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讀經典 | 《韓非子》

《中華讀書報》2017年征訂正在進行, 恭請讀者朋友到當地郵局訂閱。 郵發代號1-201

怎樣讀《韓非子》

邵永海 | 文

《韓非子》成書于戰國末年。 作者韓非批判性地吸收前代思想家的全部思想成果, 構建了以任法、用術、重勢為核心的政治思想體系, 被後人視為法家之集大成者。 秦國君主以韓非學說作為治國的思想理論基礎和指導方針, 建立了完善的君主政治制度;其後兩千多年, 韓非的一整套君主專制主義的理論始終為歷代統治者所奉行。 可以說, 《韓非子》一書是理解和研究中國歷史特別是政治思想史的必由門徑。

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君主政治學文獻, 《韓非子》的主要內容是闡述其哲學基礎、社會歷史觀、人性論和政治思想, 從不同角度說明其關於君臣關係、法術勢的具體內涵及其在現實政治中的運用等問題的認識;內容上的理論抽象性決定了這部典籍在閱讀上具有一定的難度。 同時, 《韓非子》一書產生於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 需要結合當時具體的社會狀況和歷史語境, 才能理解韓非論述問題的所指和意旨。 另外, 韓非的文章多使用高度濃縮的類似於警語性的語言。 這些都可能給讀者造成閱讀的障礙。

戰國時期, 各諸侯國獨佔一方, 割據稱雄, 春秋時代的爭霸戰爭至此轉為兼併戰爭。 同時, 戰國時代是一個舊的秩序、傳統被破壞的時代,

各諸侯國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也非常激烈。 這些矛盾鬥爭, 形成戰國時期異常錯綜複雜的形勢格局。 在戰亂頻仍的生存環境中, 韓國作為戰國七雄中最為弱小的一個諸侯國, 其地理位置西有強秦, 南有楚國, 東有齊國, 北有趙魏;列強環伺, 既是秦國進攻六國一統天下的第一戰場, 又是六國合縱攻秦的聚兵之地。 在這樣的形勢下, 韓國內政卻混亂不堪, 正如韓非所言, 其君主治國“不務修明其法制”, 不能“執勢以禦其臣下”, 無力“富國強兵而以求人任賢”, “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實之上”;“寬則寵名譽之人, 急則用介胄之士”, “所養非所用, 所用非所養”。 韓非生長在祖國內憂外患、瀕於危亡的時代背景下,
他思考的核心問題始終是如何使祖國免於覆亡的命運, 其學說的歸結點是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 拯救時世。

關於韓非, 目前我們所能依據的文獻記載主要是《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不過該傳收錄韓非的《說難》一文占了大部分篇幅, 關於韓非身世事蹟的記載還不足五百字。 儘管如此, 最關鍵的線索尚比較清晰。 司馬遷告訴我們的資訊足以使我們明白, 第一, 韓非思想的形成與特定的生活背景有直接的關係, 他對韓國現實政治的深切關心和深入觀察, 構成他建立自己學術體系的出發點。 第二, 他曾師從荀子, 也像荀子兼采道、名、法、墨等諸家學說一樣, 努力吸取前代思想家的成果, 構建適合現實政治需要的一個綜合的理論體系。

只是荀子立論的基礎是儒家思想, 把天下治平的希望寄託在儒家以禮義治國的認識上;韓非則把黃老思想作為自己理論的哲學基礎。 第三, 韓非的學說沒有被韓國君主所採用, 卻受到秦國君主的高度重視;秦王正是以韓非學說作為自己治國的思想理論基礎和方針指導, 因而建立了相當完善的君主政治制度, 由此吞併六國, 一統天下。 可以說, 中國歷史由封建政治進入君主政治, 並由戰國時代進入帝國時代, 與《韓非子》這部書提供的君主政治理論與方法有直接的關係。 漢代以後, 歷代統治者均宣稱以儒家思想為治理天下之指導思想, 實際上韓非的一整套君主專制主義的理論始終是歷代君主奉行的策略,
從而構成中國政治歷史上陰法陽儒的基本政治格局。

