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麗上海追夢人③| 他用自製的200元工具,為1936年建的張愛玲故居通上光纖

不就是把一根網線從屋外拉到屋內, 線務員的活兒有什麼難的?在採訪當了20年線務員、中國電信上海公司高級技師徐珺之前, 記者一直在犯嘀咕。

直到記者進入位於大連路1515號二樓的徐珺創新工作室, 才感覺這種想法太過簡單, 一面牆上掛著十幾張照片, 都是不同時期線務員的工作實景, 另一面牆上擺滿了各個時代的接入設備與安裝工具, 從電話、窄帶、寬頻到如今的光纖。

“原本東西都放在家裡面, 後來有了工作室後就放這裡”, 徐珺穿著工作服、帶著一副眼鏡、外表斯斯文文的。 似乎為了回答記者的疑問,

他說, “我們有句行話, 嫁女不嫁線務員, 因為這份工作既辛苦, 技術含量看起來也比較低”, 他頓了頓, “但我想把這份看似簡單的工作用心做好。 ”

所謂的簡單工作, 就是他從事光纖進戶的最後10米鋪設工作。 至於“做好”, 徐珺有資格這麼說, 他18歲技校畢業後就開始這份工作, 如今已被稱為“中國光纖接入第一人”。

設計出適合中國環境的工具

光纖與暗管, 是徐珺佈線的兩大要素。

與傳統銅質網線不同, 光纖更“嫩”:橫截面的寬和高僅為2毫米乘4毫米左右, 極易損壞, 排線時絕不能彎曲過大, 否則會增加光纖信號衰減, 影響傳輸品質。

暗管, 則是光纖進入居民家的通道, 但通道未必總是通暢。 2009年起, 上海啟動“城市光網”改造, 徐珺負責老靜安地區的佈線, 那裡有大量爺爺輩的老洋房與石庫門。 有的房子入戶暗管出現了錯位, 光纖難以穿過去, 也有的暗管出現了“超載”, 內徑1.3釐米左右的4分管中, 放著電話線、有線電視線、網線, 早把暗管給“塞住”了。

結果, 進口的佈線工具出現了“水土不服”。

因為管道扭曲, 50萬元的進口工業內窺鏡失靈;由於進口穿引頭的直徑過大而國內暗管較細, 1500塊一根的進口穿引器被折斷。

“國內的安裝環境畢竟複雜”, 直到如今, 徐珺依然感歎, “那個時候, 我就在想, 中國線務員應該要設計出適合本土環境的工具。 ”

老式樓房線路密佈, 一梯多戶, 多根暗管對應八戶人家, 怎麼才能快速判斷出每根暗管是否通暢?進口工業內窺鏡沒能成功, 徐珺想出了個土辦法:在暗管的一端貼上紙, 另一端用衛生橡皮管對著管口往裡送氣, 如果紙被吹掉, 就能找到對應暗管, 並說明這根暗管是通的。 一根橡皮管的成本只要幾塊錢, “後來, 考慮到用嘴吹不衛生, 我們就改用小鼓風機吹氣。 ”

邊幹邊想邊設計,

按照現場施工環境, 徐珺先後改進了牽引繩、穿線器與控油瓶, 加上吹管器, 被稱為“暗管入戶四小工具”。 就是這四件總成本200元的“神器”, 讓他成功地為1936年建造的常德公寓暗管入戶, 要知道, 這座張愛玲曾經居住過的公寓, 暗管管齡已有81年, 而管徑, 僅為1釐米。

徐珺坦承, 雖然很努力, 但並不是所有的光纖都能通過暗管入戶。 暗管不行只能布明線, 簡單地露在室內又不太美觀, “但是, 居民想提高上網速度的願望也很迫切。 ”

怎麼解決這一矛盾?徐珺帶記者來到工作室旁的實訓點, 指著一面白牆說, “你看得見光纖嗎?”記者彎下身子仔細看, 然後用手摸, 才發現穿過門縫, 在牆壁的踢腳線上, 粘著一根透明的、像釣魚線般的細線。 這就是徐珺團隊採用的“隱形光纖”入戶。

“2012年的開始試驗時候, 我們用熱膠固定光纖, 但一年後發現了問題”, 徐珺說, “由於實驗場景有地暖加熱, 熱膠出現了脫膠, 後來我們就熱膠冷膠同時使用, 可靠性提高不少。 ”經過反復實踐測試, 到了2014年10月, 徐珺團隊成功布放了中國第一根實用隱形光纜, 並編寫出了《FTTH隱形光纜操作方法》。

“它還有一些改進空間”, 徐珺現在還沒有完全滿意, “比如如何降低光纖的拉力, 避免脫膠落地後把人絆倒。 ”

把自己的五小時變成別人的五分鐘

在徐珺創新工作室的一角,擺著一台攝影機以及兩個攝影燈。這是他和同事搭出的簡易攝影棚。從2013年起,工作室就開始拍攝視頻教材,免費提供給公司其他線務員學習,如今教材已經出了9部。他給記者播放了一部《FTTH暗線入戶操作方法》視頻,走線佈局、暗管內部演示清晰,並配上相關解說,“這些是工作室的成員自己拍攝、配音的。”

