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致敬匠心 英利育出兩位光伏“狀元”

近年來, 中國實體經濟持續放緩, 而光伏產業卻逆勢而上, 無論技術創新還是生產研發, 無論是在製造提質上還是在經營模式上, 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 而這一切, 都與光伏從業人員踐行工匠精神, 攻堅克難、深耕細作密不可分。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狀元。 作為中國最早投身光伏行業的一批企業, 英利集團先後有兩名員工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站上了象徵最高榮譽的領獎臺。

韓偉:勇奪世界最薄“金牌”的“光伏工匠”

韓偉, 1985年生於河北農村, 2007年進入英利集團工作。 在英利矽片車間,

韓偉從一名學徒工開始幹起, 腳踏實地, 吃苦耐勞, 刻苦鑽研, 不斷創新, 逐漸成長為一名線鋸工序的技術精英。 他帶領班組成員完成了矽片切割厚度從300多微米降至180微米的艱巨任務, 被譽為奪得了世界最薄的“金牌”, 榮獲全國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三等獎, 為企業提高矽料利用率5.5%以上, 單錠矽片產量提高22%, 年創造效益達6.4億元。 多年來, 韓偉連續被評為英利集團先進工作者、首席員工, 榮獲保定市勞動模範、保定市“金牌工人”等多項榮譽。 2014年, 韓偉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韓偉所在的線鋸工位, 是為生產太陽能電池元件提供多晶矽片的環節。 線鋸工位從事矽片切割, 這種切割技術使用高硬度的碳化矽作為磨料,

用鋼線切割硬脆材料。 其優點是能切割大尺寸矽錠, 效益和效率高, 加工表面損傷小, 片厚一致性好, 主要應用于高新科技產業的半導體、液晶面板和光伏矽片的切割。

英利進入太陽能行業較早, 經過多年的努力, 矽片切割技術在行業內領先。 最初, 太陽能電池行業的初級產品矽料價格便宜, 企業利潤可觀。 但是, 隨著光伏產業的迅猛發展, 全球矽材料緊缺、價格飆升, 企業想在技術領域處於不敗之地, 就要在生產工藝上不斷創新, 從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等方面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

韓偉所在的車間, 就擔負起用最少的矽料生產更多矽片的攻關任務。 經過不斷改進工藝, 採用更細的鋼線和更小的槽鋸, 車間生產的矽片厚度不斷由325微米變薄到220微米、再到200微米。

每一次工藝創新, 產品成本不斷下降, 利潤慢慢上升。

矽片每一次變薄, 攻關難度都會成倍增加。 韓偉說, 要做就做別人所不能的事情, 他帶領創新小組瞄準薄度180微米攻關, 卻遇到新困難。 首先是切割中出現大量跳線, 每次跳線就會出現兩個不合格矽片, 造成損失。 這是以前厚度降低過程中沒有遇到過的。 經仔細觀察和研究, 韓偉得出的結論是, 矽片厚度小到一定程度, 切割過程中研磨料中的雜質相對增大, 會進入線槽內部, 將鋼線擠出造成跳線。 如何將漿料中雜質去除?他提出對機床做實驗性改造, 經過改造跳線數量大大減少。 這項革新被瑞士機床供應商看後, 其為英利集團提供的新機床也跟著進行了改造。

接著, 出現第二個問題, 每次矽片切割到一半時出現大量切斜。 造成切斜的原因很多, 比如矽塊內部有雜質硬點, 鋼線切不動就會轉彎;切割速度過快、鋼線太軟等。 考慮到可能是提供切削能力的砂漿出了問題, 韓偉根據線切割原理計算, 對機床進行第二次改進, 將瑞士進口的機床備件大幅度改造, 使之符合生產要求, 不但優等品率大幅度提高, 還保證了機床原有的簡潔、完整。

隨著每一鋸切割的矽片變薄, 矽片數量增多, 原有切割程式已不適應新的切割狀態, 需要重新編寫切割程式。 原來每個切割週期10小時左右, 變化後每次更改工藝都是一組新資料。 他與幾名技術員輪流倒班,

跟蹤更改程式的實驗結果。 每次切割結束不等矽片進入下一道工序, 趕緊將矽片取下來, 手動清洗, 測量後記錄厚度、翹曲、鋸痕、崩邊等數據。 一個多月後, 終於切出完美的矽片, 經批量試製後將程式定型。

