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眼科界的武林“扛把子”杜之渝:持顯微鑷練習防手術手抖

眼科醫生杜教授趕往散打訓練點

有一種力度精細輕柔——比如微雕;有一種勁道威猛爆發——比如搏擊。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力”,

卻在重醫附二院眼科教授杜之渝身上完美融合。

瞭解杜之渝的人, 也會覺得“傳奇”:他崇德尚武, 偏成了眼科教授;他醫者仁心, 竟又是武林高手。

類似於武俠小說裡的情節, 調和一陰一陽兩股真氣, 非絕頂神功莫屬。 能用拿手術刀的手一招制敵, 也能用打拳的手在1mm的角膜上“微雕”手術, 在杜之渝看來, 唯有勤奮不被辜負。

訓練場上杜教授是一個嚴格的教官

崇德尚武

傍晚6點, 楊家坪步行街, 白天人潮湧動的斌鑫世紀城漸漸清淨下來。 而在大廈3樓, 已經下班的眼科醫院辦公樓依舊燈火通明, 暴風驟雨般的搏擊訓練剛剛開始。

杜之渝和弟子們的實戰搏擊訓練每週兩次, 從6點到9點半。 直拳、邊拳、蓋拳……半小時熱身後, 是更加激烈的近身實戰搏擊。 格鬥時發出的“嗷嗷”吼叫聲、身體碰撞聲, 甚至曾引起保安的注意。

誰能想到呢, 就在幾小時前, 杜之渝還穿著白大褂, 給患者診治疾病。

說起武術, 杜之渝最開始習武, 是因為身體瘦弱, 習武是為了強身健體。 剛開始, 杜之渝跟著舅舅學擒拿,

十幾歲時, 他拜重慶武術界知名元老張炳坤先生為師, 學習少林拳和峨眉拳。

那時, 習武之人被認為“五大三粗”。 杜之渝也是張炳坤先生弟子中唯一的大學生。 但杜之渝偏偏認為, 普通人能習武, 大學生能學得更好, 在重慶醫科大學學習期間, 他擔任學生會主席並兼任社團部部長, 當年不少學生想習武, 他就在社團部下創辦了“重慶醫科大學武術協會”並擔任首屆會長, 帶領同學們“光明正大”地習武。

大學畢業後, 杜之渝開始主攻實戰搏擊。 他學習過摔跤、跆拳道、泰拳、柔道等, 更是將其中的精華融入散打之中, 自創出100多套實戰搏擊招數。 1996年, 34歲的杜之渝獲“重慶市一級拳師”稱號。 身為武術一級拳師, 杜之渝的徒弟不乏公安幹警、武警戰士。

更有趣的是, 杜之渝的弟子中, 還有眼科博士、神經外科博士、兒科博士、超聲博士、外科學博士……

訓練場上杜教授是一個嚴格的教官

單刀赴會

眼科醫生“操扁掛”, 功夫到底有多深?

在杜之渝的書櫃裡, 保存著兩本全英文關於中國散手和泰拳的武術書,

在書籍扉頁, 他的美國徒弟Shannon、也是一位空手道黑帶高手寫下了真摯的留言。

2001年, 杜之渝到美國Vanderbilt大學作為眼科訪問學者, 抽空到當地的體育館去看看。 而Shannon在這裡當空手道教練。 幾次觀察之後, 杜之渝覺得這人身手不錯, 也有些中國功夫的功底, 於是邀請他到家裡交流武術。 而Shannon當時只知他是眼科醫生, 並不知道他是武術高手。 切磋中, 杜之渝在沒有防護墊的情況下, 將身高1米九幾的Shannon踢來的一腳側踢頂了回去。 而Shannon雖有防護墊護體, 照樣被一米七的杜之渝一腳踢出去三四米遠。 Shannon佩服之極, 當即拜杜之渝為師。

杜教授和美國學生

幾個月後離開美國時,Shannon贈送給杜之渝兩本全英文的武術書,並說,teacher(老師)和coach(教練)都不足以表達他的敬意,所以最後稱杜之渝為master(大師、師父)。

