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覺岸寺裡有“神仙”——威寧六橋街道神仙洞見聞

覺岸寺一角

近日, 筆者到威甯自治縣城東六橋街道響塘社區, 拜謁一個叫神仙洞的聖地。

神仙洞還在, 神仙洞內的菩薩還在,

關於神仙洞的傳說還在。

神仙洞現已更名為覺岸寺, 位於威寧縣城東面, 左有九台寺相鄰, 右與鳳山寺相望。

站在覺岸寺, 可俯視全城之景, 有一覽眾山小之感。

走近覺岸寺, 廟宇巍然挺立, 廟前兩頭石獅威武莊嚴。 進入寺廟內, 擺滿了各方諸神, 神態各異, 如來佛祖面容端莊、慈祥, 十八羅漢表情各異, 儘管如此, 還是讓人感到肅然起敬。

沿石梯迂回曲折, 一岩洞映入眼簾, “慈悲廣被”四字摩岩於洞頂, 剛勁有力, 相傳為清代書法家李天作書寫, 這裡便是神仙洞。

站在洞口張望, 洞廳內香火旺盛, 煙霧氤氳。 沿著光滑如玉石梯走下, 到達洞廳內, 豁然開朗, 身披紅綢的各路菩薩面容慈祥。

據傳, 正中間的菩薩有石鐘乳天然生成, 貌似慈航道人,

後經信徒塑成金身, 更加靈氣逼人, 左右石鐘乳成石獅狀, 讓整個神仙洞更加神秘而顯靈性。 此外, 洞廳右上方有一池清泉, 泉水甘甜清冽, 一尊天然而成的龍王菩薩端坐正中, 守護甘泉。

在洞廳, 遇到負責招呼香火信徒袁留留(法號袁祖廟), 今年80歲的他, 長期住在神仙洞內, 幫助招呼香火和接待虔誠的信徒, 幫助前來神仙洞拜謁的人們解憂還願。

在袁留留老人的口中, 我們還得知一個關於神仙洞的傳說。 在很久以前, 八仙到草海遊玩, 在飽覽湖光山色後便到神仙洞小憩, 正好周邊一位單姓牧童到洞中找水止渴。 走近洞口, 只見洞中金光閃閃, 如同白晝, 景象和平常來時完全不一樣。 單姓牧童壯著膽子進入洞中, 只見兩個童顏鶴髮的老人正在下棋,

見有人來擾, 兩個神仙先是一怔, 見是一個牧童找水喝, 便由他去。

誰知, 其中一位神仙不小心把吃剩的仙桃核弄掉在地上, 正好被單姓牧童拾得, 放在嘴裡舔了舔。 神仙見此牧童可愛, 便問他有何願望, 牧童希望自己有神力, 神仙笑而賜之。

就這樣, 牧童感覺自己在洞裡待了3天, 殊不知, 在走出洞時自己卻已成白髮老翁, 眼前的一切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忽然想起放牧時留在樹杈的鐮刀, 再去尋找時, 早已銹蝕斑斑。

據傳, 後來單姓牧童得到神仙點化, 得道成仙。

關於神仙洞的傳說, 給人們留下許多遐想, 這也許是神仙洞的由來。 但傳說終究是傳說, 據資料顯示:“神仙洞始建於清末民初,

山之上盤有一天然鐘乳石洞, 士農工商有心於神佛者出資出力, 建一大殿於洞前, 內供藥王, 文武財神等神象, 洞左小殿供送子娘娘。 每逢廟會, 善男信女祈福求平安, 求子求財者雲集, 可謂香火鼎盛。 ”

建國初期, 除舊破迷, 殿堂神象幾乎毀滅殆盡。 後來, 信徒們四處奔波化緣, 重建觀音、文殊、普賢神象於洞內, 洞外又先後建起彌勒、地藏、達磨、韋陀等殿堂, 而後又在後山頂建“三面觀音”, 祈福保佑四方平安。 而今, 迷信已漸漸在人們的心中消亡, 神仙洞存在于人們的心中更多是文物及歷史符號。

如今, 神仙洞已建成廟宇十餘畝, 雄踞半山, 常有信徒虔誠拜謁, 香火不斷。 (烏蒙新報 文/圖 李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