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嗩呐聲聲故鄉來

渭北高原的永壽, 峰巒如聚, 波濤如怒。 在蕩蕩黃土溝壑中, 在莽莽丘陵褶皺間, 在一個個炊煙嫋繞的古老村落裡, 一陣陣喜慶歡快的嗩呐聲, 常常越過高天流雲, 黃土高坡, 峰迴路轉, 一波一浪地傳來, 久久地滋潤著我的心。

側耳一聽, 我就深深地知道, 這是老家那親切的久違的嗩呐聲。 它來自槐山腳下, 來自涇河岸邊, 來自那遙遠的小山村。

在過去, 老家的人給兒子娶媳婦總要圖個面子, 講個熱鬧, 擺個場面, 吹吹打打, 美美實實慶祝一番。 靠什麼增添氣氛呢?口耳相傳的嗩呐手, 自然是必須請的, 而且是兩個嗩呐手。

坊間通常把他們稱作“吹鼓手”, 或者“吹手”。 我對音樂是一竅不通的, 但小時候一聽到高昂的嗩呐聲響起來, 就六神無主, 好像魂兒被勾走了, 不停撂下手頭的活兒, 沒遠沒近地跑了。 小孩子, 天性愛熱鬧。 不管遠近, 一提到看新媳婦, 那是逢場必去的。

娶媳婦往往都在過了臘八以後。 先一天, 主人家就熱鬧起來。 院子裡人來人往, 大人們挑水、劈柴、搭棚、砌鍋灶、蒸饅頭、搬桌凳, 緊張有序地忙著各自的活兒。 孩子們仿佛過新年, 歡天喜地, 穿得齊齊楚楚, 手裡掂著白饅頭, 在院子裡, 跑出跑進, 歡叫著, 蹦跳著, 追逐著, 一刻也不安寧。 洞房的窯門兩側, 紅底黑字的對聯貼上了。 格子窗子上, 五顏六色的窗花貼上了。 煙囪犄角或屋旮旯裡,

一捆穀草也早早地備上了。 洞房裡明明晃晃, 亮亮堂堂, 剛收拾過的土炕, 燒得燙熱燙熱的, 鋪著新席子, 新褥子, 新單子, 新被子;以往煙薰火燎的窯洞, 用白土漿漫白了, 用舊報紙裱糊過了, 炕牆正中貼上了大大的紅喜字, 周邊也貼上了喜鵲鬧梅、胖娃娃拔蘿蔔的年畫。 剛漆過的新櫃子箱子椅子, 新買的熱水瓶臉盆茶具, 擺得井井有條。 新做的長明燈, 撚子長長的, 點著煤油, 在窗臺上亮起來了。 整個屋子暖暖和和, 到處都是一派迎喜接福的全新氣象。

這一天晚飯前, 兩個吹手就背著傢伙趕到了。 他們都是南原的,彼此鄰村。 一個叫解放, 是我們月榮姐的女婿;一個叫勤學, 是侄女彩英的女婿。 他倆是一對友好的搭檔, 常常在方圓各村跟紅白喜事。

在北村, 他們於老少爺們面前說話辦事, 乖得跟貓一樣。 甚至有人開玩笑地說, 我們北村出來任何一條狗都比他們大。 所以, 那些把他們叫姐夫的人, 見了面, 沒大沒小, 沒高沒低, 就一哄而上, 叼著吃打著喝, 毫無顧忌地鬧騰起來。 但大經理老會計還是按著禮數, 把他們迎進洞房, 請到了熱炕上。 飯菜端上來了, 酒杯滿上了, 大夥輪番上陣, 扯著耳朵, 捏著鼻子, 給他們一杯杯猛灌起來。 忽然, 有個嫂子悄悄擠過去, 把一個饅頭掰開兩半, 扔進了解放的湯碗裡, 惹得周圍爆出嘰裡呱啦的笑聲。 不一會功夫, 屋子裡就已挨挨擠擠, 水泄不通了。 我們這些屁眼孩子, 嘻嘻哈哈, 大呼小叫, 直看得張口結舌, 目瞪口呆, 覺得過癮極了。
看著他們吃飽了, 喝足了, 老會計便讓撤下碗碟, 及時端來了花紅錢。 他不緊不慢地說:“甭鬧了, 開始響堂吧。 ”