杜之渝洛杉磯“單刀赴會”國際武術聯盟總會,更被眾弟子津津樂道。要知道,對於習武之人而言,“單刀赴會”很可能被認為“挑釁”,“豎著進、橫著出”不是沒有過的事情。

但杜之渝在與國際武術聯盟總會會長DR.CHE進行了充分交流互動後,不僅讓國際武聯第一次瞭解到中國重慶開展傳統武術的情況,也讓DR.CHE深入瞭解了杜之渝的中國功夫,雙方結下了友好的情誼。

俗話說,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杜之渝說,他經常告訴徒弟,一般不出手,出手就要一招制敵。說話間,杜之渝抬手一擋,已將身旁的徒弟制于肘下。 “這一招,叫做‘貼身靠肘’,適合近距離貼身搏擊!”

走進手術室的杜醫生

不忘初心

杜之渝說,習武對於他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杜之渝辦公室,辦公桌上僅有的裝飾,就是一幅群山環抱之下他與師弟切磋武藝的照片。

但直到第一次上了手術臺,杜之渝開始擔心,一生摯愛的武術,怕是真的要放棄了!作為眼科醫生,杜之渝從事的近視手術,是在不到1mm的角膜上進行,宛如微雕。眼科手術最大的特點就是“精細”。一個是最精細的眼科手術,一個是極具爆發力的武術散打,兩者之間真的能夠集於一身嗎? 杜之渝很快發現,因為過於激烈,武術練習的第二天,他根本沒辦法拿顯微鑷。“拿著顯微鑷手就抖!”眼科手術用的顯微鑷比普通鑷子更小,鑷子頭部細如針尖,拿著顯微鑷的手指,不允許半點的抖動。

沒辦法手術,杜之渝只能放棄手術前的訓練,然後開始了長時間的磨練——每次實戰搏擊訓練回家,他就一小時一小時地拿著顯微鑷,直到不再手抖為止。為了靜心,杜之渝還專門練習太極……經過長達一年的磨練,“手抖”的問題才慢慢緩解。

杜之渝說,他小時候的夢想,是考上北大物理系,醫院的消毒水味他聞著就“頭痛”,但爺爺希望他學醫。為完成爺爺的心願,在省重點院校裡他選擇了重慶醫科大學。“我從小近視加散光,看書不到5分鐘就會痙攣。”杜之渝想,學醫就學眼科,眼科的光學可以跟物理光學結合,說不定還能實現自己摘掉眼鏡的夢想。

而學,就要做到最好。

抱著這樣的信念,杜之渝刻苦鑽研,最終成為了全國眼屈光界權威專家。從2003-2016年,杜之渝連續13年作為大會主席,主持國內頂級學術會議——“全國眼屈光手術學術研討會”(CSORS)。他還作為全國六位起草專家之一,參與了衛生部《准分子鐳射角膜屈光手術治療標準》的起草工作,該標準於2012年2月正式實施,他也被衛生部特聘為衛生人才評價專家。

還有一個小秘密,他1996年開展准分子鐳射治療屈光不正手術(也就是常說的近視手術)。1997年,通過手術,杜之渝實現了摘掉眼鏡的夢想……

業廣惟勤

杜之渝的“雙料”弟子晏丕松有時也驚訝于師傅的成就。眼科教授,他是權威;武術搏擊,他是高手。學聲樂,成了小號男高音;各種各樣的職務更是裝了一大籮筐。

用今天的話說,他簡直就是“學霸”!

