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孔伯華|醫之大者,為國為民

導讀:為了紀念國醫節, 我們特別推出國醫節特刊, 從3月1日至國醫節結束, 一起緬懷那些矢志岐黃, 心系蒼生的大醫們, 讓中醫之魂薪火相傳。

孔伯華

孔伯華(1884~1955), 名繁棣, 別號不龜手廬主人, 山東曲阜人。 少年隨祖父學醫。 二十五歲始懸壺于京師, 凡五十年, 醫名漸噪, 一時號稱北京四大名醫之一。

與肖龍友合創北京國醫學院, 井與肖合任院長, 歷時十五載, 培育中醫人才七百餘人。 解放後, 歷任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衛生部醫學科學研究委員會委員, 北京中醫學會顧問等職。 生前與曹巽軒、陳世珍, 陳企董編著《八種傳染病證治析疑》十卷行世, 另著有《臟腑發揮》、《時齋醫話》、《中風說》、《診斷經驗》等。

懸壺濟世

孔伯華先生少時隨祖父宦游, 秉承家學, 刻苦鑽研, 不慕榮利, 十四歲時就定下不求科考舉子業而專攻醫學, 志在濟人的決心。

先生廢寢忘食, 如饑似渴地遍讀家藏善本醫書,

四處求教, 不恥下問, 時日既久則精悟益深, 從而取得較好療效, 遠道來求先生看病的人也越來越多, 對疑難大病常有奇效。

因此在先生三十歲時, 就已名噪北京, 被譽為“四大名醫”之一, 舉國知名。 僅就先生畢生之成就與貢獻而言, 不愧為我國近代一位傑出的醫學家。

先生性至孝, 二十三歲時, 母病垂危, 先生日夜精心照料, 親自煎藥, 無微不至, 更由於先生平日待人厚篤, 故博得鄰里和親友們的稱讚。

先生在河北易縣居住時, 聽說此間中醫前輩梁純仁、蔡秋堂二位先生的學識淵博、醫術高明, 在當地頗享盛譽, 即虛心前往求教。 二公對先生的辨證察脈之造悟才度, 以及平素的為人和作風, 也早有所聞並深為器重,

因此傾囊相授, 使先生盡得其傳。 先生之擅于博采和吸取各家之長, 類皆如此。

三十一歲時(1915年), 先生應聘始來北京, 在外城官醫院(北京宣武中醫醫院舊址)任醫官職務。 所謂官醫院, 只是當時政府所設唯一的中醫機構。

1917年, 晉綏一帶流行鼠疫, 據說挨戶傳染,

很快遍及一村, 大有一日千里之勢。 當時派曹巽軒率醫官組成晉綏防疫隊前往防治, 成績卓著。

次年夏秋之交, 廊房一帶虎疫又起, 派先生與楊浩如, 張菊人、陳伯雅等率隊防治。 當時疫情猖獗, 有病數日轉筋而死者, 有朝病而夕死者, 鬧得人人自危、戶戶恐慌, 一時傳為“今夕聚首言歡, 明朝人鬼異域”之謠。 幾乎家家有僵屍之痛, 室室有號泣之哀, 真是令人不寒而慄, 但防疫隊駐於學校內待診, 而前來應診或邀診者, 卻絕無僅有。

先生遂與同仁共同商量, 分析原因, 始知是尚未取信於人的緣故, 於是決定除留陳伯雅在駐地處理日常工作外, 先生與楊浩如、張菊人等均深入村莊, 沿戶訪問, 邊宣傳, 邊治療, 不辭勞苦, 一心赴救。

不數日, 群眾見治療能有速效, 確可挽救危亡, 乃競相求治, 全活極多, 因此深受歡迎, 獲得很高評價。

事後防疫會要求撰述疫病證治之法, 以及此次防疫工作的經驗和療效總結, 於是與同行諸人分別編寫了《傳染病八種證治晰疑》一書十卷, 刊行問世。

1923年,先生即辭卻醫官,在京懸壺應診,投無不效。先生對孤貧患者,深切關懷,倍加憫恤,安老懷幼,濟人于危,不但免收診費,且常慨解義囊,助其藥用或療養等生活之資。這種崇高的醫德,遠近稱頌,遐邇聞名。