我們揚起了臉蛋, 眉歡眼笑, 嘩嘩嘩, 急不可耐地鼓起了掌。 解放和勤學抹著油晃晃的大嘴, 慢悠悠地拿過布袋, 掏出了祖傳的嗩呐, 又從貼身的衣袋裡摸出了蘆葦做的哨子。 其實, 嗩呐那玩意兒, 看起來很簡單, 尺五左右長, 杆兒油黑發亮, 周身露著八個黑豆般的眼兒, 梢頭帶著黃銅碗兒。 說吹就吹, 他們紅脖子漲臉, 容光煥發, 乘著酒興, 帶著醉意, 鼓弄起腮幫子, 嘴裡咂摸著咂摸著, 忽然就搖頭晃腦, 擠眉弄眼地吹奏開了。 一位公社宣傳隊上的大哥哥, 不停地在旁邊給我們做著解說, 第一首是和諧抒情浪漫的《婚禮曲》,

接下來的是歡快喜慶的《喜洋洋》、《抬花轎》、《入洞房》、《慶豐收》、《步步高》、《金蛇狂舞》……嗩呐, 曲兒小, 腔兒大。 當時, 我懵懂無知, 也不懂音樂, 只是覺得這一首首曲子, 調子歡樂明快, 既粗狂嘹亮, 又熱烈奔放, 既感心動耳, 又迴腸盪氣, 實在叫人血脈噴張, 心霍霍而動了。

吹奏一開始, 屋子裡就須臾間安靜下來, 大夥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們看, 屏息靜氣地聆聽著。

聽到一陣陣悠揚的嗩呐聲, 似乎父老鄉親們都出動了, 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了。 忽然, 有幾個人扯著嗓子喊起來。 “在我們北村, 你就別想偷懶!”“在老丈人家門口, 你就乖乖地表現吧!”許多人跟著隨聲附和。 “說得好!把吃奶的勁都用上!”說著, 有人擠上前去, 吆喝著開始點菜單了。 “解放, 來一個, 《螞蟻上樹》!”“勤學,來一個,《路邊的野花不要采》!”大概受到現場情緒的極度感染,兩位老實憨厚的吹手,帽子脫掉了,胸口敞開了,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們紛紛獻出了自己的拿手絕活和看家本領。解放用雙嗩呐吹奏了一曲,勤學用鼻孔吹奏了一曲。當然,最為精彩的是,他們倆還激情飽滿地合奏了一曲《百鳥朝鳳》,將響堂的氣氛掀向了高潮。在扣人心弦的音樂裡,我似乎聽到了也看到了,在明媚的春光裡,鳳舞九霄,眾鳥翔集,翩躚齊飛,鳴聲上下,鶯歌嚦嚦,燕語呢喃,到處呈現出一派歡樂祥和、生機盎然的群鳥鬧春圖景。屋子裡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和一陣陣喝彩聲。

這是多麼純粹、多麼生動的天籟之音啊!就在這槐山腳下溝邊偏僻的小村,在這寒風刺骨的冬夜,這極其優美的嗩呐聲,飛出了屋子,飛出了村落,飛出了黃土高坡,飛向了蒼茫的夜空,在褶褶皺皺的溝壑梁峁間,嫋嫋娜娜地飄轉。它向人們宣示著,這一定是個歡樂的不眠之夜。

我仔細地看著他們那一起一伏的腮幫子,看著他們那一上一下的蘭花指,總感覺他們滿臉褶皺,手指也很笨拙,和普通人一模一樣,但我卻始終想不明白,他們怎麼就弄出了那麼美妙那麼動聽的音樂。當時,我就覺得他們絕對不是一般的人!至少是很有靈性和很有天賦的人。不過,爺爺卻說,男子漢大丈夫,別羡慕他們。在舊社會,吹手和唱戲的一樣,都是不務正業,屬於三教九流。他們沒有地位,總被人瞧不起。死了後,也進不了祖宗老墳。像過去那些打磚的、模泥娃的,剃頭的、磨剪刀的,僅僅施混一口飯吃,更沒出息。有志氣的人,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幹的。今後,你應該好好讀書才是正道。咱人老幾輩子睜眼瞎,鬥大的字不識一個,吃了沒讀書的大虧。

