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教您一招,看臉色就能斷病情,您會嗎?

眾所周知, 望、聞、問、切是中醫診斷疾病的四大基本方法, 而這四種診法中, 望診位居首位, 並有“望而知之謂之神”之說。 而望診中的“望色”又是極其重要的一環, 它是通過觀察病人全身皮膚的色澤變化來診察病情的方法,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面部皮膚的色澤。

色診具有悠久的歷史,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望色診病的詳細記載, 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 察色按脈, 先別陰陽。 ”《靈樞·五色》詳細記述了面部分候臟腑的部位, 由於根據望色可瞭解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病性的寒熱、病情的輕重和預後, 所以在臨床診病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受到了歷代醫家的高度重視。

望面色應同時觀察面部皮膚的顏色和光澤。 面部顏色屬血、屬陰, 反映了血液盛衰和運行的情況。 在病理狀態下, 則可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質和不同臟腑的疾病。 面部光澤屬氣、屬陽, 是臟腑精氣外榮的表現,

可反映臟腑精氣的盛衰, 對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後有重要的意義。 臨床診病時, 必須將氣與色兩者綜合起來, 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面色可分為常色和病色兩類。 常色, 即正常的、無病的面色, 有主色、客色兩種, 其特點是明潤、含蓄。

像我們中國人屬黃種人, 其正常面色是紅黃隱隱、明潤含蓄, 但可因體質稟賦、季節氣候不同而有差異。 病色, 即因病而發生異常改變的面色, 其特點是晦暗、暴露。 一般而言, 新病、輕病、陽證面色鮮明顯露但尚有光澤, 而久病、重病、陰證則面色暴露與晦暗並見, 故病色又有善色、惡色之分。

古人根據五行學說中五色與五臟相應的理論還認為:五色分屬於五臟, 其對應關係是“青為肝, 赤為心, 白為肺, 黃為脾, 黑為腎”。 五臟之氣外發, 五臟之色可隱現於皮膚色澤之中, 當臟腑有病時, 則可顯露出相應的五色異常, 故面色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不同臟腑的疾病。 而所謂的“五色主病”即是青、赤、黃、白、黑五種病色, 可分別見於不同臟腑和不同性質的疾病。

如白色:主虛證、寒證、脫血、奪氣。 面色淡白多屬血虛證, 面色晄白多屬陽虛證, 面色蒼白多屬陽氣暴脫或陰寒內盛。 黃色:主脾虛、濕證。 面色萎黃多屬脾胃氣虛, 面黃虛浮屬脾虛濕蘊, 面目一身俱黃為黃疸。 赤色:主熱證, 也可見于戴陽證。 滿面通紅屬實熱證, 午後兩顴潮紅屬陰虛證, 久病重病面色蒼白, 卻時而泛紅如妝、遊移不定屬戴陽證。 青色:主寒證、疼痛、氣滯、血瘀、驚風。 面色淡青或青黑屬寒盛、痛劇, 面色與口唇青紫者多屬心氣、心陽虛衰, 血行瘀阻, 或肺氣閉塞, 呼吸不利。 面色青黃者可見于肝鬱脾虛的病人, 小兒眉間、鼻柱、唇周發青者多屬驚風。 黑色: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 面黑暗淡多屬腎陽虛, 面黑幹焦多屬腎陰虛,
眼眶周圍發黑多屬腎虛水飲或寒濕帶下, 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需要注意的是, 望色診病時一定要在自然光線下進行, 如無自然光線, 也應在日光燈下進行, 必要時白天再進行複診, 要避開有色光線, 同時還要注意環境溫度適宜。 此外,色診在臨床應用時切不可機械刻板,必須四診合參,靈活運用。

此外,色診在臨床應用時切不可機械刻板,必須四診合參,靈活運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