在成為杜之渝的武術弟子之後,2002年,晏丕松報考了杜之渝的研究生,如今成為一名眼科博士。

“我有時也在想,學眼科和練散打其實也有相似之處,學習往往一通百通。”晏丕松說,比如散打中的直拳,追求的是速度和力量,而從量變到質變,必須經過千錘百煉。學眼科也是一樣。比如眼科裡的“檢影驗光”是確定眼鏡度數最準確的指標,驗光要準確,至少需要經過5000-6000次練習。

拿手術刀的杜教授帶上拳套創造神奇

2000年,北京大學在重慶招收在職研究生,杜之渝又果斷報了名。杜之渝一直有一個北大夢,高考部重點院校第一志願就是填的北大,但因幾分之差與北大擦肩而過。

杜之渝報考北大研究生班時,晏丕松正好在讀杜之渝的研究生。

杜之渝選擇了挑戰更為嚴峻的學位班。那時,他平時工作繁忙,只能下班後“擠”時間看書。“他通常看書到淩晨3點,臨近考試時,看到淩晨4、5點。一直堅持了3年。”晏丕松很受激勵,“老師都在努力,作為他的學生,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

最終,杜之渝圓了自己的北大夢。

而回想起攻讀北大法學碩士的三年經歷,杜之渝感慨,那也是他一生中最辛苦的一段經歷。“不習武,我也許就堅持不下來!”杜之渝說,習武不僅練就了強壯的身體,更練就了強大的毅力。

在杜之渝辦公室裡,掛著他最喜愛的四個字——“天道酬勤”,無論是從醫30年的鑽研,還是習武35年的堅持,杜之渝說,都是不斷堅持、不斷挑戰的結果。因為成就都不可能“速成”,唯有勤奮才有收穫。

人物檔案

杜之渝: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角膜病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眼科分會角膜病學組委員;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眼科專委會白內障與屈光手術學組副組長;全國眼屈光專家俱樂部副主席兼秘書長;美國白內障及眼屈光協會(ASCRS)會員;

教育部科技成果評審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華醫學科技獎評審委員會委員。

同時,還是《中華眼科雜誌》等6家國內眼科雜誌編委,美國《Current Eye Research》雜誌特約審稿專家。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顧曉娟 攝影 鞠芝勤 苑鐵力

杜教授和美國學生

幾個月後離開美國時,Shannon贈送給杜之渝兩本全英文的武術書,並說,teacher(老師)和coach(教練)都不足以表達他的敬意,所以最後稱杜之渝為master(大師、師父)。

杜之渝洛杉磯“單刀赴會”國際武術聯盟總會,更被眾弟子津津樂道。要知道,對於習武之人而言,“單刀赴會”很可能被認為“挑釁”,“豎著進、橫著出”不是沒有過的事情。

但杜之渝在與國際武術聯盟總會會長DR.CHE進行了充分交流互動後,不僅讓國際武聯第一次瞭解到中國重慶開展傳統武術的情況,也讓DR.CHE深入瞭解了杜之渝的中國功夫,雙方結下了友好的情誼。

俗話說,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杜之渝說,他經常告訴徒弟,一般不出手,出手就要一招制敵。說話間,杜之渝抬手一擋,已將身旁的徒弟制于肘下。 “這一招,叫做‘貼身靠肘’,適合近距離貼身搏擊!”

走進手術室的杜醫生

不忘初心

杜之渝說,習武對於他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杜之渝辦公室,辦公桌上僅有的裝飾,就是一幅群山環抱之下他與師弟切磋武藝的照片。

但直到第一次上了手術臺,杜之渝開始擔心,一生摯愛的武術,怕是真的要放棄了!作為眼科醫生,杜之渝從事的近視手術,是在不到1mm的角膜上進行,宛如微雕。眼科手術最大的特點就是“精細”。一個是最精細的眼科手術,一個是極具爆發力的武術散打,兩者之間真的能夠集於一身嗎? 杜之渝很快發現,因為過於激烈,武術練習的第二天,他根本沒辦法拿顯微鑷。“拿著顯微鑷手就抖!”眼科手術用的顯微鑷比普通鑷子更小,鑷子頭部細如針尖,拿著顯微鑷的手指,不允許半點的抖動。