好在世道終於變了,現在畢竟是新社會。職業無貴賤,有智者吃智,無智者吃力,這是生活的必然。

翌日,吹手的主要任務是迎客、陪嫁妝、請客、道喜。

天剛一亮,院子的大門口,有人就用大樹根燒起了一堆熊熊的大火。冬天天冷,沒安頓歇處的客人們,就圍著這紅紅的大火堆,抽著旱煙,取著暖兒,諞著閑傳。旁邊,大方桌上擺著肉碟酒瓶熱水瓶。吹手就坐在桌前不厭其煩地吹著那些耳熟能詳的嗩曲。“來客了!”一聽見端盤子接客的人大聲喊起來。吹手便連忙跟上老會計急趨一步,奏著歡快的曲子,把他們迎進院子。這時候,我們這些小孩子是沒事幹的,就手把手唱著兒歌,“抬花花轎,一對嗩呐一對炮”。盼著盼著,騎著馬騎著驢的送親隊伍終於到了,新人剛下小毛驢,就見老會計指揮著迎親隊伍熱情地撲了上去,背包袱的背包袱,抬櫃子的抬櫃子,提籃子的提籃子,拉驢牽馬的拉驢牽馬。吹手打著頭陣,新娘緊隨其後,穿著一身紅嫁衣,頂著紅蓋頭,被攙女的左右攙扶著。孩子們六隻眼了,一個個像孫猴子似的,尾隨吹手身後,鑽來擠去,攆著看新媳婦。剛走到院子門口,一串鞭炮就忽然在一對新人腳邊,劈裡啪啦炸響了。乾草火也點著了,新娘被攙著跳過了火堆。一名引客的男子眼尖手快,拉著新郎圍著新娘,左轉三圈,右轉三圈,轉眼就完成了“爭門”。然後走進院子,進入洞房,新郎跳上炕“踩四角”。之後,新娘就一直頂著紅蓋頭,被送女的攙女的圍坐在炕角裡。我們這些搗蛋鬼,時不時爬上炕,搶著撩起蓋頭,一睹風采。

早飯時候,客人們三三兩兩,先後紛集中到來,吹手們最忙碌,得不停地鼓著勁兒吹,一刻也不能停下來。一停下來,就有人高喉嚨大嗓子喊起來。“解放偷懶了!”“勤學偷懶了!”“看月榮彩英晚上怎麼收拾你!”人群裡就爆發出一陣哄堂大笑。最後,估計該來的客人們大體上都到了,老會計才安排給他們上飯。

剛撂下筷子,還顧不上喘口氣,老會計就吆喝起來,陪嫁開始了。吃人家的飯,跟著人家轉。解放和勤學兩個人又拈起嗩呐,嘹亮地吹起了《金蛇狂舞》。這是女人和孩子們最愛看的熱鬧了。新郎家重要親屬,圍坐在另一孔窯洞裡的土炕上。洞房裡,新媳婦的櫃子或箱子終於打開了,大把大把地抓出了洋糖、核桃、棗兒盛,攙女的端著笸籮走了出來,忽然就朝著半院子的人劈頭蓋腦地撒下來。孩子們一下子像瘋了似的,鑽來擠去,貓著腰哄搶起來。接著,新媳婦的一件衫子、一張床單、一條毛巾、一面鏡子、一個鞋墊、一把梳子......等等,所有陪嫁物品,就用盤子一件一件端到另一孔窯裡,讓新郎的眾親友商量著陪。坊間約定俗成的規則是,有東西的陪上同樣的實物,沒東西的就折成錢陪上,讓攙女的端回洞房裡去。於是,就一毛、兩毛、三毛、五毛、一塊、兩塊......一件一件陪起來。攙女的像經布似的,端著盤子來回兩邊跑。有時,新媳婦那邊嫌少了,就讓攙女的又端了回來。如此三番,所有物品都這樣一一陪過了,才算圓滿結束。自然,通過“陪”這種形式,一對新人就收穫了一疙瘩私房錢。應該說,這些錢是小倆口今後居家過日子的本錢,他們大概從此以後,就要慢慢地獨立地開始新的生活了。

