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周公為什麼輔佐周武王而不自立為周王呢

周公恐懼留言日, 王莽謙恭下士時。 周公和王莽是兩個極端, 卻有著極為相似的地方, 那就是權勢滔天, 但前者能恪守臣子本分盡力輔政,

後者卻取而代之。 那麼周公輔政有的是機會取而代之, 為何他就不這樣做呢?

西周時期, 周武王駕崩, 太子成王年紀尚小, 關於周公作為叔父如何處理當時朝中政治局面的這一問題, 從春秋時期到現在, 一直是眾說紛紜。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稱, 周公曾“股肱周室, 夾輔成王傳”;《左傳·定公四年》又記, 成王在武王之後繼位時, “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史記·周本紀》也載, 由於天下剛剛穩定, 成王還在少年時期, “周公……乃攝行政, 當國”。 從這些可瞭解周公只是“夾輔”或“相”成王, “攝(代為)行政”, 並沒有篡奪王位的意思。 《孟子·萬章》說得更為詳細, “周公爾有天下”。

然而有些史料中記載, 周公的所作所為並不是這樣的。

《荀子·儒效》和《淮南子·記論訓》都說,

周公想要奪取天下。 清代王念孫《讀書雜誌》解釋說, 周公想要得到天子的皇位。 《禮記·明堂位》和《韓詩外傳》卷三又稱:周公想要坐上天子的位置。 《尚書·大傳》更明確指出, 周公身居要位, 管理著天下的國事。 據今所考, 《尚書·大誥》中的“王”把文王稱為“甯王”, 也稱作“寧考”。 “考”, 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 文王的兒子是周公, 文王的孫子是成王, 所以只有周公才能稱文王為“考。 ”《尚書·唐誥》又載:“王若曰:孟侯, 朕其弟, 小子封。 ”周公的同母弟是康叔, “封”即為康叔之名。 《康誥》中的王對康叔稱“弟”, 顯然這個“王”又是周公。 據上述條件可知, 身居王位的周公的確自稱為王。

為什麼周公會僭位稱自己為王呢?根據《尚書·金》的記載, 周公曾對太公、召公說:“我不管理國家,

我沒有辦法告慰我的先王。 ”眾所周知, 武王死後, 國家還未統一東方, 這就有待於讓自己的子嗣完成統一大業。 由於成王尚年少, 不能擔負起這個重任。 周公經過深思熟慮, 覺得如果自己不稱王, 則各諸侯就會造反, 先王的統一大業將毀於一旦, 自己死後無法向先王交待。

《荀子·儒效》也說, 周公“履天子之籍”的原因是“惡天下之倍(背叛)周”。 的確, 由於剛創下基業, 政局不穩定, 成王年幼無知, 還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如果想鞏固新生政權, 就需要經驗豐富的君主。 其實, 武王在臨死前也想把王位傳給周公。

《逸周書·度邑解》記武王曾稱讚周公為“大省知”, 認為只有周公“可瘳於茲”, 能穩定周初的政局, 因而主張“乃今我兄弟相為後”,

應該由弟來繼承王位。 當武王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周公時, 周公“泣涕共手”, 即感激又害怕, 並說自己不能這麼做。 這足以證明, 周公並不是想篡權奪位。 故《韓非子·難二》說:“周公旦假為天子七年。 ”他也只是代替成王打理國事, 等成王長大再主動交出權位。 《漢書·王莽傳》載, 群臣上奏說:“周公掌握大權, 那麼周朝就有道, 且王室安穩, 如若不然, 周朝就有滅國的危險。 ”正因如此, 周公才以天子的身份, 對眾多的大臣發號施令, 常常稱為天命。 很明顯, 周公是為整個江山社稷作打算, 才會“假為天子”。

但是, 有些史料對此還有另一種說法, 《荀子·儒效》記載說, 周公屏除成王而繼接武王來治理天下, 有人說“偃然固有之”, 這怎麼不是想篡位呢?《史記·燕召公世家》又記當時“召公疑之”,

《魯周公世家》也記載周公對太公、召公解釋過這個問題。 召公、太公都是賢明之人, 如果當時周公安分守己, 怎麼都懷疑他呢?

特別是管叔、蔡叔他們都害怕周公的所作所為對於成王會有很大的威脅, 所以才會發生暴亂。 看著管、蔡的表現, 足以證明他們對周王朝的忠心。 關於管叔、蔡叔“受賜于王”、“開宗循王”之事, 在《逸周書》中的《大匡》、《文政》等篇中都有記載。 所以顧頡剛曾說:“他們二人確實是武王的好助手。 ”

周公運用計謀讓他的哥哥按照“兄弟相為後”應該繼位的管叔到京城以外的地方做官, 又在管、蔡發動暴亂起兵東征殺死了他。

這些爭論不休的話題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 或許已經太過於遙遠了, 畢竟已經三千年多年了,早已經消失在歷史的迷霧當中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非小編原創,小編不對其真偽負責.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畢竟已經三千年多年了,早已經消失在歷史的迷霧當中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非小編原創,小編不對其真偽負責.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