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八中國10%GDP製造者的聚集地和那些不為人知的曖昧往事

眼看5月即將來臨, 總結下不平靜的4月, 發生了不少熱點事件:“羽泉”中的陳羽凡和白百何宣佈離婚, 易到用車被推上風口浪尖, 郭晶晶二胎生女……

不過這些熱點背後都和一個學校分不開:湖畔大學。 為什麼?“羽泉”的另一位的胡海泉、易到用車的創始人周航、郭晶晶老公霍啟剛的堂弟霍啟文, 他們都在湖畔大學上過課啊!

今天, 八妹就從湖畔大學開八, 八一八商學院背後不為人知的那些事兒~

全文5292字, 乾貨和猛料都有, 八妹讀了大概7分鐘, 供你參考~

文/金融八卦女主創

今天, 是湖畔大學開學一個月的紀念日。

也不知道這一個月以來, 湖畔的同學們過得好不好。 不過, 可以肯定的是, 易到用車的創始人“夢想家”周航過得不會太好, 上周的易到事件將他推到風尖浪口, 也讓他在湖畔大學課堂上分享的“失敗”一語成讖。

而湖畔大學讓不當教師20年的馬雲又雙叒叕回到了他熟悉的講臺, 這一次, 馬雲不只是馬老師, 更是馬校長。 坐在台下的也不再是懵懂的學生, 而是在商場身經百戰的老江湖。 看看這身校服, 還真是深得老革命的真傳啊。

即使是老江湖, 進湖畔大學也沒那麼容易。 湖畔大學的錄取率只有4.07%, 比全球競爭最激烈的斯坦福大學還低0.33%。 也就是說, 就算你上得了斯坦福也不一定能上湖畔大學。 羽泉裡的胡海泉, 就是名副其實的“二戰黨”, 去年沒考上, 但今年考上了。 相比之下, 羽泉裡的陳羽凡卻因為前妻白百何事件宣佈退出娛樂圈。 同一個組合的不同遭遇, 真是不禁讓人唏噓。

左為胡海泉, 右為陳羽凡

我們認真八了一下錄取名單, 同學們來自新片場、立白、智聯招聘、居然之家、餓了麼、掌閱科技……涵蓋了影視、農業、新能源、教育、醫療等將近30個不同的領域。 名單裡還有我們熟悉的《邏輯思維》的老闆“羅胖”羅振宇。

除了來商學院上課的“總裁”, 商學院本身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經濟的時代變遷。 從北大光華到長江商學院再到如今的湖畔大學,

我們經歷了市場經濟改革、企業轉型和互聯網大潮。 今天, 我們就來看一看, 那些年總裁們上過的商學院。

先發制人哪家強?北大經管有光華

改革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時, 也吹富了一群敢為天下先的中國商人。

這些商人可能學歷並不高, 但憑著一股闖勁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靠彈棉花、修房子……白手起家賺下第一桶金, 打下了商業帝國的地基。 但隨著時代發展, 老闆們發現光靠拍腦袋做決定的方法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 於是, EMBA應運而生。

面對企業家們對知識的渴求, 1999年, 北京大學率先在光華管理學院開設EMBA項目, 北大也成為第一個設立EMBA學位項目的國立大學。 此後, 其他名校, 如清華、五道口、復旦、交大紛紛效仿北大,

開設EMBA。 這些名校的師資力量可以說是相當雄厚, 周小川當院長, 厲以甯、張維迎給你講課, 這滋味, 想想都酸爽。

這類名校可不容易念, 上至國家經濟走向, 下至企業管理……無所不包。 甚至連國學知識都被囊括其中, 例如北大光華的“孫子兵法中國智慧與西方智慧”、“傳統文化與人生境界”、“1P理論與《易經》分析”……真可謂是“外通國際理論, 內通國學智慧”。

這些商學院還繼承了哈佛商學院的優良傳統“案例分析”。 通過閱讀案例、採用SWOT/PEST等工具, 分析案例中企業的人、財、物、名, 從而得出可借鑒的商業模式或管理經驗。 最近, 北大光華還邀請金融八卦女分享了關於內容創業的一點小心得。

除了收穫理論知識,拓展視野,“圈子”可以說是總裁們重返校園的重要原因。經過理論武裝的總裁們意識到,做生意不能一個人單打獨鬥,“圈子”的加持才能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說傳統商學院裡的“圈子文化”只是若隱若現,那麼長江商學院幾乎把“圈子”寫在了招牌上。因此也有人戲言,“總裁們讀的不是書,而是圈子”,那一紙文憑的價值對他們來說也就值一張紙而已。

情比金堅哪家棒?長江商學院不能忘

長江商學院是2002年在李嘉誠基金會的扶持下成立的。因為學費高昂,所以和北大光華等商學院的師資相比,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據金融八卦女調查,長江商學院EMBA項目的教授有83%獲得耶魯、斯坦福、沃頓等國際頂級商學院的終身教職。不出國門,也能“留學”,說的就是長江了。

但實際上,長江商學院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它的校友資源。長江校友究竟有多厲害?據金融八卦女調查,長江校友擔任一把手的企業營業收入合計相當於中國2015年GDP的1/6!真是厲害了,我的長江。這些同學不僅包括柳傳志、馬雲等大佬級人物,還包括了任泉、李亞鵬、佟大為、趙本山……有個明星同學簡直是分分鐘的事!