韓偉說:“改進矽片切割工藝, 有很多是外國公司都解決不了的, 但是我們解決了這些難題, 原因是要比別人更能吃苦、更加堅韌。 擁有了這樣的員工, 企業才能發展。 ”

這項工藝創新也帶來顯著的社會效應, 每年可為社會增加發電量17666萬度, 為國家節約標準煤95萬噸左右,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多萬噸, 減少二氧化硫排放700多噸, 減少氮化物排放600多噸, 減少灰塵排放1300多噸。 這又是為環境改善及低碳排放做出的貢獻。

當前, 在矽片切割工藝上, 國內沒有完整的工藝要求、技術標準,就連瑞士車床生產廠家也在積極與英利公司親密牽手,達成技術與戰略合作夥伴。韓偉說:“我一直堅信,我們的薄片切割創新成果,會變成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國際標準。”

馬帥:敢於突破的業務能手和創新達人

馬帥,80後,中國共產黨黨員,天津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矽片車間主任。先後獲得英利集團先進工作者、天津濱海新區開發建設模範、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馬帥2008年加入英利,先後在矽片車間線鋸、設備技術員崗位工作, 2011年5月開始參加天津英利前期建設,負責矽片車間設備選型、廠房佈局設計,2011年10月參加廠房建設,2012年負責設備進廠定位、調試工作,確保2012年4月矽片車間第一片矽片下線。車間投產後根據工作需要調任車間主任助理職務,負責車間員工隊伍建設、生產組織、線鋸專業化、績效改革、技能大賽等工作。在此期間,馬帥表現出強烈的敬業精神,工作積極、負責,勇於創新,帶領車間員工向技術突破、管理創新要效益,積極推動車間技能大賽開展提高員工技能水準,2013年負責車間技能大賽組織工作,全年組織技能大賽13項,參加人員達到230余人次,迅速提升了天津英利矽片車間員工操作水準,線鋸切割機床、破錠機導輪開槽項目在英利集團獲得前三名。

馬帥既是業務能手,也是創新先鋒。2015年在光伏大環境波動、公司遇到困難的情況下,馬帥所在車間不但通過對接外部市場盤活生產,而且提升了市場競爭力,創造了更多的經營利潤,實現了公司和員工的雙贏。

2015年9月,馬帥和同事們在集團內率先全面對接市場標準,根據市場需求優化工藝流程,狙擊產品問題,率先實現了矽片對外出售,受到客戶的好評,同時也降低了天津英利電池、元件的碎片率。與此同時,在終端產品銷售環節,馬帥和同事們多方瞭解、細化市場需求,更合理分配產品,利用現有產品創造更大價值,幾個月內增創利潤370多萬元。

馬帥也是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推動者,車間將生產效率放在首位,梳理車間生產流程、簡化車間各項規定,給予班組長更多地經營權、分配權,鼓勵班組在生產過程中發現生產流程、操作等環節出現的問題,便於班組更靈活、合理組織生產,實現自下而上的現場改善。例如,馬帥在研究粘接生產流程後發現,粘接室沒有生產設備,不受操作時間限制,車間嘗試將粘接室工作方式由原來的三班兩倒調整到只上白班,生產品質得到更好的控制,員工數量也由原來的17人減少到7人。帶鋸工序則是通過調整設備位置簡化操作流程,減少不必要的勞動,提高工作效率。車間先後實行包乾制、計件工資,車間員工數量由2015年8月的230人減少到2016年8月份的186人,人均單日生產片數由之前最高的962片提升到2016年5月的1212片,生產效率提升25%。

在馬帥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2013年車間申報專利專案42項,其中2013年個人專利1項、發明2項,馬帥所在矽片車間連續兩年被評為“先進集體”,並在2012年被評為“濱海新區開發建設模範集體”、2013年更進一步被評為“天津市工人先鋒號”。2014年車間矽片清洗工序被天津市濱海新區評為“黨員先鋒崗”。馬帥榮獲2011年英利集團先進工作者、2012年天津濱海新區開發建設模範、2013年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英利集團有員工兩萬多人,平均年齡30歲,韓偉和馬帥就是其中非常優秀的代表。正是因為擁有像他們這樣每天都在搞創新發明的優秀員工,在我們公司連續舉辦的三屆技術創新博覽會上,展出的一線員工創新項目有一千多項,這些創新成果每年能為企業創造效益20多億元。”英利集團工會主席張謙說。