午飯時,要分批次請客人們入席安坐,禮節是很繁瑣的。吹手們一時也閑不下來。只見老會計領著著吹手,領著新郎官,挨家挨戶把客人請到院子裡入席。每走到一家歇著客人的院子裡,吹手們總是先吹起曲子,然後老會計就在門口吆喝起來:“娃給※※磕頭呢,請你們入席呢。”不用說,第一撥兒請的是媒人,然後是娘家人,再下來依次是老舅家小舅家和其他人客人。就這樣,如此三番,按著遠近長幼尊卑次序,用一聲聲仰天歡叫的嗩呐曲,把來客一撥兒一撥兒請到院子裡。入席時,老會計先要一輪輪呐喊著讓新郎磕頭安坐。吹手們不管這些,徑直吹起了《打靶歸來》,使氣氛顯得更熱烈,更歡快,更喜慶。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尊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天,介紹人大紅大紫,自然被稱為“紅爺”,前席是非他莫屬的。跟著,能說會道的老會計就吆喝起來了:“娃給介紹人磕頭呢,請出席收禮呢。”當場,一個毛乎乎的豬頭和一雙布鞋就被端上來了。“娃給娘家人磕頭呢,請出席收櫃子錢呢。”禮錢用帖子包著端上來了。“娃給老小舅家磕頭呢,請給娃插花披紅呢。”幾條桂子紅端上來了,新郎立馬被插花披紅,好像新科狀元回家。“娃給所有眾客磕頭呢,給所有家門本眷磕頭呢,感謝操了心的、跑了腿的、擔了水的、劈了柴的、端了盤的、抹了桌的、剝了蔥的、砸了蒜的所有父老鄉親們,請大家吃好喝好。現在開席!”。

下午,客人們大都走了。晚飯後,吹手們還要給道喜嗩呐助興。這應該是我們鄉下結婚習俗裡最熱鬧、最親切、最有人情味的場面。夜幕剛剛降臨,門外便響起一陣劈劈啪啪的鞭炮聲,眾鄉鄰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提著一籃各家各戶湊起來的雞蛋,一下子咕裡咕咚湧進了院子。主人家把所有方桌拼在一起,熱情地招呼著大人娃娃,全都挨挨擠擠圍坐了上去。在《慶豐收》、《步步高》等一陣陣嗩呐聲中,菜端上來了,酒擺上來了,新郎領著羞答答的新娘一一面見父老鄉親了。大夥聽著嗩呐,吃著,喝著,聊著,笑著,玩著,鬧著。新郎給新娘面對面介紹著每一個人,先稱呼,再敬酒,後點煙。一輪又一輪,逐人過通關。人人都盯著呢,稱呼大家聽不見不行,喜酒喝不幹不行,喜煙點不著不行。不喝酒,找人代。不抽煙,別耳朵上。如此,吵吵鬧鬧,推波助瀾,狂歡到了極點。所以,在道喜的場面上,許多從不喝酒的人喝開了酒,從不抽煙的人抽開了煙。

這其實是鬧洞房的前奏。就這樣,人們常常鬧騰到了深夜,嗩呐也響到了深夜。

如今,多少年過去了,這嗩呐聲卻仿佛成了我一根脆弱的神經,一旦遠遠地飄蕩而來,我就不由得想起了被嗩呐穿越的往昔歲月,被嗩呐串聯起來的民情風俗。

還有我的父老鄉親們,那份濃得化不開的鄉情,那份純粹的沉甸甸的快樂。

《螞蟻上樹》!”“勤學,來一個,《路邊的野花不要采》!”大概受到現場情緒的極度感染,兩位老實憨厚的吹手,帽子脫掉了,胸口敞開了,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們紛紛獻出了自己的拿手絕活和看家本領。解放用雙嗩呐吹奏了一曲,勤學用鼻孔吹奏了一曲。當然,最為精彩的是,他們倆還激情飽滿地合奏了一曲《百鳥朝鳳》,將響堂的氣氛掀向了高潮。在扣人心弦的音樂裡,我似乎聽到了也看到了,在明媚的春光裡,鳳舞九霄,眾鳥翔集,翩躚齊飛,鳴聲上下,鶯歌嚦嚦,燕語呢喃,到處呈現出一派歡樂祥和、生機盎然的群鳥鬧春圖景。屋子裡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和一陣陣喝彩聲。

這是多麼純粹、多麼生動的天籟之音啊!就在這槐山腳下溝邊偏僻的小村,在這寒風刺骨的冬夜,這極其優美的嗩呐聲,飛出了屋子,飛出了村落,飛出了黃土高坡,飛向了蒼茫的夜空,在褶褶皺皺的溝壑梁峁間,嫋嫋娜娜地飄轉。它向人們宣示著,這一定是個歡樂的不眠之夜。

