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華屋成“華屋”

陽光灑滿山岡,村前200多畝大棚果蔬長勢喜人。 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華屋小組村民華割禾進入蔬菜大棚,把一筐筐新鮮蔬菜搬上三輪車,運到村裡的農村電商e郵站。 忙完後,他從上衣口袋掏出一支煙點著,猛吸了兩口,長長地呼出。 想到過去和如今,年近70的他心情澎湃,臉上堆滿了笑容。

華屋是遠近聞名的紅軍烈士村、貧困村。 2012年前,華屋人均年純收入只有2230元,119戶人有103戶群眾仍然居住在土坯房中,其中還有8戶農戶因房屋倒塌租房居住。 不曾想,五年彈指一揮,鬥轉星移面貌換,華屋成“華屋”。 如今,華屋正成為“紅色文化旅遊特色村”“脫貧攻堅示範村”“蘇區振興樣板村”。

群眾同心幹 精神面貌新

貧困不可怕,關鍵要有一顆勇於、善於改變貧困的心。

2011年,華屋所在的黃沙村兩委班子出現違紀問題,4名村幹部被“一鍋端”。 “窮慣了”的村民對改變華屋貧窮落後的狀況失去了信心,出去務工的不願回來,留下的對生活缺乏進取心得過且過。

5年前,瑞金市委書記許銳初到瑞金。 第一次去華屋調研的路上,他根據華屋的村名想起了蘇東坡“乳燕飛華屋”的美麗詞句。 沒想到的是,進入村莊看到的卻是一排排低矮破舊的土坯房,強烈的反差像針一樣深深地紮在他的心上。

“紅色”並不代表貧窮,艱苦可以凝聚力量。 瑞金市主要領導深入調研分析村莊致貧原因,除了歷史的因素外,還源於當地幹群的發展思路狹窄、內生動力不足。

一定要改變華屋貧窮落後的面貌,一定要讓這裡的老百姓過上富裕的生活,這是瑞金市委、市政府的莊嚴承諾和堅定決心。

把華屋所在的黃沙村作為自己的扶貧聯繫村後,許銳先後百余次到華屋調研,與群眾話家常,聽群眾道難處,召開現場調度會,協調推進土坯房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一系列問題。 派駐這裡的扶貧工作隊,不脫貧不脫鉤。 成立村民理事會,彙聚各方力量同心打贏脫貧攻堅戰。

雄心多壯志 華屋似桃源

貧困不拒絕文化,脫貧離不開文化。 要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就要讓群眾看到希望、看到未來。 為此,2012年,瑞金市乘著原中央蘇區振興政策的東風,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結合村情特點,以文化引領規劃,緊緊圍繞“紅色文化旅遊特色村”的定位,大力實施土坯房改造,拆舊建新,美化村莊,發展產業。

華屋統一規劃建設了66套具有濃郁客家風情的新民房,在村莊後山建設“信念亭”,打造了“信念的力量”“永恆的信念”兩堂現場教學課,修建了“長征體驗路”,在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了紅軍祠,建設了村史館。 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革命烈士居住過的土坯房進行修繕,布展傳統農耕文化,延續紅色歷史文脈。 同時,完善公共基礎設施,特別在文化設施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新建富有特色的標誌性入口景觀、籃球場、農家書屋、農民戲臺、宣傳欄等,並設立了老年頤養之家、婦女之家、留守兒童之家。

大力開展紅色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鄉村活動,提振群眾精氣神。

黃沙村黨支部書記黃日生說:“村莊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帶來了村民精神面貌大變化。 村民們脫貧攻堅、共奔小康壯志沖天。 ”

在外打工幾十年的華水林,回到家鄉承包了8畝地種植蔬菜,一舉摘掉了貧困帽子,成為首批脫貧光榮戶。 鄉賢華鋒看到家鄉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回報家鄉的情懷油然而生,他種植80畝百香果,帶動4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華屋的發展美景,喚起了外出務工青年的鄉愁,他們紛紛返回家鄉,呈現出夫妻雙雙創業、脫貧攻堅、同奔小康的生動局面。

“文旅農”融合 鄉村成新景

如今,華屋紅色景觀和綠色環境交相輝映,成為黨員幹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大課堂、遊客心靈的棲息地。 去年,華屋接待各級黨員幹部培訓300多批2.5萬人次。

華屋鄉村旅遊發展公司總經理華壽輝說:“我們把村民閒置的房間打造成農家旅館,開辦農家樂餐館,村民們都成了旅店老闆。 每家每戶一個月接待遊客住宿收入就有1000多元。 ”

瑞金把華屋紅色鄉村旅遊納入全市旅遊整體行銷,利用重要節假日策劃開展系列文化旅遊活動,舉辦篝火晚會、歌舞表演、民俗展覽、爬山比賽、果蔬品嘗等豐富的文化活動,全力做旺紅色鄉村旅遊人氣。 同時,大力發展紅色品牌農業,對華屋傳統養蜂產業進行包裝,註冊“17棵松”蜂蜜,通過“農家書屋 電商和農村e郵”文化扶貧工程,迅速成為網上暢銷產品。 利用“紅軍村”的影響力,村民創新思路,發展觀光農業,山上種植油茶、臍橙,田裡種植大棚果蔬,打造了觀光農業示範園,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去年,華屋整村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姜建明 記者 鄢朝暉 唐 燕)

利用“紅軍村”的影響力,村民創新思路,發展觀光農業,山上種植油茶、臍橙,田裡種植大棚果蔬,打造了觀光農業示範園,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去年,華屋整村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姜建明 記者 鄢朝暉 唐 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