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研究院|統籌推進城市濕地網路建設 構建生態宜居城市

鄒元春

近年來, 中國城市內澇災害頻繁, 2000年以來, 平均每年發生近300起不同程度的內澇災害, 不僅影響了城市正常的生活秩序, 還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生命財產損失。 而這背後折射的卻是城市急速擴張帶來的隱患。

建國初期, 長春低窪地段大多是親水公園綠地, 市內幾大湖泊水力相連, 形成了固定的匯水區, 發生內澇的幾率並不大。 但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 許多匯水區被人為填平, 用於建設高樓大廈, 犧牲了部分海綿體, 使得排水系統阻斷。 我希望海綿城市建設的地方標準和技術導則儘快出臺,

以推進水與城市的生態建設與發展。

我認為海綿城市建設需要注意幾個方面:

第一, 在海綿城市建設上, 各地區並沒有統一定式, 要因地制宜, 根據城市所處的地形氣候水文特點確定。 每個地區的情況都不同, 要有針對性的制定地方標準推進實施。

第二,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 後續的資金、安全、污染, 維護等問題都要考慮在內。 對於國家建設海綿城市給予的專項補助, 應有針對性利用, 後續的維護費用還需要區域自身持續造血。

第三, 很多城市目前雨汙分流體系尚不完善, 遇急降雨很容易發生內澇。 可以借鑒國際上的一些做法, 從源頭上控制雨洪的同時, 兼顧城市景觀和生態建設, 例如美國採用低影響開發,

澳大利亞採用水敏性城市設計, 英國利用可持續排水系統, 這些做法都加大了水的迴圈使用, 就地消納, 減少外排的處理能力。 具體來講, 地面可以進行滲透性鋪裝, 屋頂可以增加一些綠化等。 比如瑞士的“雨水工程”, 在房屋側面牆打洞, 使雨水導入, 增加水的滯留時間, 實現迴圈再利用。

第四, 建造海綿城市要兼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對於老城區而言, 可以通過散點式的零星工程, 將低窪區域作為試點進行改造。 對於新區而言, 則可以通過海綿城市設計, 從增加城市濕地、設計管線、建材鋪裝等不同尺度和多種方式進行海綿體的整體佈局。

第五, 關於城市建設和海綿體的平衡問題, 除了在政策上對於超過一定規模的城市開發專案強制納入雨洪管理設計之外,

還可以通過經濟手段, 政府直接為房地產開發商減免稅費, 激勵開發商在建設之前就將防洪或濕地景觀考慮在內, 增加雨洪的處理消納能力。 這樣不但兼顧了開發商的利益, 政府的職能也能得到有效發揮, 同時又對人居環境有所貢獻, 可謂多方受益。

第六, 城市濕地建設將從區域水迴圈和水平衡的角度, 科學模擬, 統籌推進, 形成水力相連的濕地網路。 吉林省長春市正在建設的南溪濕地公園等, 都可以提高城市水源的消納能力, 同時兼具水質淨化、景觀遊覽等多項功能。

鄒元春, 男, 環境科學博士。 現任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 自然地理、環境工程碩士生導師,

中國科學院濕地生態與環境重點實驗室濕地生態系統管理學科組副組長, 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吉林省長白山濕地與生態聯合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吉林省地理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會員等。 主持國家基金委國家重點研發專案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基金、科技部科技支撐專題、UNDP/GEF、WWF等專案10余項, 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20餘篇, 參編專著6部(其中副主2部), 授權發明專利2項。 2016年獲吉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三)。 多年來一直從事沼澤濕地生態與環境研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