我仔細地看著他們那一起一伏的腮幫子,看著他們那一上一下的蘭花指,總感覺他們滿臉褶皺,手指也很笨拙,和普通人一模一樣,但我卻始終想不明白,他們怎麼就弄出了那麼美妙那麼動聽的音樂。當時,我就覺得他們絕對不是一般的人!至少是很有靈性和很有天賦的人。不過,爺爺卻說,男子漢大丈夫,別羡慕他們。在舊社會,吹手和唱戲的一樣,都是不務正業,屬於三教九流。他們沒有地位,總被人瞧不起。死了後,也進不了祖宗老墳。像過去那些打磚的、模泥娃的,剃頭的、磨剪刀的,僅僅施混一口飯吃,更沒出息。有志氣的人,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幹的。今後,你應該好好讀書才是正道。咱人老幾輩子睜眼瞎,鬥大的字不識一個,吃了沒讀書的大虧。

好在世道終於變了,現在畢竟是新社會。職業無貴賤,有智者吃智,無智者吃力,這是生活的必然。

翌日,吹手的主要任務是迎客、陪嫁妝、請客、道喜。

天剛一亮,院子的大門口,有人就用大樹根燒起了一堆熊熊的大火。冬天天冷,沒安頓歇處的客人們,就圍著這紅紅的大火堆,抽著旱煙,取著暖兒,諞著閑傳。旁邊,大方桌上擺著肉碟酒瓶熱水瓶。吹手就坐在桌前不厭其煩地吹著那些耳熟能詳的嗩曲。“來客了!”一聽見端盤子接客的人大聲喊起來。吹手便連忙跟上老會計急趨一步,奏著歡快的曲子,把他們迎進院子。這時候,我們這些小孩子是沒事幹的,就手把手唱著兒歌,“抬花花轎,一對嗩呐一對炮”。盼著盼著,騎著馬騎著驢的送親隊伍終於到了,新人剛下小毛驢,就見老會計指揮著迎親隊伍熱情地撲了上去,背包袱的背包袱,抬櫃子的抬櫃子,提籃子的提籃子,拉驢牽馬的拉驢牽馬。吹手打著頭陣,新娘緊隨其後,穿著一身紅嫁衣,頂著紅蓋頭,被攙女的左右攙扶著。孩子們六隻眼了,一個個像孫猴子似的,尾隨吹手身後,鑽來擠去,攆著看新媳婦。剛走到院子門口,一串鞭炮就忽然在一對新人腳邊,劈裡啪啦炸響了。乾草火也點著了,新娘被攙著跳過了火堆。一名引客的男子眼尖手快,拉著新郎圍著新娘,左轉三圈,右轉三圈,轉眼就完成了“爭門”。然後走進院子,進入洞房,新郎跳上炕“踩四角”。之後,新娘就一直頂著紅蓋頭,被送女的攙女的圍坐在炕角裡。我們這些搗蛋鬼,時不時爬上炕,搶著撩起蓋頭,一睹風采。

早飯時候,客人們三三兩兩,先後紛集中到來,吹手們最忙碌,得不停地鼓著勁兒吹,一刻也不能停下來。一停下來,就有人高喉嚨大嗓子喊起來。“解放偷懶了!”“勤學偷懶了!”“看月榮彩英晚上怎麼收拾你!”人群裡就爆發出一陣哄堂大笑。最後,估計該來的客人們大體上都到了,老會計才安排給他們上飯。

