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是牙醫我驕傲!524名中國醫生論文造假,沒有口腔科!

近日, 著名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史無前例地決定撤稿107 篇造假論文, 這些論文發表於 2012 年到 2016 年之間, 來自524名中國學者之手。 據瞭解, 此次事件是2015年該集團撤稿事件的延續。 來看這樣一組資料

2015年8月, 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銷10種期刊64篇論文, 全部來自中國。

2015年3月, 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撤銷12種期刊43篇論文, 其中41篇來自中國

2015年10月, 愛思維爾公司撤銷5種期刊9篇論文, 全部來自中國。

茄子君查看了全部524名中國學者的名單, 發現幾乎涉及了醫院的大部分科室, 有神經外科、肺內科、普外科、婦產科、整形外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消化內科、骨科、放療科……

然而, 茄子君發現一個問題, 竟然沒有口腔科醫生, 也沒有涉及口腔類腫瘤的相關論文被撤編。

茄子君都震驚了

這充分說明咱們口腔科醫生還是杠杠的, 看病還是有保障的!

各位消費者放心吧!

醫生怎麼說

醫生的造假動機有如下幾種:

評職稱:濟南時報記者採訪了涉事醫生吳明(化名)。 他坦言, 為了評職稱, 在國外核心期刊上發文章花了得有十幾萬元了。 他正陷於對此次事件曝光的焦慮中。

“我工作12年, 醫院要求晉副高得有國外核心期刊的論文。 我也向國外期刊投過稿, 但因為英文水準不好或缺乏專家評審推薦頻頻被退。 ”沒有辦法, 只能花錢來找公司發論文了。 論文發表成功後, 去年他晉上了副高職稱。

求畢業:新快報記者採訪了廣州市某三甲醫院涉事醫生, 他連呼“冤枉”, 稱自己並不知道這篇論文曾發表在《腫瘤生物學》上。

“是之前我帶的一名博士生, 寫了論文, 因為畢業需要發表論文, 帶了我的名字將文章發這刊物上了。 我根本不知情。

”這名醫生表示, 自己不知道論文發表的事情, 更不知道論文在發表過程中仲介幫忙找人評審造假。

不論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歸根到底, 這背後既有學術品格的問題, 更有體制機制的背景因素。

在我國, 部分單位把在國外期刊發表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作為升職、評職稱的主要衡量標準,

致使醫生一味地追求在國外期刊發表論文, 在臨床醫學上造成了很多扭曲的現象。

一位元不願具名的醫生向記者表示, 按照相關主管部委的明文要求, 醫生的級別晉升需要有相應的論文發表, 或者作學術報告。 “很多醫生工作都很忙, 哪有那麼多時間寫論文, 坦白說, 不熟悉裡頭套路的, 大多數人很難完成晉升的論文指標。 ”

論文需求旺盛

就在此次事件曝光後, 一些所謂“正規協力廠商機構”甚至借機宣傳, 有一家機構便向一名時常聯絡的醫生發去資訊稱, 被撤銷的論文作者就是因為找了“非正規協力廠商機構”才出事, 而他們可以保證“足夠權威”。

記者查詢到, 發表在《醫藥衛生》《中國衛生產業》等國家級、省級期刊的價格從800元到5000多元不等。 工作人員稱這是按期刊版面費定的價, 而代寫費只需300元。

論文代寫機構的氾濫, 直接暴露出人才評價體系中“唯論文定人才”的積弊。 因此, 解決之道離不開兩手抓:既要繼續提高失信違規成本, 嚴肅查處“學術不端”的各類責任主體;更重要的則是深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對專業人才評價不再抱持“唯論文定人才”的傾向。

當個純粹的醫生有多難?

沒論文,人家成主任醫師

你還是“千年主治”

儘管大家都知道臨床教學是培養能看病的醫生,不是培養會寫文章的醫生。但我國的實際情況就是評職稱、晉升、加薪、評選各類稱號、得到科研獎勵,醫療系統的一切好事情都與論文掛鉤。

近年來與中國有關的學術不端事件,幾乎全都集中在醫學等應用型學科領域,這次論文撤稿事件的涉事醫生,絕大多數來自臨床科室而非學術部門,這正折射出國內現行科研人員評價體系的不合理。

對一些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博士生來說,在國際影響力期刊發表論文是決定能否畢業的重要一環。特別對博士生來說,在中文期刊發表的都不能算,沒有文章就畢業不了,這就意味著要多讀一年書,少賺一年錢。部分學生們求短平快、求見效的壓力在這裡,有了主觀造假的動機。

以論文論英雄的評價體系對臨床醫生們來說,更甚。評職稱時,做一千台手術不如發一篇SCI論文。有些醫生臨床能力雖然得到患者和同行認可,但由於缺乏科研成果和足夠的論文數量很難晉升。與此同時,一些不會做手術的主任醫師、醫術不精的內科專家,靠大量科研論文獲各種職務頭銜,但在實踐中卻不會處理病人和具體的臨床問題。

醫生們忙於搞臨床做手術,很難有精力寫論文。尤其是那些“會看病”的醫生,門診一天要看一百多個病號,一天要接連不斷地做五六台手術,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他還有搞科研的時間?但這些臨床上的付出和積累卻比不上發一篇論文。

不會看病的醫生當上教授,是體制的誤導;

而會看病的醫生當不上教授,則是社會的悲哀。

嚴肅查處“學術不端”的各類責任主體;更重要的則是深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對專業人才評價不再抱持“唯論文定人才”的傾向。

當個純粹的醫生有多難?

沒論文,人家成主任醫師

你還是“千年主治”

儘管大家都知道臨床教學是培養能看病的醫生,不是培養會寫文章的醫生。但我國的實際情況就是評職稱、晉升、加薪、評選各類稱號、得到科研獎勵,醫療系統的一切好事情都與論文掛鉤。

近年來與中國有關的學術不端事件,幾乎全都集中在醫學等應用型學科領域,這次論文撤稿事件的涉事醫生,絕大多數來自臨床科室而非學術部門,這正折射出國內現行科研人員評價體系的不合理。

對一些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博士生來說,在國際影響力期刊發表論文是決定能否畢業的重要一環。特別對博士生來說,在中文期刊發表的都不能算,沒有文章就畢業不了,這就意味著要多讀一年書,少賺一年錢。部分學生們求短平快、求見效的壓力在這裡,有了主觀造假的動機。

以論文論英雄的評價體系對臨床醫生們來說,更甚。評職稱時,做一千台手術不如發一篇SCI論文。有些醫生臨床能力雖然得到患者和同行認可,但由於缺乏科研成果和足夠的論文數量很難晉升。與此同時,一些不會做手術的主任醫師、醫術不精的內科專家,靠大量科研論文獲各種職務頭銜,但在實踐中卻不會處理病人和具體的臨床問題。

醫生們忙於搞臨床做手術,很難有精力寫論文。尤其是那些“會看病”的醫生,門診一天要看一百多個病號,一天要接連不斷地做五六台手術,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他還有搞科研的時間?但這些臨床上的付出和積累卻比不上發一篇論文。

不會看病的醫生當上教授,是體制的誤導;

而會看病的醫生當不上教授,則是社會的悲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