由此所述, 韓非的歷史地位由其立言得以建立, 因此, 要瞭解和理解韓非, 讀其書是最主要的方面;韓非具體的生活經歷是次要的方面, 但也是不容忽視的方面。 春秋時期的政治體制是宗法分封制, 官僚系統基本由世卿世祿的貴族組成, 君臣是有血緣關係的宗族, 可以說, 一國即一家, 諸國一大家。 在這樣的統治體系下, 社會的利益分配建立在宗族關係之上, 貴族有封土, 有私人軍事力量, 通過出任官員掌握議事議制的權力。 在田氏代齊、戴氏取宋等歷史事件中, 篡位者均為公族之後。 由此說來, 貴族所分享的政治權力很強大, 足以對王權形成制約。 自春秋至戰國的社會變革, 在制度上是從宗法分封制轉變為郡縣制,其本質由家到國的演化,國政與君王的家政明確區分開來。在這一過程中,貴族的政治權力不斷被遏制,其經濟利益也受到削弱,很多貴族的食邑被剝奪,改由朝廷分發錢財和糧食,因而政治體制走向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韓非出身于韓國貴族,特定的身份決定了他思考問題的角度和立場。他極力主張絕對的王權,一切以君主利益為重,原因在於他意識到,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中,想要統一國家力量,更有效率地利用國家資源,實現富國強兵,從而避免韓國覆亡,這是一條必由之路。因此,韓非追求的政治目標是維護宗族的整體利益。

《韓非子》一書在韓非生前已流布於世,《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韓非死後,李斯及秦二世也曾引用其書(見《史記·李斯列傳》《秦本紀》)。司馬遷為韓非作傳,特錄《說難》全文,並稱“韓非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余萬言”。司馬遷所舉篇目均在今本《韓非子》書中。漢代劉向校錄《韓非子》定全書為五十五篇。此後《韓非子》在傳抄刊刻的過程中多有訛誤,不過具體細節罕有記錄。

到明代,《韓非子》在社會上成為熱門書籍。萬曆十年(1582年)趙用賢用當時流行的各種本子改定五十五篇宋刻本,刊行後在明清兩代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另外,明代正統《道藏》本只有五十三篇,是一種缺刻本。這種缺刻本在元代有何犿作過校改,明代門無子據以訂正品評,以《韓子迂評》為題刊行。清代學者在《韓非子》版本校勘和文本解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版本整理方面,尤以吳鼒影響最大。吳鼒于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取李書年家藏宋乾道本影刻之,在充分尊重乾道本的前提下,又對其訛誤多所是正,頗為後世稱道。顧廣圻、盧文弨、王念孫、俞樾、孫詒讓、王先謙等都對《韓非子》校釋作出了貢獻,至王先慎《韓非子集解》總其成,直至今日,此書仍有影響。

近代以來,《韓非子》一直很受重視,無論版本整理,還是文本解釋,以及從政治思想、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都不斷有新的成果出現。舉其大者,如陶鴻慶、於省吾、高亨、孫楷第、王煥鑣、陳啟天、梁啟雄、陳奇猷、周勳初等諸家的論著,是研究《韓非子》一書需要參考的文獻。此外,日本學者太田方、松皋圓等各家的研究也不容忽視。對普通讀者來說,梁啟雄《韓子淺解》、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周勳初等《韓非子校注》、邵增樺《韓非子今注今譯》都是比較合適的讀本。

《韓非子》共有五十五篇,約十一萬字。各篇是否出自韓非之手,學界尚存爭議。因此,有的注本,如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邵增樺《韓非子今注今譯》等,依據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看法,對全書篇目的順序作了調整,排在前面的篇目公認乃韓非所作;排序上越靠後,出自韓非之手的可靠性就越低。這樣做的好處是,一般讀者可以直接從研讀韓非的文章入手,瞭解韓非思想的基本內容。如果按照自古以來通行本的篇目排列,這部書也可以有不同讀法。在閱讀之前,如果能先仔細研究一下全書的目錄,以及各篇篇首的題解(梁啟雄《韓子淺解》、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周勳初等《韓非子校注》等比較流行的校注本均有題解),在此基礎上讀者就可以自行確立閱讀的順序,比如,首先讀《解老》《喻老》,把握韓非思想的哲學出發點;接下來讀《五蠹》《顯學》,建立起對韓非社會歷史觀和學術思潮背景的認識;然後讀《孤憤》《奸劫弑臣》《詭使》,瞭解韓非當時所處的政治現實,特別是韓非對各種政治現象的剖析和批判,等等。這樣的閱讀過程,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韓非子》全書的內容梗概和思想脈絡。

