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職稱真的沒用了嗎?事業單位與民企情況大不同

有的單位不與收入升職掛鉤

有人吐槽評審中的種種弊端

職稱真的沒用了嗎?

就在上個月, 北京市啟動了一個新興專業的職稱評審——數字編輯專業領域職稱評價工作,

數十萬數位編輯將從中受益。 也就是說, 過去一直沒有職稱可評的那些網路小編、視訊短片師、圖片編輯師以後都可以評職稱了。

在談論這個消息時, 有人不屑一顧——現在誰還評職稱啊?評上了又有什麼用?發工資時又不會多給錢。 可是, 這個數位編輯可以評職稱的消息發佈後, 還是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有網站記者在新聞發佈會上就已經激動地有點語無倫次了——“我們的網站已經開通15年了, 我是第一批入職的員工, 已經幹了整整15年, 等了這麼久, 現在終於給我們一個評定職稱的機會了!”

有人對職稱不以為然, 有人卻珍而重之。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積分落戶有職稱能加分

吳小姐和顏小姐是大學的同班同學, 學習的都是漢語言文學專業。 畢業後吳小姐進入一家國家部委下屬的出版社工作, 顏小姐則進入一家少兒圖書出版公司。 兩人的工作內容是一樣的, 都是圖書編輯, 但單位性質不同, 吳小姐算是事業單位編制內員工, 顏小姐的單位則是民營企業, 規模也不大, 只有三四十人。 吳小姐的單位每年到了一定時候, 人事處就會發通知, 提醒大家考職稱, 她也在工作滿5年的時候就著手準備, 用了兩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英語、電腦、專業課的考試, 還發了論文, 評上了中級職稱。 可顏小姐好像根本不知道職稱這回事似的, 公司從來沒人提過這事, 同事們也從來沒人評過職稱。

吳小姐和顏小姐一個是遼寧人,

一個是黑龍江人, 她們都沒有北京戶口。 前些天北京市公佈了積分落戶的辦法後, 兩人都想算算自己能得幾分, 這才發現, 原來落戶還有職稱加分這麼一項, 吳小姐的中級職稱可以加2分, 如果以後能評上高級, 就能加5分。 可顏小姐就傻眼了——壓根沒人讓自己評過職稱啊?這2分丟得也太冤枉了!

事業單位職稱關係“錢袋子”

職稱其實是個通俗的說法, 更準確的名字應該叫做“專業技術職務”, 我國從1986年起就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了。 目前設置的專業技術職務共29個系列, 各系列一般分高、中、初三級, 有些系列的高、初級又分為兩檔。 評上了職稱, 按照等級, 會有不同的叫法, 比如說工程技術人員, 有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之分;大學老師有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幾個層次。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 大家去醫院看病, 都會看到一張醫生出診表, 每個醫生的名字後邊都會標注一個“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或者“主治醫師”等等, 這其實就是醫生的職稱, 主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分別是正高和副高職稱, 掛他們的號那就是專家號了。 其他醫生的則只能算是普通號。 職稱等級不同帶來的待遇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看病時先是掛號費這一項就差了不少。 患者並不瞭解每個醫生的情況, 於是, 職稱變成了患者選擇醫生的第一標準。

所以說, 在醫院、學校、出版社、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 職稱還是非常重要的。

市人力社保局專業技術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職稱是專業技術人員學術、技術水準的標誌, 代表著一個人的學識水準和工作實績, 表明勞動者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和技能的證明, 同時也是對自身專業素質的一個被社會廣泛接受、認可的評價。 職稱與專業技術人員的工資級別、職務晉升、人才流動、行業交流、承擔科研專案等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比如說, 高女士所在的一家科研院, 職稱對於工資、退休金、補貼等都有影響。 一般初級職稱與中級職稱工資上會差500元, 要是更高一級的相差近千元。 甚至冬天發採暖費的時候, 職稱高的都能比職稱低的多領幾百甚至上千元。 而且在她們這樣的單位, 在晉升職務的時候, 職稱也是必須條件,每次競聘崗位的時候,崗位要求上都會有職稱等級的要求,比如說部門主任一般都得是副高職稱才有資格參加競聘。

外企民企存在“職稱無用論”

