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研究豬種 他們曾住豬棚

↑原光明畜牧有限公司豬場舊貌。

←←林廣(左一)在公司舊址前合影

←林廣在講述。

尋找光明記憶二維碼

深圳特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場, 從成立至今的37年間不僅在工商領域創造了許多奇跡, 也在農業產業化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 1980年, 作為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現代化大型養豬企業, 深圳市光明畜牧有限公司便是深圳農業產業化的一個經典。 它與特區一起成長、成熟、壯大、引領著國內養豬業的走向, 創造了“准深圳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為中國工廠化模式的現代養豬業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基於此, 本期光明記憶採訪了原光明畜牧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廣, 與他一起回憶光明畜牧公司的輝煌歷史。

中外合資養豬企業誕生

今年60多歲的林廣跟我們談起當年的往事。 上世紀70年代初, 作為一名廣州知青, 當時的他獲得了推薦上大學的機會。 1976年大學畢業, 林廣便被分配到了珠江農場,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 一次偶然的機會, 林廣得以來到深圳光明農場。 “當時來光明並沒有想太多, 只想著來到這邊好好幹, 為祖國貢獻自己所學的知識。 ”林廣表示, 從此他便熱愛上了光明這片熱土, 這裡成為了他為之奉獻一生青春的地方。

1979年8月, 在林廣來到光明農場的前一年, 因國內大發展的需要, 當時由廣東省華僑企業公司與菲律賓海外聯合企業有限公司、華裔企業家作為發起人經過共同協商,

最終選定在深圳市光明華僑畜牧場成立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現代化工廠養豬企業, 也是我國改革開放後首批中外合資企業之一。 “雖然是1979年籌建的, 但直到1980年才正式開始建設, 我也是從那時候起調配到了光明畜牧公司。 ”林廣回憶稱, 最初籌建光明畜牧公司人員較少, 每一個人都需要同時兼任多個工作, 極其辛苦。

林廣回憶道, 當時成立光明畜牧公司的宗旨便是把國外先進的養豬業、養豬技術、豬種引進來, 從而發展適應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養豬業。 因此, 1981年光明畜牧公司第一條養豬生產線建設完畢的同時, 光明畜牧公司從美國三德公司引進了成套的養豬設備。 這在當時,引入的不僅僅是現代化的生產設備,更重要的是引入了養豬發達國家的養豬技術和現代化先進的管理理念,為以後光明畜牧乃至整個中國規模化養豬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據當時資料記載,美國三德公司的生產設備集中了現代畜牧學的遺傳育種、飼養管理、環境生態控制、行為學以及畜牧機械設備等各方面科研成果,集中體現了集約化、專業化、高效的工廠化生產的特點,與我國傳統的庭院式的分散型、附屬型、低勞動效率的小農經濟形成鮮明的對比,對我國傳統養豬業形成了巨大的衝擊,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養豬業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

樣樣都是國內第一

“光明畜牧公司的8條萬頭生產線,其中兩條是種豬生產線,一座種豬測定站。”林廣回憶,當時為了配套豬場生產,還建立了一個年加工兩萬噸的飼料工廠和一個可貯存40 0 0噸的大型倉庫,“當時的光明畜牧公司,可以說無論從基建工程、豬舍設備、飼養技術,還是在生產管理方式都達到了國內養豬業最高水準。”

“比如說繁殖舍的降溫系統改造,大豬舍改為半敞開式自然通風降溫,妊娠欄和配種欄用鋼鐵代替鋁合金,造價降低了70%。”林廣說,這在當時是一次不小的進步,不僅大大提高了當時的養豬生產效率,實現了養豬經濟效益最大化。除此之外,當時廣東省華僑管理局工程設計室更是無償向廣東省畜牧發展總公司提供了全套設計圖紙和技術參數,使得這一套先進的整合生產技術迅速推廣到全國,對全國的養豬業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除了先進的生產設備,作為當時國內第一的養豬企業,光明畜牧的管理模式同樣科學先進。光明畜牧在不斷完善管理方案過程中,根據每年的實際生產情況,逐年修改經營管理方案,使員工的工資分配更切合實際,獎罰更分明,更有利於調動上下員工勞動積極性,充分發揮了每個員工的智慧,又加強了班組部室間互相團結合作。

誕生中國第一個豬種配套系

除了先進的設備與管理經驗,光明畜牧對於中國豬種的貢獻同樣不容小覷。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步深入,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市場供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時的香港市場對內地供港活豬有了更大的選擇餘地,對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林廣說,斯格配套系商品豬原有的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屠宰率高的優點逐漸被應激死亡、肉質粗、肉色白、系水力低等缺點掩蓋,在香港市場的賣價逐年下降。“培育符合市場需求的新配套系已經勢在必行,可以說光明豬配套系的產生是被市場給‘逼’出來的。”林廣回憶道。