為中醫事業奔走

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以及近百年來的西醫集中輸入的影響,1927年先後曾有一些虛無主義者喧囂一時,誣衊“中醫學術既不科學,理論又極荒謬”,把中醫貶得一無是處。這自然引起廣大中醫藥界的不滿,於是雙方在報刊上展開激烈論戰。

1929年汪精衛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院長,于當年2月召開的“中央第一次衛生委員會議”上,餘雲岫等一夥拋出一項“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的提案,其中有“舊醫一日不除,民眾思想一日不變,新醫事業一日不能向上,衛生行政一日不能進展”等讕言。這樣一項反動提案竟然被國民黨政府通過,並隨即作出“取締中醫”的決議,激起中醫藥界和全國人民的極大公憤。

全國中醫及中醫藥團體聯合起來,表示堅決抗議。各界代表聚集上海,成立了“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于當年3月27日召開臨時大會會議,通過決議;組織“聯合赴京請願團”。

孔伯華先生當時為華北中醫界代表,被推選為臨時大會主席,率領全團前往南京請願。以先生為首的代表成員據理力爭,要求政府取消這項荒謬決議。

由於中醫中藥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遠的根源,數千年來對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偉大貢獻,所以深得人心,擁有全國億萬人民的真誠信賴和全力支持,國民黨政府頒佈的“取締中醫”的命令,理所當然地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

在眾怒難犯的形勢下,國民黨政府被迫不得不收回成命。同時,為了平息民憤,混淆視聽,國民黨政府還在南京設置“國醫館”。至此,中醫算是贏得了些微的合法保障,從而使得中醫學免遭更為嚴重的摧殘。

開辦北京國醫學院

經過此番激烈鬥爭,先生深深感到中醫藥界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人才,壯大隊伍,提高中醫療效,確保人民健康,只有如此,才能獲得廣大人民的由衷信任,中醫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左起張菊人、陳伯雅、陳企董、孔伯華、楊浩如

1930年,先生與蕭龍友合力創辦了北京國醫學院,蕭老為董事長,先生為院長,聘請當時知名中醫分別擔任各門課程的講師,如瞿文樓任教兒科,姚季英任教診斷和婦科,周古人任教《內經》,安幹卿任教《難經》,陳慎吾任教《傷寒》,趙樹屏任教《醫史》,宗吾任教《金匱》,張菊人任教溫病,孟慶三任教藥物,焦會元任教針灸,孔仲華任教浯文和醫古文,等等。

唯因經費拮据,先生常以個人診費收入挪補開支。先生常親自與蕭老帶領學生輪流實習,對侍診從學的門人常是到時留飯,其中外地常年住宿者亦恒有之。先生一生,既無恆產,又無積蓄,學校開支較大,家中人口眾多,常遇困難還要借貸,因此先生之艱苦辦學、仗義疏財、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深得醫林和社會的敬仰。

“七七”事變越五年,偽政府企圖接管北京國醫學院,他們軟硬兼施,威脅利誘達二年之久,學院曾被迫三次搬遷。後蕭龍友先生以老告退,孔老又獨力堅持數年,直至一九四四年,先生甯為玉碎、不作瓦全,毅然停辦國醫學院,表現出剛直、高尚的民族氣節。

北京匡醫學院共辦了十五年,先後畢業學生七百余人,分佈在全國各地,多成為中醫界的骨幹人才,其中不乏孔祥林、孔嗣伯、孔少華、馬龍伯、裴學義等著名中醫師,他們為中醫的流傳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55年11月23日,孔伯華與世長辭,享年71歲。臨終前他囑咐家人:兒孫弟子,凡從我學業者,以後要各盡全力,為人民服務,以承我未竟之志。

《易經》裡有句話,“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孔伯華去世時房無一間,地無一壟,但他留給後世的是精神,是傳承。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網路,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大象中醫,為您提供最便捷、實用、可攜帶的中醫工具