而“職稱無用論”也確實在很多用人單位都存在。如今,在很多外企或民企,都是更加注重員工的實際工作能力,激勵政策也是跟他們的工作業績掛鉤,至於職稱、等級之類觀念,在這類企業當中似乎非常淡薄。就像前文當中所說的顏小姐,雖然從沒評過職稱,但職務已經調了兩級,現在是部門經理,工資也已經長了3次,如今每月過萬。如果不是積分落戶辦法的出臺,她也許根本不會想起職稱這回事。

過去,職稱還跟養老金有著密切的聯繫。每年在調整養老金時,會向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傾斜。比如說近幾年北京的養老金調整,在按繳費年限和絕對額普遍調整的基礎上,都會給高級職稱的人員多增加100多元,正高級的還能再增加200多元。不過,從2014年開始,根據國家的要求,這項傾斜政策被取消了,職稱無用論似乎又多了一個理由。

實際上,很多人都不太在乎職稱評定,有人從來沒考過,有人過了中級就止步不前了。除了單位性質的原因之外,職稱評定的繁瑣也是很多人放棄職稱的一個重要原因。何先生就是其中一個。他在十年前評過中級職稱,按理說早該評副高了,但他至今都沒有參評。“太麻煩了,要考英語,考電腦,考專業課,發論文,參加答辯,副高指標又有限,我有同事評了三年都沒評上,我也懶得費那個勁了。”何先生告訴記者,專業課他還能勉強應付,英語他已經有快20年沒有碰過了,早就忘得一乾二淨,如今讓他去考職稱英語,自己可能連20分都得不了;至於電腦,他做過類比題,發現好多都是他根本不會用,平時也用不著的操作。再加上看到幾個同事評副高的艱難歷程,他索性就不再折騰。

儘管存在諸多爭議,職稱評審制度也有待完善,但眼下職稱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必不可少的東西,特別是北京的積分落戶辦法出臺後,那2分或5分的加分對於幾百萬北漂族來說,還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我們還是姑且放下各種不滿和吐槽,靜下心來好好備考。

職稱也是必須條件,每次競聘崗位的時候,崗位要求上都會有職稱等級的要求,比如說部門主任一般都得是副高職稱才有資格參加競聘。

外企民企存在“職稱無用論”

而“職稱無用論”也確實在很多用人單位都存在。如今,在很多外企或民企,都是更加注重員工的實際工作能力,激勵政策也是跟他們的工作業績掛鉤,至於職稱、等級之類觀念,在這類企業當中似乎非常淡薄。就像前文當中所說的顏小姐,雖然從沒評過職稱,但職務已經調了兩級,現在是部門經理,工資也已經長了3次,如今每月過萬。如果不是積分落戶辦法的出臺,她也許根本不會想起職稱這回事。

過去,職稱還跟養老金有著密切的聯繫。每年在調整養老金時,會向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傾斜。比如說近幾年北京的養老金調整,在按繳費年限和絕對額普遍調整的基礎上,都會給高級職稱的人員多增加100多元,正高級的還能再增加200多元。不過,從2014年開始,根據國家的要求,這項傾斜政策被取消了,職稱無用論似乎又多了一個理由。

實際上,很多人都不太在乎職稱評定,有人從來沒考過,有人過了中級就止步不前了。除了單位性質的原因之外,職稱評定的繁瑣也是很多人放棄職稱的一個重要原因。何先生就是其中一個。他在十年前評過中級職稱,按理說早該評副高了,但他至今都沒有參評。“太麻煩了,要考英語,考電腦,考專業課,發論文,參加答辯,副高指標又有限,我有同事評了三年都沒評上,我也懶得費那個勁了。”何先生告訴記者,專業課他還能勉強應付,英語他已經有快20年沒有碰過了,早就忘得一乾二淨,如今讓他去考職稱英語,自己可能連20分都得不了;至於電腦,他做過類比題,發現好多都是他根本不會用,平時也用不著的操作。再加上看到幾個同事評副高的艱難歷程,他索性就不再折騰。

儘管存在諸多爭議,職稱評審制度也有待完善,但眼下職稱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必不可少的東西,特別是北京的積分落戶辦法出臺後,那2分或5分的加分對於幾百萬北漂族來說,還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我們還是姑且放下各種不滿和吐槽,靜下心來好好備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