千萬別看視頻才幾分鐘,這是徐珺多年佈線經驗的總結。他有一句口頭禪,“我要把自己的五小時變成別人的五分鐘”,就是把自己的技術心得與工作經驗介紹給同事。他還出了多本書,包括《FTTH裝維實用教程》、《寬頻終端安裝維護》,為公司培訓授課3萬人次。同事史晴說,徐珺不算是愛講話的人,但講課的時候總能滔滔不絕,沉浸線上務員的世界之中。

“你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嗎?”“不如換個視角,把杯子裡面的水倒光,才能倒入新的水”,徐珺說,把自己掌握的東西全部教給別人,也就是“清空”了自己讓優勢“歸零”,這樣就能督促自己繼續學習新的技能。

在交談中可以感受到,徐珺對線務員職業很有感情,“我想堅持做一點事情,改善線務員這個工種技術含量,不讓這份職業被時代所拋棄”。早在2003年,他就建立了通訊線務技術的論壇,後來更名為“線務員之家”網站,把自己服務與創新的經歷、收集到的國外先進技術與同行們一起分享。

2012年初,一封陌生來信發到了網站的工作郵箱。一位叫阮維卓的高職生髮來“求助信”,他要去德國萊比錫參加2013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資訊網路佈線比賽,希望能通過“線務員之家”覓得一批訓練用的無油光纜。

當時,這種光纜只有美國康寧公司生產。經過徐珺協調,康寧把在中國僅有的幾十米無油光纜給了阮維卓,並從美國海運了一盤無油光纜來支持他訓練。“在小阮去德國比賽前,我還去北京為給他送上我們自製的穿引器”,讓徐珺感到高興的是,阮維卓獲得了第六名。

為了彌補與國際先進水準的差距,也就在2012年,徐珺寫信給國家人社部,希望中國能參與資訊網路佈線專案。人社部國際合作司後來給他回信,“已經關注此事”。2014年、2016年舉辦的中國世界技能大賽資訊網路佈線比賽中,其他的裁判大都是職業院校的老師,徐珺是唯一一位來自一線的人員。

“專業的接入,專業的價值”,徐珺談了他心中的工匠精神,“只要你願意做,就會越做越精,雖然工作簡單枯燥,但我能從中尋找到純粹的樂趣。”

文/洪俊傑

把自己的五小時變成別人的五分鐘

在徐珺創新工作室的一角,擺著一台攝影機以及兩個攝影燈。這是他和同事搭出的簡易攝影棚。從2013年起,工作室就開始拍攝視頻教材,免費提供給公司其他線務員學習,如今教材已經出了9部。他給記者播放了一部《FTTH暗線入戶操作方法》視頻,走線佈局、暗管內部演示清晰,並配上相關解說,“這些是工作室的成員自己拍攝、配音的。”

千萬別看視頻才幾分鐘,這是徐珺多年佈線經驗的總結。他有一句口頭禪,“我要把自己的五小時變成別人的五分鐘”,就是把自己的技術心得與工作經驗介紹給同事。他還出了多本書,包括《FTTH裝維實用教程》、《寬頻終端安裝維護》,為公司培訓授課3萬人次。同事史晴說,徐珺不算是愛講話的人,但講課的時候總能滔滔不絕,沉浸線上務員的世界之中。

“你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嗎?”“不如換個視角,把杯子裡面的水倒光,才能倒入新的水”,徐珺說,把自己掌握的東西全部教給別人,也就是“清空”了自己讓優勢“歸零”,這樣就能督促自己繼續學習新的技能。

在交談中可以感受到,徐珺對線務員職業很有感情,“我想堅持做一點事情,改善線務員這個工種技術含量,不讓這份職業被時代所拋棄”。早在2003年,他就建立了通訊線務技術的論壇,後來更名為“線務員之家”網站,把自己服務與創新的經歷、收集到的國外先進技術與同行們一起分享。

2012年初,一封陌生來信發到了網站的工作郵箱。一位叫阮維卓的高職生髮來“求助信”,他要去德國萊比錫參加2013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資訊網路佈線比賽,希望能通過“線務員之家”覓得一批訓練用的無油光纜。

當時,這種光纜只有美國康寧公司生產。經過徐珺協調,康寧把在中國僅有的幾十米無油光纜給了阮維卓,並從美國海運了一盤無油光纜來支持他訓練。“在小阮去德國比賽前,我還去北京為給他送上我們自製的穿引器”,讓徐珺感到高興的是,阮維卓獲得了第六名。

為了彌補與國際先進水準的差距,也就在2012年,徐珺寫信給國家人社部,希望中國能參與資訊網路佈線專案。人社部國際合作司後來給他回信,“已經關注此事”。2014年、2016年舉辦的中國世界技能大賽資訊網路佈線比賽中,其他的裁判大都是職業院校的老師,徐珺是唯一一位來自一線的人員。

“專業的接入,專業的價值”,徐珺談了他心中的工匠精神,“只要你願意做,就會越做越精,雖然工作簡單枯燥,但我能從中尋找到純粹的樂趣。”

文/洪俊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