沒辦法手術,杜之渝只能放棄手術前的訓練,然後開始了長時間的磨練——每次實戰搏擊訓練回家,他就一小時一小時地拿著顯微鑷,直到不再手抖為止。為了靜心,杜之渝還專門練習太極……經過長達一年的磨練,“手抖”的問題才慢慢緩解。

杜之渝說,他小時候的夢想,是考上北大物理系,醫院的消毒水味他聞著就“頭痛”,但爺爺希望他學醫。為完成爺爺的心願,在省重點院校裡他選擇了重慶醫科大學。“我從小近視加散光,看書不到5分鐘就會痙攣。”杜之渝想,學醫就學眼科,眼科的光學可以跟物理光學結合,說不定還能實現自己摘掉眼鏡的夢想。

而學,就要做到最好。

抱著這樣的信念,杜之渝刻苦鑽研,最終成為了全國眼屈光界權威專家。從2003-2016年,杜之渝連續13年作為大會主席,主持國內頂級學術會議——“全國眼屈光手術學術研討會”(CSORS)。他還作為全國六位起草專家之一,參與了衛生部《准分子鐳射角膜屈光手術治療標準》的起草工作,該標準於2012年2月正式實施,他也被衛生部特聘為衛生人才評價專家。

還有一個小秘密,他1996年開展准分子鐳射治療屈光不正手術(也就是常說的近視手術)。1997年,通過手術,杜之渝實現了摘掉眼鏡的夢想……

業廣惟勤

杜之渝的“雙料”弟子晏丕松有時也驚訝于師傅的成就。眼科教授,他是權威;武術搏擊,他是高手。學聲樂,成了小號男高音;各種各樣的職務更是裝了一大籮筐。

用今天的話說,他簡直就是“學霸”!

在成為杜之渝的武術弟子之後,2002年,晏丕松報考了杜之渝的研究生,如今成為一名眼科博士。

“我有時也在想,學眼科和練散打其實也有相似之處,學習往往一通百通。”晏丕松說,比如散打中的直拳,追求的是速度和力量,而從量變到質變,必須經過千錘百煉。學眼科也是一樣。比如眼科裡的“檢影驗光”是確定眼鏡度數最準確的指標,驗光要準確,至少需要經過5000-6000次練習。

拿手術刀的杜教授帶上拳套創造神奇

2000年,北京大學在重慶招收在職研究生,杜之渝又果斷報了名。杜之渝一直有一個北大夢,高考部重點院校第一志願就是填的北大,但因幾分之差與北大擦肩而過。

杜之渝報考北大研究生班時,晏丕松正好在讀杜之渝的研究生。

杜之渝選擇了挑戰更為嚴峻的學位班。那時,他平時工作繁忙,只能下班後“擠”時間看書。“他通常看書到淩晨3點,臨近考試時,看到淩晨4、5點。一直堅持了3年。”晏丕松很受激勵,“老師都在努力,作為他的學生,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

最終,杜之渝圓了自己的北大夢。

而回想起攻讀北大法學碩士的三年經歷,杜之渝感慨,那也是他一生中最辛苦的一段經歷。“不習武,我也許就堅持不下來!”杜之渝說,習武不僅練就了強壯的身體,更練就了強大的毅力。

在杜之渝辦公室裡,掛著他最喜愛的四個字——“天道酬勤”,無論是從醫30年的鑽研,還是習武35年的堅持,杜之渝說,都是不斷堅持、不斷挑戰的結果。因為成就都不可能“速成”,唯有勤奮才有收穫。

人物檔案

杜之渝: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角膜病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眼科分會角膜病學組委員;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眼科專委會白內障與屈光手術學組副組長;全國眼屈光專家俱樂部副主席兼秘書長;美國白內障及眼屈光協會(ASCRS)會員;

教育部科技成果評審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華醫學科技獎評審委員會委員。

同時,還是《中華眼科雜誌》等6家國內眼科雜誌編委,美國《Current Eye Research》雜誌特約審稿專家。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顧曉娟 攝影 鞠芝勤 苑鐵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