為了扭轉在港澳市場不利的局面,當時剛升任育種部部長的林廣頭疼不已。“當時我們手上掌握的技術並不算多,而外國的核心技術我們也無法獲取,一切只能自己來。”林廣回憶稱,當時為了能夠培育出符合公司要求的豬種,自己帶領團隊幾乎天天居住在豬棚,基本上與豬同吃同住。“當時也沒想太多,只一門心思地尋思著解決豬種問題,從早到晚就是在觀察和研究任何豬種的可能性。”

最終在林廣與其團隊多年的不懈努力中,中國第一個豬配套系“光明配套系”應運而生。據之前採訪的林楚群回憶,當時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豬種,主要採用保血統、防近親、延長世代間隔的繼代、擴群方法,保持了原種群的優秀基因而且種豬在風土馴化上更適應廣東氣候條件,培育出了適應廣東高溫高濕氣候,獨具特色的光明豬配套系。“光明豬配套系父系肉色鮮紅,體型好,生長速度快;光明母系體長,後軀肌肉豐滿發達,產仔數高。”林楚群回憶道,新配套系在香港市場中試後,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光明豬配套系生產的雜優豬在香港更是被美譽為“豬王”,“當時我們的這個新豬種基本屬於供不應求,定價更是一度高至1萬元一頭。”

逐漸沒落的豬廠

先進的管理模式,現代化的養殖技術,光明畜牧公司作為當年國內養殖業的領頭羊,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它已然退出了歷史舞臺。

“豬廠鼎盛的時間一直持續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期,直到2000年左右,養殖業此類容易造成污染、低附加值的產業開始逐漸走下坡路。”林廣回憶道,2000年左右擔任光明畜牧公司總經理,剛上任的他為了解決公司面臨的發展危機,提出了以外地轉移建廠分擔壓力的方式來解決,但苦於體制問題,最終並沒有長期執行。“蓮山豬廠便是我們的第一個試點,至今它還在生產,甚至還帶來了不少利潤。”林廣說,深圳地區因為發展快速,低價的飛漲和養殖成本的日漸加高,原先的生產模式已經無法為公司帶來利益,“深圳這座城市在發展,養殖業這類產業勢必會被淘汰。”

徵集線索

一座城市,因歷史而積澱厚重與溫暖;一方水土,因文化而充滿尊敬與溫情。在綠色 新 城 光 明 新區,伴隨高樓大廈崛起的,也有古老記憶漸行漸遠。為留存本土歷史文化記憶,由光明新區公共事業局主辦,新區文化藝術發展中心與南方都市報 聯 合 推 出 的“尋找光明記憶”專欄,用圖片與文 字 記 載 老 農場 、老 人 、老 建築、老照片、老風俗、老故事,還有在新區當下發生的文化、藝術、體育之真事、善事、美事。傳統與現代交融,歷史與文化共築光明記憶,追尋文化傳統,記載文化史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歡迎有興趣的讀者積極投稿或提供尋訪線索,留下“光明記憶”裡雋永的畫面。

電話:

0755-23402686

郵 箱 :g mjy @szgm lib.com .cn

采寫:光明通記者肖雲龍

通訊員:陳瑛 符定平

攝影:賴遠美

老相片由林廣、光明集團提供

這在當時,引入的不僅僅是現代化的生產設備,更重要的是引入了養豬發達國家的養豬技術和現代化先進的管理理念,為以後光明畜牧乃至整個中國規模化養豬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據當時資料記載,美國三德公司的生產設備集中了現代畜牧學的遺傳育種、飼養管理、環境生態控制、行為學以及畜牧機械設備等各方面科研成果,集中體現了集約化、專業化、高效的工廠化生產的特點,與我國傳統的庭院式的分散型、附屬型、低勞動效率的小農經濟形成鮮明的對比,對我國傳統養豬業形成了巨大的衝擊,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養豬業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

樣樣都是國內第一

“光明畜牧公司的8條萬頭生產線,其中兩條是種豬生產線,一座種豬測定站。”林廣回憶,當時為了配套豬場生產,還建立了一個年加工兩萬噸的飼料工廠和一個可貯存40 0 0噸的大型倉庫,“當時的光明畜牧公司,可以說無論從基建工程、豬舍設備、飼養技術,還是在生產管理方式都達到了國內養豬業最高水準。”