韓非生活在戰國末年,當時正是縱橫家特別活躍的時期。《韓非子》無疑也受到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這表現在語言風格上,多用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也表現在說理的方式上。戰國中期以後,士人在向各國君主大夫等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以求取仕途時,說辭逐漸由以前的說理議論為主轉向以敘事為主。他們從民間或典籍採集大量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寓言佚聞等,經過加工,附加上一定的社會目的,然後使用這些敘事材料形象生動地向統治者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教訓,並同時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韓非在這方面尤其下了很大功夫,收集整理了豐富的敘事材料。在《韓非子》一書中,這些敘事材料稱為“說”,包括三種類型:甲、未經整理的原始材料,主要集中在《說林》上、下兩篇;個別故事後有簡單的點評,指明其中包含的道理。乙、經過初步整理的材料,主要集中在《內儲說》《外儲說》六篇。韓非設計了“經”“傳”的形式,以“經”扼要論述思想觀點,相對應的“說”則以數則故事從不同角度加以闡明。丙、將故事運用到說理過程、或由故事推論觀點。比較集中的篇目如《喻老》《十過》《難一》《難二》《難三》《難四》等。因此,在閱讀《韓非子》一書,也可以由這些生動形象的故事入手。比如,先讀《難一》至《難四》各篇,可以對韓非的邏輯思辨能力有非常直觀的瞭解,同時這四篇也從不同側面大體呈現出韓非政治思想的基本面貌。

韓非是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者,他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理解力,對現實進行了深刻清醒的剖析,抓住了當時的主要矛盾;他的批判建立在對社會強烈的責任感和熱情的理想追求之上,因而能夠針對各種社會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與同時代的思想家如孟子比較,韓非同樣是一位堅定的救世主義者,只是各自從不同的方面提出治世之道。韓非思想的影響貫穿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進程,而且今天的許多社會政治現象都需要到《韓非子》一書中去尋找根源。這可說是今天應該讀此書的重要原因吧。

(“怎樣讀經典”由中華讀書報、杭州驫馬文化傳媒公司聯合推出。本文作者就職于北京大學中文系)

關注“中華讀書報”,回復或直接點擊“詩經”“楚辭”“尚書”“孫子兵法”“左傳”“周易”“禮記”“孟子”“莊子”“史記”“後漢書”“論語”“戰國策”“國語”“資治通鑒”“墨子”“儀禮”“世說新語”“明夷待訪錄”“古詩十九首”“文選”“武經七書”“周禮”“水經注”“大學”“淮南子”“老子”“公羊傳”“荀子”“管子”“春秋繁露”“文心雕龍”“六祖壇經”“鹽鐵論”“呂氏春秋”“傳習錄”“四書章句集注”“抱樸子”“中庸”,可閱讀“怎樣讀經典”相關文章。

作者:邵永海

來源: 中華讀書報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在制度上是從宗法分封制轉變為郡縣制,其本質由家到國的演化,國政與君王的家政明確區分開來。在這一過程中,貴族的政治權力不斷被遏制,其經濟利益也受到削弱,很多貴族的食邑被剝奪,改由朝廷分發錢財和糧食,因而政治體制走向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韓非出身于韓國貴族,特定的身份決定了他思考問題的角度和立場。他極力主張絕對的王權,一切以君主利益為重,原因在於他意識到,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中,想要統一國家力量,更有效率地利用國家資源,實現富國強兵,從而避免韓國覆亡,這是一條必由之路。因此,韓非追求的政治目標是維護宗族的整體利益。

《韓非子》一書在韓非生前已流布於世,《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韓非死後,李斯及秦二世也曾引用其書(見《史記·李斯列傳》《秦本紀》)。司馬遷為韓非作傳,特錄《說難》全文,並稱“韓非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余萬言”。司馬遷所舉篇目均在今本《韓非子》書中。漢代劉向校錄《韓非子》定全書為五十五篇。此後《韓非子》在傳抄刊刻的過程中多有訛誤,不過具體細節罕有記錄。

到明代,《韓非子》在社會上成為熱門書籍。萬曆十年(1582年)趙用賢用當時流行的各種本子改定五十五篇宋刻本,刊行後在明清兩代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另外,明代正統《道藏》本只有五十三篇,是一種缺刻本。這種缺刻本在元代有何犿作過校改,明代門無子據以訂正品評,以《韓子迂評》為題刊行。清代學者在《韓非子》版本校勘和文本解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版本整理方面,尤以吳鼒影響最大。吳鼒于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取李書年家藏宋乾道本影刻之,在充分尊重乾道本的前提下,又對其訛誤多所是正,頗為後世稱道。顧廣圻、盧文弨、王念孫、俞樾、孫詒讓、王先謙等都對《韓非子》校釋作出了貢獻,至王先慎《韓非子集解》總其成,直至今日,此書仍有影響。