安卓、iOS版本均已上線,請到各大應用商店

1923年,先生即辭卻醫官,在京懸壺應診,投無不效。先生對孤貧患者,深切關懷,倍加憫恤,安老懷幼,濟人于危,不但免收診費,且常慨解義囊,助其藥用或療養等生活之資。這種崇高的醫德,遠近稱頌,遐邇聞名。

為中醫事業奔走

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以及近百年來的西醫集中輸入的影響,1927年先後曾有一些虛無主義者喧囂一時,誣衊“中醫學術既不科學,理論又極荒謬”,把中醫貶得一無是處。這自然引起廣大中醫藥界的不滿,於是雙方在報刊上展開激烈論戰。

1929年汪精衛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院長,于當年2月召開的“中央第一次衛生委員會議”上,餘雲岫等一夥拋出一項“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的提案,其中有“舊醫一日不除,民眾思想一日不變,新醫事業一日不能向上,衛生行政一日不能進展”等讕言。這樣一項反動提案竟然被國民黨政府通過,並隨即作出“取締中醫”的決議,激起中醫藥界和全國人民的極大公憤。

全國中醫及中醫藥團體聯合起來,表示堅決抗議。各界代表聚集上海,成立了“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于當年3月27日召開臨時大會會議,通過決議;組織“聯合赴京請願團”。

孔伯華先生當時為華北中醫界代表,被推選為臨時大會主席,率領全團前往南京請願。以先生為首的代表成員據理力爭,要求政府取消這項荒謬決議。

由於中醫中藥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遠的根源,數千年來對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偉大貢獻,所以深得人心,擁有全國億萬人民的真誠信賴和全力支持,國民黨政府頒佈的“取締中醫”的命令,理所當然地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

在眾怒難犯的形勢下,國民黨政府被迫不得不收回成命。同時,為了平息民憤,混淆視聽,國民黨政府還在南京設置“國醫館”。至此,中醫算是贏得了些微的合法保障,從而使得中醫學免遭更為嚴重的摧殘。

開辦北京國醫學院

經過此番激烈鬥爭,先生深深感到中醫藥界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人才,壯大隊伍,提高中醫療效,確保人民健康,只有如此,才能獲得廣大人民的由衷信任,中醫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左起張菊人、陳伯雅、陳企董、孔伯華、楊浩如

1930年,先生與蕭龍友合力創辦了北京國醫學院,蕭老為董事長,先生為院長,聘請當時知名中醫分別擔任各門課程的講師,如瞿文樓任教兒科,姚季英任教診斷和婦科,周古人任教《內經》,安幹卿任教《難經》,陳慎吾任教《傷寒》,趙樹屏任教《醫史》,宗吾任教《金匱》,張菊人任教溫病,孟慶三任教藥物,焦會元任教針灸,孔仲華任教浯文和醫古文,等等。

唯因經費拮据,先生常以個人診費收入挪補開支。先生常親自與蕭老帶領學生輪流實習,對侍診從學的門人常是到時留飯,其中外地常年住宿者亦恒有之。先生一生,既無恆產,又無積蓄,學校開支較大,家中人口眾多,常遇困難還要借貸,因此先生之艱苦辦學、仗義疏財、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深得醫林和社會的敬仰。

“七七”事變越五年,偽政府企圖接管北京國醫學院,他們軟硬兼施,威脅利誘達二年之久,學院曾被迫三次搬遷。後蕭龍友先生以老告退,孔老又獨力堅持數年,直至一九四四年,先生甯為玉碎、不作瓦全,毅然停辦國醫學院,表現出剛直、高尚的民族氣節。

北京匡醫學院共辦了十五年,先後畢業學生七百余人,分佈在全國各地,多成為中醫界的骨幹人才,其中不乏孔祥林、孔嗣伯、孔少華、馬龍伯、裴學義等著名中醫師,他們為中醫的流傳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55年11月23日,孔伯華與世長辭,享年71歲。臨終前他囑咐家人:兒孫弟子,凡從我學業者,以後要各盡全力,為人民服務,以承我未竟之志。

《易經》裡有句話,“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孔伯華去世時房無一間,地無一壟,但他留給後世的是精神,是傳承。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網路,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大象中醫,為您提供最便捷、實用、可攜帶的中醫工具

安卓、iOS版本均已上線,請到各大應用商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