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諱疾忌醫的齊(蔡)桓公,辦了世界上最早的公辦大學

說起世界傳統文化的搖籃, 西有“雅典學院”, 東有“稷下學宮”, 興起于戰國時期的“稷下學宮”就位於我省的臨淄, 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

4月27日, 文化紀錄片《稷下學宮》在淄博市臨淄區齊文化博物院舉行開機儀式。 該片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淄博市委市政府、山東影視傳媒集團等單位聯合攝製。 該片總編導李九紅介紹, 《稷下學宮》將再現中國學術思想史上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 “該片面向國內外, 中華文化的國際范兒是我們拍攝的應有之義。 ”

文化探源,

從“稷”開始

“稷”是齊國國都臨淄城一處城門的名稱。 “稷下”即齊都臨淄城的稷門附近, 齊國君主在此設立學宮, 因學宮地處稷門附近而得名為“稷下學宮”。

為什麼要聚焦“稷下學宮”?多位受訪的業內人士表示, “稷下學宮”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直是被低估的。

文化紀錄片《稷下學宮》總編導李九紅介紹, 著名的“百家爭鳴”, 就是以稷下學宮為中心發展起來的, 作為當時百家學術爭鳴的孵化園地, 稷下學宮促進了先秦時期學術文化的繁榮, 為後世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奠定了深厚悠遠的思想文化基礎。 西方有“雅典學院”, 文藝復興由此繼承了一份燦爛的文化遺產, 而同為世界級的思想與學術搖籃, 東方的“稷下學宮”卻鮮為人知, “拍攝這樣一部紀錄片和紀錄電影, 對於探尋中國思想文化發展源頭, 增強文化自信, 具有深遠的意義。 ”

李九紅說, 《稷下學宮》紀錄片2001年已經開始策劃, 後因拍攝難度大等原因一直未能成行, “在魯劇、山東電影品牌逐漸形成影響後, 我省提出打造‘紀錄山東’品牌,

《稷下學宮》成為‘紀錄山東’第一個重要作品。 ”據製作方介紹, 《稷下學宮》擬定國內版為5集, 每集50分鐘;國際版為同名紀錄電影, 時長90分鐘。

從“諱疾忌醫”講起

“稷下學宮”有多牛?文化紀錄片《稷下學宮》導演劉元告訴本報記者, 這個世界上第一所官方舉辦的高等學府的故事, 實際上可以從一個著名的成語“諱疾忌醫”開始講起, “歷史上‘諱疾忌醫’的主人公是著名的蔡桓公, 他是田氏代齊的第三位齊國國君, 也稱齊桓公, 和春秋時期齊桓公小白齊名, 就是這位‘諱疾忌醫’的齊桓公(蔡桓公), 開始延攬賢士著書立說, 形成了稷下學宮的萌芽, 其後的齊國君主不斷將這一學宮壯大, 延續了150年。 ”

稷下學宮最興盛時, 這裡曾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的幾乎各個學派,

彙集了多達千人的天下賢士, 著名的學者有孟子、淳于髡、鄒衍、慎到、魯仲連、荀子等, 這裡成為“百家爭鳴”的重要舞臺。 對於稷下學宮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梁啟超給出的評價是“前空往劫, 後絕來塵”。

總編導總撰稿李九紅

劉元告訴本報記者, 稷下學宮是 許多重要思想的誕生地, “孟子曾兩次到稷下學宮, 與各派學者辯論, 讓儒學更為豐富。 荀子曾三次擔任學宮的院長, 當時叫祭酒, 學宮時期的荀子, 正處於自己思想的最高峰。 ”至於法家兩大代表人物韓非子和李斯是否到過稷下學宮, 劉元說, “他們兩個是否到過學宮, 目前沒有十分明確的記載。 但他們兩個都是荀子的學生,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假設, 他們當時在學宮跟荀子學習, 只是課堂角落裡不為人關注、並不是特別出眾的學生, 雖然沒有記錄在案, 但他們生活的時間和稷下學宮的時間高度重合, 作為當時文化思想界最主要的舞臺, 我們相信他們一定受到過稷下學宮的影響。 ”

“稷下”故事專業而有趣

文化紀錄片《稷下學宮》總編導李九紅告訴本報記者,經過15年的醞釀、一年的籌備,節目組瞭解到,1943年才出土了“稷下”的明代石碑,更要在春秋戰國500年的歷史長河中,擷取150年的稷下歷程,回望2300多年前的中國文化和思想源頭,拍攝難度不小,“稷下學宮文物留存少、實拍外景少,是一段靜靜鎖在歷史記憶中,與受眾無交集的塵封故事。如何讓今天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接受,抓住觀眾的眼球再直達觀眾的內心,也是一個難題。”

這個紀錄片要專業而有趣,這是節目組達成的共識。《稷下學宮》導演劉元介紹,這部紀錄片首先要保證專業,為此節目組聘請了強大的專家團隊,“但是在內容的深處,我們必須保持想像,有趣表達是我們堅持的原則。在部分內容中,我們會抽取和稷下學宮有關而觀眾又耳熟能詳的成語,比如諱疾忌醫、濫竽充數等作為故事的切入點。當然,在表現形式上,我們也會邀請一些知名的演員扮演角色,山影簽約的著名演員,都在我們這部紀錄片的計畫裡。”劉元介紹,在紀錄片中有演員參與扮演並不鮮見,“我之前拍攝的紀錄片《玄武門》等,也出現了演員的扮演,但邀請一線當紅的演員在紀錄片中擔綱角色,我們這次可能會做得比較多。”劉元說,《稷下學宮》的同名紀錄電影為國際版,國際范兒會更明顯,較多的內容會對比西方文明的搖籃“雅典學院”。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倪自放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文化紀錄片《稷下學宮》總編導李九紅告訴本報記者,經過15年的醞釀、一年的籌備,節目組瞭解到,1943年才出土了“稷下”的明代石碑,更要在春秋戰國500年的歷史長河中,擷取150年的稷下歷程,回望2300多年前的中國文化和思想源頭,拍攝難度不小,“稷下學宮文物留存少、實拍外景少,是一段靜靜鎖在歷史記憶中,與受眾無交集的塵封故事。如何讓今天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接受,抓住觀眾的眼球再直達觀眾的內心,也是一個難題。”

這個紀錄片要專業而有趣,這是節目組達成的共識。《稷下學宮》導演劉元介紹,這部紀錄片首先要保證專業,為此節目組聘請了強大的專家團隊,“但是在內容的深處,我們必須保持想像,有趣表達是我們堅持的原則。在部分內容中,我們會抽取和稷下學宮有關而觀眾又耳熟能詳的成語,比如諱疾忌醫、濫竽充數等作為故事的切入點。當然,在表現形式上,我們也會邀請一些知名的演員扮演角色,山影簽約的著名演員,都在我們這部紀錄片的計畫裡。”劉元介紹,在紀錄片中有演員參與扮演並不鮮見,“我之前拍攝的紀錄片《玄武門》等,也出現了演員的扮演,但邀請一線當紅的演員在紀錄片中擔綱角色,我們這次可能會做得比較多。”劉元說,《稷下學宮》的同名紀錄電影為國際版,國際范兒會更明顯,較多的內容會對比西方文明的搖籃“雅典學院”。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倪自放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