近代以來,《韓非子》一直很受重視,無論版本整理,還是文本解釋,以及從政治思想、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都不斷有新的成果出現。舉其大者,如陶鴻慶、於省吾、高亨、孫楷第、王煥鑣、陳啟天、梁啟雄、陳奇猷、周勳初等諸家的論著,是研究《韓非子》一書需要參考的文獻。此外,日本學者太田方、松皋圓等各家的研究也不容忽視。對普通讀者來說,梁啟雄《韓子淺解》、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周勳初等《韓非子校注》、邵增樺《韓非子今注今譯》都是比較合適的讀本。

《韓非子》共有五十五篇,約十一萬字。各篇是否出自韓非之手,學界尚存爭議。因此,有的注本,如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邵增樺《韓非子今注今譯》等,依據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看法,對全書篇目的順序作了調整,排在前面的篇目公認乃韓非所作;排序上越靠後,出自韓非之手的可靠性就越低。這樣做的好處是,一般讀者可以直接從研讀韓非的文章入手,瞭解韓非思想的基本內容。如果按照自古以來通行本的篇目排列,這部書也可以有不同讀法。在閱讀之前,如果能先仔細研究一下全書的目錄,以及各篇篇首的題解(梁啟雄《韓子淺解》、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周勳初等《韓非子校注》等比較流行的校注本均有題解),在此基礎上讀者就可以自行確立閱讀的順序,比如,首先讀《解老》《喻老》,把握韓非思想的哲學出發點;接下來讀《五蠹》《顯學》,建立起對韓非社會歷史觀和學術思潮背景的認識;然後讀《孤憤》《奸劫弑臣》《詭使》,瞭解韓非當時所處的政治現實,特別是韓非對各種政治現象的剖析和批判,等等。這樣的閱讀過程,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韓非子》全書的內容梗概和思想脈絡。

韓非生活在戰國末年,當時正是縱橫家特別活躍的時期。《韓非子》無疑也受到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這表現在語言風格上,多用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也表現在說理的方式上。戰國中期以後,士人在向各國君主大夫等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以求取仕途時,說辭逐漸由以前的說理議論為主轉向以敘事為主。他們從民間或典籍採集大量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寓言佚聞等,經過加工,附加上一定的社會目的,然後使用這些敘事材料形象生動地向統治者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教訓,並同時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韓非在這方面尤其下了很大功夫,收集整理了豐富的敘事材料。在《韓非子》一書中,這些敘事材料稱為“說”,包括三種類型:甲、未經整理的原始材料,主要集中在《說林》上、下兩篇;個別故事後有簡單的點評,指明其中包含的道理。乙、經過初步整理的材料,主要集中在《內儲說》《外儲說》六篇。韓非設計了“經”“傳”的形式,以“經”扼要論述思想觀點,相對應的“說”則以數則故事從不同角度加以闡明。丙、將故事運用到說理過程、或由故事推論觀點。比較集中的篇目如《喻老》《十過》《難一》《難二》《難三》《難四》等。因此,在閱讀《韓非子》一書,也可以由這些生動形象的故事入手。比如,先讀《難一》至《難四》各篇,可以對韓非的邏輯思辨能力有非常直觀的瞭解,同時這四篇也從不同側面大體呈現出韓非政治思想的基本面貌。

韓非是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者,他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理解力,對現實進行了深刻清醒的剖析,抓住了當時的主要矛盾;他的批判建立在對社會強烈的責任感和熱情的理想追求之上,因而能夠針對各種社會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與同時代的思想家如孟子比較,韓非同樣是一位堅定的救世主義者,只是各自從不同的方面提出治世之道。韓非思想的影響貫穿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進程,而且今天的許多社會政治現象都需要到《韓非子》一書中去尋找根源。這可說是今天應該讀此書的重要原因吧。

(“怎樣讀經典”由中華讀書報、杭州驫馬文化傳媒公司聯合推出。本文作者就職于北京大學中文系)

關注“中華讀書報”,回復或直接點擊“詩經”“楚辭”“尚書”“孫子兵法”“左傳”“周易”“禮記”“孟子”“莊子”“史記”“後漢書”“論語”“戰國策”“國語”“資治通鑒”“墨子”“儀禮”“世說新語”“明夷待訪錄”“古詩十九首”“文選”“武經七書”“周禮”“水經注”“大學”“淮南子”“老子”“公羊傳”“荀子”“管子”“春秋繁露”“文心雕龍”“六祖壇經”“鹽鐵論”“呂氏春秋”“傳習錄”“四書章句集注”“抱樸子”“中庸”,可閱讀“怎樣讀經典”相關文章。

作者:邵永海

來源: 中華讀書報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