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非遺湖北]楚地祭祀遺風:潛江百姓舞草把龍驅邪祈福

湖北日報網訊 記者 吳堅 趙恒 蘇浩 通訊員 閆玲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 湖北省潛江市龍灣鎮百姓都要舞起傳統民俗——草把龍,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福,求老天保佑豐收。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潛江草把龍,是中華民族舞龍習俗的一個分支,主要流傳于潛江市龍灣鎮一帶的湖區和毗鄰的老新、張金、熊口、浩口等地,為世人沿襲傳承和推崇。 當地盛傳,遠古時代,一條行雲布雨的蒼龍不慎墜于此地,百姓以稻草蓋住龍屍,後演化成了草龍,民眾十分敬畏,逐步演變形成了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

潛江市龍灣鎮百姓舞草把龍慶祝“龍頭節”。 記者 趙恒 攝影

潛江市龍灣鎮百姓舞草把龍慶祝“龍頭節”。 記者 趙恒 攝影

潛江市龍灣鎮百姓舞草把龍慶祝“龍頭節”。 記者 趙恒 攝影

據董仲舒《春秋繁露》記載,楚地最早舞草把龍燈舞見於漢代,盛行于唐,歷代相沿承襲。 潛江古縣誌記載,早在清朝光緒年間,以龍灣為代表的潛江境內水網湖區就形成了用草把龍燈驅邪送神的習俗。 草把龍燈通常在春節、元宵和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等傳統節日表演。 遇重大災害,瘟疫流行,也會紮制草龍,驅邪消災。

位於潛江西南的龍灣鎮,因龍的傳說而得名,古來就是水稻千頃、魚躍萬塘。 《荊州府志》載:龍灣地勢窒瀦,土田崩淤,每次水漲,陵穀倏更。

十年九淹曾給舊時的龍灣帶來深重的災難。 龍灣先民樸素地認為,龍能行雲布雨,亦能平息水患,故而十分信仰並崇拜龍,甚至寄希望于龍的神力來禳解災禍,驅邪祈福。

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李彬告訴記者,龍灣民間至今仍保留著以龍冠名的地名和橋樑,如:龍灣村、龍新村、龍湖河、龍東橋等,為“潛江草把龍”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空間。

潛江市龍灣鎮百姓舞草把龍慶祝“龍頭節”。 記者 趙恒 攝影

潛江市龍灣鎮百姓舞草把龍給“土地爺”過生日。 記者 趙恒 攝影

潛江市龍灣鎮百姓舞草把龍給“土地爺”過生日。 記者 趙恒 攝影

潛江市龍灣鎮百姓舞草把龍慶祝“龍頭節”。 記者 趙恒 攝影

潛江市龍灣鎮百姓舞草把龍慶祝“龍頭節”。 記者 趙恒 攝影

現年77歲的張金盤老人是“潛江草把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從小隨其父張文海學習紮制草把龍燈並玩耍草把龍燈舞。 據他介紹,草把龍一般有7節、9節、11節和13節,採用竹、木、繩、稻草紮制而成。 紮制龍頭的工藝性最強,工字形的木結構連接著手柄,並支撐著龍頭的各個部位,再以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布將竹篾纏繞裝飾。 龍身取材于稻草,有理草、紮把、鍘草、旋盤等多道工序,再以一條主繩貫穿龍身,將草一把一把紮在繩上,然後用剪刀將紮好的草把修整成圓柱形,下面再安裝1米長木質托把若干。 龍尾亦用竹篾紮制,以黃色紙裱糊裝飾,再搭上一塊紅布,用筆劃上魚鱗紋。

紮制的草龍,原始古樸、栩栩如生、威嚴粗獷,神似一條几欲騰飛的黃色巨龍。

“潛江草把龍燈舞是當地百姓信仰、崇拜龍神的具體表現,屬於祭祀性的民俗活動。 ”李彬說,舊時出“水痘”“天花”,發瘟疫,沒有好的醫治辦法,當地民眾也會紮龍驅邪,邊舞龍邊向龍頭撒大豆、芝麻等,請龍神帶走人間的病災和瘟疫。 日久成俗,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舞龍套路,每種套路都有著特定的內涵。 如驅魔鎮邪要列“龍門陣”;求子要破“白虎陣”;起屋奠基要“拜四方”:東拜東嶽大帝,南拜南海觀音,西拜西方如來,北拜北斗七星神;最讓人們喝彩叫絕的是求神降雨要舞“黃龍盤柱”,草把龍燈繞著一根10多米高的木杆盤起立柱,龍頭直達杆頂,登高望遠拜天庭,祈福風調雨順保安康。

張金盤老人也告訴記者,舞龍的傳統程式非常嚴格,如紮制龍頭有傳統的咒語;紮制草龍時,年輕女子不能走近;舞龍前要焚香化紙為“龍神”淨身,先拜當地的祖師殿;舞龍所到之地,須先祭拜當地的土地神;草龍入喪戶須用白布遮住龍眼,以防嚇跑亡人靈魂;放兒童于龍口則會保佑一生平安;草龍舞畢3次後,必須在曠野低地焚燒以送龍神歸天等。 比較有趣的是,龍行天下也有“尊卑”之分,草龍布龍相遇,布龍鬚叩首讓道,並從草龍腹下穿過,以示敬重。

“潛江草把龍”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既有對神靈的信仰,又有對自然的崇拜,把祭祀與民間舞蹈高度結合,是以華夏龍圖騰崇拜的祭祀文化為核心,並與當地的歷史文化相結合形成的獨特崇龍習俗。 其承載了華夏的古老文明,並沿襲了楚漢祭祀文化的遺風,同時表達了當地勞動人民祈求平安、禳解災禍的心理訴求和美好願景。

潛江市龍灣鎮百姓舞草把龍給“土地爺”過生日。記者 趙恒 攝影

潛江市龍灣鎮百姓舞草把龍慶祝“龍頭節”。記者 趙恒 攝影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現代多元化文化的衝擊,“潛江草把龍”同樣面臨著“人亡藝消”的瀕危狀況。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潛江草把龍”,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近年來積極開展相關民俗活動,為這一傳統文化培育傳承土壤,並組織年輕人學習“潛江草把龍”的紮制技藝和舞蹈套路,以期薪火相傳。

其承載了華夏的古老文明,並沿襲了楚漢祭祀文化的遺風,同時表達了當地勞動人民祈求平安、禳解災禍的心理訴求和美好願景。

潛江市龍灣鎮百姓舞草把龍給“土地爺”過生日。記者 趙恒 攝影

潛江市龍灣鎮百姓舞草把龍慶祝“龍頭節”。記者 趙恒 攝影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現代多元化文化的衝擊,“潛江草把龍”同樣面臨著“人亡藝消”的瀕危狀況。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潛江草把龍”,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近年來積極開展相關民俗活動,為這一傳統文化培育傳承土壤,並組織年輕人學習“潛江草把龍”的紮制技藝和舞蹈套路,以期薪火相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