“比如說繁殖舍的降溫系統改造,大豬舍改為半敞開式自然通風降溫,妊娠欄和配種欄用鋼鐵代替鋁合金,造價降低了70%。”林廣說,這在當時是一次不小的進步,不僅大大提高了當時的養豬生產效率,實現了養豬經濟效益最大化。除此之外,當時廣東省華僑管理局工程設計室更是無償向廣東省畜牧發展總公司提供了全套設計圖紙和技術參數,使得這一套先進的整合生產技術迅速推廣到全國,對全國的養豬業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除了先進的生產設備,作為當時國內第一的養豬企業,光明畜牧的管理模式同樣科學先進。光明畜牧在不斷完善管理方案過程中,根據每年的實際生產情況,逐年修改經營管理方案,使員工的工資分配更切合實際,獎罰更分明,更有利於調動上下員工勞動積極性,充分發揮了每個員工的智慧,又加強了班組部室間互相團結合作。

誕生中國第一個豬種配套系

除了先進的設備與管理經驗,光明畜牧對於中國豬種的貢獻同樣不容小覷。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步深入,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市場供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時的香港市場對內地供港活豬有了更大的選擇餘地,對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林廣說,斯格配套系商品豬原有的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屠宰率高的優點逐漸被應激死亡、肉質粗、肉色白、系水力低等缺點掩蓋,在香港市場的賣價逐年下降。“培育符合市場需求的新配套系已經勢在必行,可以說光明豬配套系的產生是被市場給‘逼’出來的。”林廣回憶道。

為了扭轉在港澳市場不利的局面,當時剛升任育種部部長的林廣頭疼不已。“當時我們手上掌握的技術並不算多,而外國的核心技術我們也無法獲取,一切只能自己來。”林廣回憶稱,當時為了能夠培育出符合公司要求的豬種,自己帶領團隊幾乎天天居住在豬棚,基本上與豬同吃同住。“當時也沒想太多,只一門心思地尋思著解決豬種問題,從早到晚就是在觀察和研究任何豬種的可能性。”

最終在林廣與其團隊多年的不懈努力中,中國第一個豬配套系“光明配套系”應運而生。據之前採訪的林楚群回憶,當時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豬種,主要採用保血統、防近親、延長世代間隔的繼代、擴群方法,保持了原種群的優秀基因而且種豬在風土馴化上更適應廣東氣候條件,培育出了適應廣東高溫高濕氣候,獨具特色的光明豬配套系。“光明豬配套系父系肉色鮮紅,體型好,生長速度快;光明母系體長,後軀肌肉豐滿發達,產仔數高。”林楚群回憶道,新配套系在香港市場中試後,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光明豬配套系生產的雜優豬在香港更是被美譽為“豬王”,“當時我們的這個新豬種基本屬於供不應求,定價更是一度高至1萬元一頭。”

逐漸沒落的豬廠

先進的管理模式,現代化的養殖技術,光明畜牧公司作為當年國內養殖業的領頭羊,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它已然退出了歷史舞臺。

“豬廠鼎盛的時間一直持續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期,直到2000年左右,養殖業此類容易造成污染、低附加值的產業開始逐漸走下坡路。”林廣回憶道,2000年左右擔任光明畜牧公司總經理,剛上任的他為了解決公司面臨的發展危機,提出了以外地轉移建廠分擔壓力的方式來解決,但苦於體制問題,最終並沒有長期執行。“蓮山豬廠便是我們的第一個試點,至今它還在生產,甚至還帶來了不少利潤。”林廣說,深圳地區因為發展快速,低價的飛漲和養殖成本的日漸加高,原先的生產模式已經無法為公司帶來利益,“深圳這座城市在發展,養殖業這類產業勢必會被淘汰。”

徵集線索

一座城市,因歷史而積澱厚重與溫暖;一方水土,因文化而充滿尊敬與溫情。在綠色 新 城 光 明 新區,伴隨高樓大廈崛起的,也有古老記憶漸行漸遠。為留存本土歷史文化記憶,由光明新區公共事業局主辦,新區文化藝術發展中心與南方都市報 聯 合 推 出 的“尋找光明記憶”專欄,用圖片與文 字 記 載 老 農場 、老 人 、老 建築、老照片、老風俗、老故事,還有在新區當下發生的文化、藝術、體育之真事、善事、美事。傳統與現代交融,歷史與文化共築光明記憶,追尋文化傳統,記載文化史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歡迎有興趣的讀者積極投稿或提供尋訪線索,留下“光明記憶”裡雋永的畫面。

電話:

0755-23402686

郵 箱 :g mjy @szgm lib.com .cn

采寫:光明通記者肖雲龍

通訊員:陳瑛 符定平

攝影:賴遠美

老相片由林廣、光明集團提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