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AlphaGo大戰李世石“腦戰”背後 人類才是最終的贏家?

2016年3月9日下午3點30分, 穀歌人工智慧系統AlphaGo挑戰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9段成功——“人機世紀大戰”第一場人類投子認輸(在接下來的第二場,

也沒能挽回顏面)。 一時間, “人工智慧已超越人類”的論調甚囂塵上。 暫且拋開那些聳人聽聞的“天方夜譚”不談, 還是讓我們去關注一下“腦戰”背後更深層次的現實與期待。

早在上世紀60年代, 便有人提出要“實現人類水準的智慧”, 但囿於當時的計算能力, 這股探索熱潮在上世紀80年代末陷入了低谷。 1997年, IBM的Deep Blue 4:2擊敗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 令人們對“人工智慧”重燃希望。 而這次AlphaGo之所以能大顯身手, 則得益于多倫多大學Geoffrey Hinton教授創立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 何為“深度學習”?簡單地說, 就是建立一個模擬人腦進行分析學習的神經網路。 自2006年被提出後, 該技術極大地推動了語音辨識、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方面的進展。 作為AlphaGo的幕後操盤手,

DeepMind團隊也正是因為引入了這種神經網路演算法才取得了突破。 據介紹, 對AlphaGo的研發是基於通用的技術進行, 也就是說, 這樣的技術在未來可以無障礙地應用到其他任何領域中去;果真如此, 人類的“頭腦優勢”將在所有領域遭到無情的碾壓。

不過, 即便是如此大出風頭的“黑科技”,

可能也算不上是穀歌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殺手鐧。 據稱, 其全新的人工智慧演算法RankBrain已經“比人們預期的更加先進、複雜”, 甚至達到了“匪夷所思的境界”。 這也是一種基於機器學習的人工智慧演算法, 開發它的最初目的是去處理人們模糊、陌生或者容易產生歧義的搜索請求。 穀歌搜索團隊的頂尖工程師Paul Haahr曾稍顯尷尬地表示, 他們雖知道該演算法的基本工作原理, 但“無法完全理解它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它在為使用者挑選所需要的搜索答案時, 甚至擁有了近乎“直覺”式的準確——這恰恰是人類智慧中最值得誇耀的部分!

沒錯!人工智慧——這個冷冰冰的“野蠻人”已經站在了人類社會的大門口。 在每時每刻都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

看似僵硬、凝固的機器擁有了幾乎可以與人類相匹敵的“頭腦”, 甚至更加完美——既不會犯常識性或重複性的錯誤, 也不會因情緒的波動而影響其“精確的判斷”。 就如之前歐洲圍棋冠軍樊麾在完敗於AlphaGo之後所說的那樣, “面對機器, 就像面對一堵牆。 ”那些人類通過觀察對手而產生並引為判斷依據的感知和直覺, 在機器面前都將蕩然無存;當與這個“隱形”的對手戰鬥時, 感到壓力和沮喪的只會是人類自己。

雖然, 穀歌的Eric Schmidt在“腦戰”前曾表示:這場比賽無論誰勝誰敗, 人類都是贏家。 現在看來, 這也只是他的一廂情願。 在人工智慧可能超越人類智慧的近未來, 人類將要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抉擇——是與自己的“創造物”融合為一, 還是與更強大的“敵人”分庭抗禮?這一戰不管結局為何, 人類都是輸不起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