Dyson Lighting 公司。Jake 的公司只賣兩款 LED 燈:一款是檯燈&落地燈 CSYS,另一款是吊燈 Cu Beam,但它們每一個,都至少能使用 37 年。

當工作時溫度過高,LED 燈會慢慢損壞,燈光就會越來越暗。CSYS 燈和 Cu-Beam 燈的內部都配置了導熱管,這使得 LED 燈產生的熱量能夠得到快速地釋放,溫度長期維持在 55° 左右。

▲ CSYS 檯燈散熱示意圖

在這兩款燈工作時,導熱管內部的水會從燈具變熱的部分受熱變成水蒸氣,而在溫度較低的部分通過鋁合金散熱片冷卻成水,重新流回到較熱的區域。

這樣,兩款 LED 燈工作時產生的熱量被不斷消解掉,長時間使用也不容易損壞。CSYS 檯燈的額定使用壽命超過 144000 小時,而 Cu-Beam 工作燈的則超過了 200000 小時。

▲ 研發中心餐廳裡的 Cu-Beam 吊燈

2015 年,James Dyson 收購了兒子的公司,並聘請 Jake 繼續負責核心的照明部門,使 dyson 公司正式進軍照明市場。

❻James Dyson 喜歡 MINI Cooper,喜歡到在新加坡研發中心的餐廳裡都要放一台

▲ 研發中心餐廳裡的 MINI Cooper

其實不止在新加坡,在 dyson 的英國總部的廣場上、美國芝加哥辦公室的接待廳,都可以看到 MINI Cooper 的身影。其中英國的總部廣場上的一台,是工程師們送給 James Dyson 60 歲的生日禮物。

MINI 的第一台量產車誕生於 1959 年,在它誕生的 3 年前,由於蘇伊士運河被封鎖,英國的石油供應大受影響,但當時英國本土還沒有生產過一款省油的小型車。

▲ 微型車泡泡車

當時受英國人歡迎的是德國產的叫“泡泡車”的 2 座微型車,它雖然省油,但是內部空間非常有限。對現有產品的不滿意,加上看到了市場的商機,英國人決定研發一款自己的經濟型小轎車。

▲ MINI Cooper 剖面圖

研發時,設計師 Issigonis 沒有照搬德國人的設計,而是別出心裁地將四缸發動機作橫向設置,最大的利用車內空間,使得 MINI 的車廂占到全車身體積的 80%,讓小體型的 MINI 可以也容納 4 人乘坐。

這在當時是一個創舉,其前輪驅動且高效利用空間的配置概念,也為後來的汽車設計工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MINI Cooper S

老款 MINI 的設計實用且完善,這使得它從 1959 年到 2000 年的 40 多年裡,都沒有被大幅改造過。

James Dyson 把 MINI 作為自己品牌的設計符號之一,他希望自己產品可以和 MINI 一樣,通過超前的技術,更好地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些這次我們在新加坡研發中心以及 West Park 工業園區的見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