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公共自行車”一直有,為什麼“共用單車”火了?

突然間, 共用單車的靚麗身影就出現在了大街小巷。 很多老百姓是在糊裡糊塗中, 就接觸到了這麼時髦的出行方式。 但事實上, 共用單車是共用經濟火了以後, 互聯網界給出的新概念。 其實這是新瓶裝舊酒。 它有個更早更嚴格的定義:分時租賃自行車。 當然, 在社會上, 老百姓和政府很早也給了一個俗稱:公共自行車。 名稱不一樣, 模式也不全一樣, 但對用戶需求來說, 卻都是一樣:交押金, 可騎車, 然後按騎行時長或騎行里程付費。

所以事實上, 很早很早以前, 這個事就有了。 很早很早以前, 政府就在自己做,

或和企業合作, 做這件事了。 做得比較好的, 國外譬如巴黎、倫敦、紐約等。 國內譬如濰坊、杭州、珠海等等。 而且政府為了有效管理、運營這些公共自行車, 採取了多種手段。 譬如濰坊和杭州就分別採取了不同的操作模式。  

但為什麼最近一兩年, 從業者和投資人突然就對這個市場趨之若鶩了呢?目前市面上對共用單車的分析何止千百篇。 但所有的分析, 都沒有去分析這個問題:共用單車在最近一兩年的火爆, 源起到底是什麼?是需求本身被重新發掘?還是其他什麼原因?為什麼之前沒有火爆?創業者和投資人之前從來不進這一塊呢?為什麼之前只是地方政府在苦逼的做公益項目?

共用單車的火爆是因為發掘了新需求嗎?

很多人或許會說,

這是有了新的連接點, 使得需求被重新發現:基於移動互聯網, 通過手機終端做連接, 使用者可隨時隨地騎車、還車。 這極大的提高了用戶體驗。 並且通過對人群聚集區的密集佈局, 譬如學校、商場、居民社區、寫字樓、商業中心等等, 可以快速的打開市場, 佔領用戶的心智。

但事實上, 短途出行騎自行車這個需求一直存在:因為一直以來, 騎車的人有那麼多。 Katie Melua不就有首歌說這事嘛:there are nine million bicycles in beijing。

所以無論是在共用單車興起之前, 還是興起以後, 去問不同的需求人群, 得到的答案都會是一致的。 沒有騎車需求的人群, 他們始終不會用。 而經常騎車出行的人, 就算沒車也總會想辦法。 就像我去天津參加同學的婚禮, 沒車可借,

都要找路邊小販搞一輛廢舊自行車用用。

所以一個專案的存活雖然基於需求, 但其源起, 卻未必是需求本身。 在我看來, 共用單車成為現象級創業項目的直接原因, 是滴滴的快速崛起。 這為共用單車從政府公益項目, 走向投資人眼中的優質項目, 鋪平了道路。 大家這才終於發現, 分時租賃自行車的故事值得講了——當然不能再叫分時租賃自行車了, 必須換個名字。 既然共用的概念這麼火, 那就叫共用單車。

三大層面, 讓共用單車獲得資本青睞

滴滴快速崛起, 至少在三個層面, 為共用單車獲得資本青睞做了支撐。

第一個層面, 是出行領域的巨大市場價值。 第二個層面, 是行業寡頭的價值溢出。 第三個層面, 是明確了短途出行在整個出行領域的核心價值。


第一個層面, 是對出行領域的巨大市場價值的評估。

之前所有人都知道出行具有巨大的市場容量。 但到底有多大?人們並沒有明確的認識。 而滴滴和uber, 則通過估值的方式, 把出行領域的市場價值明確了。 滴滴目前估值三百多億美元, 遠景估值超千億。 而uber估值六百多億美元。 非常重要的是, 它們的這個估值不是憑空捏造的市夢率, 而是基於它們的運營流水和使用者資料, 有著堅實的價值支撐。

第二個層面, 是行業寡頭的壟斷價值溢出效應。

早期做出行的不下幾十家, 被報導的融資就高達數十起。 那時候, 市場上雖然也有競爭, 但還是比較溫和的方式。 但移動互聯網市場的發展, 總是不按常理出牌。

出行領域的戰爭, 陰差陽錯的, 被強大的外部勢力從另外的角度徹底攪局。

而正是因為看到了這個壟斷的價值, 所以現在共用單車市場, 投資人也毫不吝惜的投。 希望通過快速的市場競爭, 把所有競爭者挑下馬, 複製當年滴滴的成功。

第三個方面, 也是最重要的方面:短途出行的價值。 這個, 是直接開啟共用單車成為明星項目的核心原因。

在滴滴之前, 沒有任何機構有資料來支撐短途出行這個需求的價值空間。 只有計程車公司那裡有一些碎片化的資料, 卻也被浪費掉了。 而滴滴的營收, 卻明確的昭示天下:原來出行領域最大的市場, 就是短途出行。 3-5公里的短途出行, 佔據滴滴營收的70%。

正因為有了這個資料, 人們才終於認識到,出行領域的生意,核心是短途出行。中長途的出行市場,小而分散:不到30%的市場空間,這是小;大巴、地鐵、公交擠壓,這是分散。這已經不值得爭搶了。

正是基於這個異常重要的資料,投資人才敢於對共用單車領域下重注:反正短途,騎車也不遠、也不累,正好。這意味著,誰把短途這個市場截取了,那差不多相當於斷了滴滴的後路,滴滴也就被邊緣化了。新的出行巨頭搖搖欲望,而滴滴卻正困于專車新政,身心俱疲。此時不出手,更待何時?

風口年年有,但如短途出行這般被驗證了市場空間、而可預見的競爭模式尚未出現的風口,還真不多。而且當下其他風口,要麼尚未成熟,要麼想像空間有限。而各路投資機構募集的資金卻創新高。所以當大家突然發現共用單車這個領域時,自然免不了要一窩蜂的撲上去,被搞成現象級也屬正常。

關於作者:

人們才終於認識到,出行領域的生意,核心是短途出行。中長途的出行市場,小而分散:不到30%的市場空間,這是小;大巴、地鐵、公交擠壓,這是分散。這已經不值得爭搶了。

正是基於這個異常重要的資料,投資人才敢於對共用單車領域下重注:反正短途,騎車也不遠、也不累,正好。這意味著,誰把短途這個市場截取了,那差不多相當於斷了滴滴的後路,滴滴也就被邊緣化了。新的出行巨頭搖搖欲望,而滴滴卻正困于專車新政,身心俱疲。此時不出手,更待何時?

風口年年有,但如短途出行這般被驗證了市場空間、而可預見的競爭模式尚未出現的風口,還真不多。而且當下其他風口,要麼尚未成熟,要麼想像空間有限。而各路投資機構募集的資金卻創新高。所以當大家突然發現共用單車這個領域時,自然免不了要一窩蜂的撲上去,被搞成現象級也屬正常。

關於作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