剛撂下筷子,還顧不上喘口氣,老會計就吆喝起來,陪嫁開始了。吃人家的飯,跟著人家轉。解放和勤學兩個人又拈起嗩呐,嘹亮地吹起了《金蛇狂舞》。這是女人和孩子們最愛看的熱鬧了。新郎家重要親屬,圍坐在另一孔窯洞裡的土炕上。洞房裡,新媳婦的櫃子或箱子終於打開了,大把大把地抓出了洋糖、核桃、棗兒盛,攙女的端著笸籮走了出來,忽然就朝著半院子的人劈頭蓋腦地撒下來。孩子們一下子像瘋了似的,鑽來擠去,貓著腰哄搶起來。接著,新媳婦的一件衫子、一張床單、一條毛巾、一面鏡子、一個鞋墊、一把梳子......等等,所有陪嫁物品,就用盤子一件一件端到另一孔窯裡,讓新郎的眾親友商量著陪。坊間約定俗成的規則是,有東西的陪上同樣的實物,沒東西的就折成錢陪上,讓攙女的端回洞房裡去。於是,就一毛、兩毛、三毛、五毛、一塊、兩塊......一件一件陪起來。攙女的像經布似的,端著盤子來回兩邊跑。有時,新媳婦那邊嫌少了,就讓攙女的又端了回來。如此三番,所有物品都這樣一一陪過了,才算圓滿結束。自然,通過“陪”這種形式,一對新人就收穫了一疙瘩私房錢。應該說,這些錢是小倆口今後居家過日子的本錢,他們大概從此以後,就要慢慢地獨立地開始新的生活了。

午飯時,要分批次請客人們入席安坐,禮節是很繁瑣的。吹手們一時也閑不下來。只見老會計領著著吹手,領著新郎官,挨家挨戶把客人請到院子裡入席。每走到一家歇著客人的院子裡,吹手們總是先吹起曲子,然後老會計就在門口吆喝起來:“娃給※※磕頭呢,請你們入席呢。”不用說,第一撥兒請的是媒人,然後是娘家人,再下來依次是老舅家小舅家和其他人客人。就這樣,如此三番,按著遠近長幼尊卑次序,用一聲聲仰天歡叫的嗩呐曲,把來客一撥兒一撥兒請到院子裡。入席時,老會計先要一輪輪呐喊著讓新郎磕頭安坐。吹手們不管這些,徑直吹起了《打靶歸來》,使氣氛顯得更熱烈,更歡快,更喜慶。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尊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天,介紹人大紅大紫,自然被稱為“紅爺”,前席是非他莫屬的。跟著,能說會道的老會計就吆喝起來了:“娃給介紹人磕頭呢,請出席收禮呢。”當場,一個毛乎乎的豬頭和一雙布鞋就被端上來了。“娃給娘家人磕頭呢,請出席收櫃子錢呢。”禮錢用帖子包著端上來了。“娃給老小舅家磕頭呢,請給娃插花披紅呢。”幾條桂子紅端上來了,新郎立馬被插花披紅,好像新科狀元回家。“娃給所有眾客磕頭呢,給所有家門本眷磕頭呢,感謝操了心的、跑了腿的、擔了水的、劈了柴的、端了盤的、抹了桌的、剝了蔥的、砸了蒜的所有父老鄉親們,請大家吃好喝好。現在開席!”。

下午,客人們大都走了。晚飯後,吹手們還要給道喜嗩呐助興。這應該是我們鄉下結婚習俗裡最熱鬧、最親切、最有人情味的場面。夜幕剛剛降臨,門外便響起一陣劈劈啪啪的鞭炮聲,眾鄉鄰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提著一籃各家各戶湊起來的雞蛋,一下子咕裡咕咚湧進了院子。主人家把所有方桌拼在一起,熱情地招呼著大人娃娃,全都挨挨擠擠圍坐了上去。在《慶豐收》、《步步高》等一陣陣嗩呐聲中,菜端上來了,酒擺上來了,新郎領著羞答答的新娘一一面見父老鄉親了。大夥聽著嗩呐,吃著,喝著,聊著,笑著,玩著,鬧著。新郎給新娘面對面介紹著每一個人,先稱呼,再敬酒,後點煙。一輪又一輪,逐人過通關。人人都盯著呢,稱呼大家聽不見不行,喜酒喝不幹不行,喜煙點不著不行。不喝酒,找人代。不抽煙,別耳朵上。如此,吵吵鬧鬧,推波助瀾,狂歡到了極點。所以,在道喜的場面上,許多從不喝酒的人喝開了酒,從不抽煙的人抽開了煙。

這其實是鬧洞房的前奏。就這樣,人們常常鬧騰到了深夜,嗩呐也響到了深夜。

如今,多少年過去了,這嗩呐聲卻仿佛成了我一根脆弱的神經,一旦遠遠地飄蕩而來,我就不由得想起了被嗩呐穿越的往昔歲月,被嗩呐串聯起來的民情風俗。

還有我的父老鄉親們,那份濃得化不開的鄉情,那份純粹的沉甸甸的快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