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政策性農業保險為農民撐起“保護傘”

鄧明木種植的早稻秧苗

田則義投入的水產項目

四月, 南陵縣種稻大戶鄧明木的水田已經是蔥綠一片, 這是播種下去的早稻秧苗。 進入五月, 中稻秧苗也將播種下去。 看著地裡的稻秧, 黝黑的鄧明木笑得燦爛, “要不是政策性農業保險, 我去年的損失就大了, 肯定不能再翻身繼續生產, 更別提擴大生產了”。

鄧明木從內心感激農業保險, 他說去年西七圩破掉後, 自家605畝水稻全部被淹,

銀行又在催還10萬元貸款, 當時大腦是一片空白, 心想這難關肯定是過不去了。 “沒想到國元保險很快就定損, 理賠了我近40萬元, 錢款不到半個月就下來了, 真是太及時了。 ”鄧明木說, 這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 自己購買農業保險已經三年了, 前幾年僅獲得過幾千元理賠款, 所以絕沒想到能有這麼多錢。 到7月底洪水退去, 他抓緊再生產, 購買了政府應急種子, 補種了一季, 最大程度降低了損失。 由於有政策性農業保險墊底, 今年鄧明木大膽地將種植面積擴大到800畝, 目前已經在著手購買保險了。

家發鎮濱玉村田則義也嘗到了農業保險的甜頭。 他去年養殖的400畝水產也全部在洪水中“泡湯”, 好在其購買了地方特色農業保險,

每畝自掏36元保費, 一共花了14400元, 但卻獲得理賠336000元。 “賠得比較滿意, 賠款也很及時, 災後個把月錢就到賬了, 沒想到有這麼多。 ”田則義說。 去年, 他的837畝水稻受災後也獲得了及時理賠。 今年, 他的幹勁更足, 水產還在養, 水稻還在種, 他相信一定能有好的經濟收益。

洪水無情, 但政策性農業保險為農業發展、為富農強農撐起了“保護傘”。 去年水災發生後, 我市迅速啟動應急機制, 按照“有報必應、有災快查、依規賠付”的要求, 第一時間做好現場查勘工作。 為切實提高理賠時效, 我市啟動重大災害快速理賠預案, 開通綠色理賠服務通道, 及時撥付財政資金。

2008年, 政策性農業保險在蕪湖試點, 承保物件是自願投保的農戶、種養大戶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

涉及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油菜、能繁母豬和奶牛8個保險品種。 保費由各級政府補貼80%, 農戶自繳20%。 為進一步增強農業保險的保障水準, 2015年我市首次展開政策性農業保險提標試點, 鼓勵大戶購買補充的商業保險, 水稻、小麥、玉米納入提標範疇。 此外, 我省還開展了特色農產品保險補助, 將大棚蔬菜、茶葉、中藥材、經濟果林等納入保險品種。

“十二五”期間, 我市累計承保常規政策性農險作物1720萬畝、牲畜9.9萬頭, 為313萬戶次農戶提供了近53億元風險保障, 累計保費2.9億元, 其中各級財政補貼保費2.3億元, 共賠付受災農戶損失1.4億元。 其中2016年, 全市累計投保農作物337.5萬畝、牲畜20427頭, 總保費7376.55萬元, 各級財政補貼資金5901.24萬元, 為34萬農戶提供風險保障13.17億元。

農民要富強、農村要富裕必須要實施改革, 無論是農村金融改革還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農村改革就是要落到實處, 讓農民切切實實得到實惠, 幫助他們富裕起來幸福起來。

記者 李賈 文 許誠 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