據瞭解,為給員工提供施展才華、展現能力的平臺,英利在企業內部營造了濃厚的創新氛圍,一線員工可以通過諸如“草根創新”、QC小組、金點子專案、專案制創新、首席員工、技術創新博覽會、職工技能大賽、英利吉尼斯和創客公社等很多平臺去發揮自己的特長。

國內沒有完整的工藝要求、技術標準,就連瑞士車床生產廠家也在積極與英利公司親密牽手,達成技術與戰略合作夥伴。韓偉說:“我一直堅信,我們的薄片切割創新成果,會變成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國際標準。”

馬帥:敢於突破的業務能手和創新達人

馬帥,80後,中國共產黨黨員,天津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矽片車間主任。先後獲得英利集團先進工作者、天津濱海新區開發建設模範、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馬帥2008年加入英利,先後在矽片車間線鋸、設備技術員崗位工作, 2011年5月開始參加天津英利前期建設,負責矽片車間設備選型、廠房佈局設計,2011年10月參加廠房建設,2012年負責設備進廠定位、調試工作,確保2012年4月矽片車間第一片矽片下線。車間投產後根據工作需要調任車間主任助理職務,負責車間員工隊伍建設、生產組織、線鋸專業化、績效改革、技能大賽等工作。在此期間,馬帥表現出強烈的敬業精神,工作積極、負責,勇於創新,帶領車間員工向技術突破、管理創新要效益,積極推動車間技能大賽開展提高員工技能水準,2013年負責車間技能大賽組織工作,全年組織技能大賽13項,參加人員達到230余人次,迅速提升了天津英利矽片車間員工操作水準,線鋸切割機床、破錠機導輪開槽項目在英利集團獲得前三名。

馬帥既是業務能手,也是創新先鋒。2015年在光伏大環境波動、公司遇到困難的情況下,馬帥所在車間不但通過對接外部市場盤活生產,而且提升了市場競爭力,創造了更多的經營利潤,實現了公司和員工的雙贏。

2015年9月,馬帥和同事們在集團內率先全面對接市場標準,根據市場需求優化工藝流程,狙擊產品問題,率先實現了矽片對外出售,受到客戶的好評,同時也降低了天津英利電池、元件的碎片率。與此同時,在終端產品銷售環節,馬帥和同事們多方瞭解、細化市場需求,更合理分配產品,利用現有產品創造更大價值,幾個月內增創利潤370多萬元。

馬帥也是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推動者,車間將生產效率放在首位,梳理車間生產流程、簡化車間各項規定,給予班組長更多地經營權、分配權,鼓勵班組在生產過程中發現生產流程、操作等環節出現的問題,便於班組更靈活、合理組織生產,實現自下而上的現場改善。例如,馬帥在研究粘接生產流程後發現,粘接室沒有生產設備,不受操作時間限制,車間嘗試將粘接室工作方式由原來的三班兩倒調整到只上白班,生產品質得到更好的控制,員工數量也由原來的17人減少到7人。帶鋸工序則是通過調整設備位置簡化操作流程,減少不必要的勞動,提高工作效率。車間先後實行包乾制、計件工資,車間員工數量由2015年8月的230人減少到2016年8月份的186人,人均單日生產片數由之前最高的962片提升到2016年5月的1212片,生產效率提升25%。

在馬帥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2013年車間申報專利專案42項,其中2013年個人專利1項、發明2項,馬帥所在矽片車間連續兩年被評為“先進集體”,並在2012年被評為“濱海新區開發建設模範集體”、2013年更進一步被評為“天津市工人先鋒號”。2014年車間矽片清洗工序被天津市濱海新區評為“黨員先鋒崗”。馬帥榮獲2011年英利集團先進工作者、2012年天津濱海新區開發建設模範、2013年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英利集團有員工兩萬多人,平均年齡30歲,韓偉和馬帥就是其中非常優秀的代表。正是因為擁有像他們這樣每天都在搞創新發明的優秀員工,在我們公司連續舉辦的三屆技術創新博覽會上,展出的一線員工創新項目有一千多項,這些創新成果每年能為企業創造效益20多億元。”英利集團工會主席張謙說。

據瞭解,為給員工提供施展才華、展現能力的平臺,英利在企業內部營造了濃厚的創新氛圍,一線員工可以通過諸如“草根創新”、QC小組、金點子專案、專案制創新、首席員工、技術創新博覽會、職工技能大賽、英利吉尼斯和創客公社等很多平臺去發揮自己的特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