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聲名遠播的鄧州丁氏宗祠

出了中國第一批留洋博士、我省第一個博士。 他就是鄧州大丁村, 近代以來連出20個博士、23個碩士、90多個大學生。

在古老的湍河岸邊,

一座大橋將一座城和一個村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這個城就是鄧州, 而這個村就是大丁村。 你可別小看這個人口不足2000的村莊, 它從近代以來, 出了20個博士、23個碩士、90多個大學生, 可謂人才輩出, 聲名遠播, 被稱為“博士村”。

他們中有中國第一批留洋博士、河南省第一個博士丁肇青;有中國傑出的語言學家、《現代漢語詞典》編纂者丁聲樹;有畢業于倫敦大學的經濟學家丁軫宇;有夫妻博士丁聲蔚、宋燁;有兄妹博士丁偉、丁俊玲……

一座祠堂揭示出歷史悠久的家族

從鄧州一路向東, 沿著曲曲彎彎的小路, 記者來到位於湍河岸邊的裴營鄉大丁村。 在村子中央, 兩棵直徑各一米多的古柏蒼翠欲滴, 遮天蔽日。 古柏旁邊就是鄧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有500多年歷史的丁氏祠堂。

“古柏樹齡有500多年, 枝繁葉茂的大樹, 象徵著家族人丁興旺。 ”站在兩棵古柏下, 67歲村民丁聲堂說:“大丁村是鄧州丁氏家族的始祖地, 在鄧州丁氏族人的心目中, 古柏就是家族的守護者和傳家寶。 ”

據介紹, 鄧州丁氏上系齊太公姜子牙嫡傳後裔。 姜子牙次子伋因“拯事弗懈, 事主盡忠”, 周康王封諡“丁公”, 其子乙公諱良襲侯封食采濟陽, 以父諡為姓。 明朝洪武年間, 鄧州丁氏祖先孔從善跟隨明金吾右衛孔顯鎮撫鄧州遷居而來。 嘉靖年間, 鄧州丁氏七世祖丁埏、丁垓將城內的宅院捐做學堂, 遷到湍河北岸居住, 並修建祠堂, 即今大丁村。 丁氏家族代代稼穡傳家, 尊師重教, 詩禮啟後, 做官為仕, 文俊輩出,

遂成為鄧州望族。

大丁村轄9個村民小組, 1個自然村, 總人口不足2000人。 村民們介紹, 大丁村從明朝以來先後出知州以上官員50余人, 舉人1人, 拔貢、歲貢等36人, 廩生、增生等321人。 近代以來, 該村出了20個博士、23個碩士、90多個大學生, 在當地被稱為“博士村”。

其中, 丁肇青是中國第一批留洋博士、河南省第一個博士,

是“五四”運動的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

人才輩出的奧秘是“文風鼎盛, 好學成才”

接連出了這麼多博士、碩士, 而且不乏學界名流, 這在全省乃至全國恐怕都是很罕見的。 那麼, 這個村裡人才輩出究竟有什麼奧秘呢?

大丁村原黨支部書記丁廣前告訴鄭州晚報記者, 其中的奧秘就是文風鼎盛, 好學成才。 “很多村民的祖上就是舉人, 還有不少秀才。 正是祖輩們這種好學成才的傳統, 為現在人才輩出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在這種濃厚文化氛圍薰陶下, 村裡一直都有重知識、重教育的濃厚氛圍。 在我們村, 誰家孩子考上大學了, 大家都會一起慶祝。 村民再苦再累, 也不會讓孩子輟學。 ”

“遺子黃金滿籯,

不如一經。 ”意思是給子孫後代留下錢財, 不如留下一部經書。 《朱子家訓》裡有這樣一句話:“居身務期質樸, 教子要有義方。 ”大意是, 做人修身要品質淳樸簡約, 教育子孫要用好的方法。 丁廣前說, 這正是丁氏家族人才輩出的原動力。

“知識改變命運的想法, 在很多有志氣的青年頭腦中都存在。 ”丁廣前說, 大丁村歷來有很多成功的榜樣, 這無疑讓一代代年輕人受到很大很深的影響, 激發了他們堅持不懈的追求, 並實現自己的夢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