除了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廣泛的校友資源,長江校友間的情誼才是那個最閃光的存在。畢竟,大難臨頭沒人幫,有了校友也白搭。長江校友們可以說是“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因此也贏得了一個“長江好同學”的稱號。

還記得2008年那個令人聞風喪膽的三聚氰胺事件嗎?當年,“一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的蒙牛乳業受到波及,股價連連下跌,怎麼止都止不住,面臨著被外資收購的悲慘命運。在此之前的長江商學院CEO班班會上,縱橫商場的蒙牛乳業董事長牛根生在談到蒙牛的遭遇時止不住潸然淚下。男兒有淚不輕彈,但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多年來精心打造的民族企業可能落入外資之手,牛根生還是禁不住落淚了。

就在蒙牛乳業生死攸關的這個節骨眼上,柳傳志連夜召開董事會,為牛根生基金會匯去2億元“救命錢”,俞敏洪、江南春也毫不猶豫地支援了5000萬。這一次,“長江好同學”為蒙牛帶來10億元,改變了蒙牛可能被收購的命運。

在去年年底,陷入資金鏈危機傳聞的樂視也得到了“長江好同學”的幫助。11月6日,樂視CEO賈躍亭在公司內部信中提到,為了迅速擴大使用者規模,樂視燒錢太猛,導致資金鏈緊張。11月15日“長江好同學”便雪中送炭,給樂視投資了6億美元(約合41億人民幣),以支持民族汽車工業。

對此,八妹表示,“長江好同學”真是名不虛傳。不過,最近樂視又開始燒錢了,還把燒錢的火引到了易到用車身上。這一次,不知道“長江好同學”們還能不能兩肋插刀。

除了同窗之情,當然還有吃瓜群眾們津津樂道的愛情。“王的女人”田朴珺就是在長江商學院與王石相遇的。不管他倆是不是在此相遇,田小姐確實報名就讀了長江商學院的傳媒管理專業。比起現在那些靠整容上位的網紅,田小姐的手段不知高到哪裡去了。不過,就算沒有成為王的女人,憑藉她的情商智商和在長江積累的人脈,相信也能混得不錯。

田小姐和王先生

正是因為王石和田樸珺的故事,長江商學院進入了公眾的視線。但也因為如此,長江商學院成了人們口中的“高端社交場所”,成了“釣金龜婿”的地方。每當EMBA圈子裡爆出“送房卡”的段子,長江商學院總是莫名躺槍。知名度上升了,負面新聞也多了不少,也不知道長江商學院的管理層對此作何感想。

除了長江商學院,在中國還有一個神秘的存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這所學校的來頭可不小,它是1994年由中國政府和歐盟合作創辦的,是享有官方認證的“混血兒”。它有多厲害呢?在2016年《金融時報》的排行榜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全球排名17。要知道,就算是北大清華,也排不到這個位置。

這所學校的“同學”們也十分“洋氣”,除了中國企業家,還有微軟、蘋果、甲骨文的外籍高管,算得上是外企進入中國市場,拓展人脈的一個好去處。由於篇幅有限,今天就不細八了,改天再深八,大家知道有這麼個牛氣哄哄的學校就好。

其實,在EMBA設立初期,商學院裡的學生除了民營企業家,還有國企高管和政府官員。那時候的國企面臨著改革,股份制經營和現代化管理是必經之路,所以高管們也紛紛就讀EMBA鍍金。而那些工作得早的政府官員們,學校出身可能不太好,為了公佈履歷時有面子,也會選擇讀EMBA。

所以,有的高校在對外宣傳時,還會特意將“政商關係”作為賣點。當時社會上將商學院分為三類:北大清華是紅頂政商紮堆,長江商學院是民營土豪薈萃,中歐則是國內外高管聚集。但在國家頒佈“限讀令”後,商學院裡的政府官員和國企高管就所剩無幾了。

改革來襲哪遭殃?傳統商學院沒辦法

光華和長江可謂各有千秋,當然中歐也不甘示弱。這類商學院的EMBA有著許多共同點。首先,它們的學費都價格不菲。光華62萬,長江69.8萬,中歐沒那麼出名,稍微便宜一點,58.8萬。他們都是學制兩年,每個月集中上四天課。

在我們看來,學費確實太高,但對這些企業家來說,用這些時間來上課可能還得虧本。於是,坊間也有傳聞,不少總裁報了名卻讓自己的秘書來上課。但我認為,這樣一來既沒學到東西也沒積累到人脈,花大價錢買個文憑實在是不划算。

可能是為了打擊這種亂象吧,教育部要求從2017年起,將EMBA納入全國統考。這就意味著,叱吒商場的總裁們不得不和千千萬萬的“考研黨”一樣,老老實實地複習、做題、考試。這個規定,也提高了對EMBA報名者的學歷要求,總裁們必須是本科以上學歷,大專也湊合,但是大專學歷的錄取人數不能超過10%。所以,像順豐總裁王衛這樣高中畢業的商業奇才以後可能就無緣EMBA了。

面對教育部這樣的決定,這些商學院的管理層不知道是應該擔憂呢,還是擔憂呢,還是擔憂呢?相比之下,湖畔大學裡有博士,也有本科,甚至還有高中都沒畢業的,可以說是不拘一格。

其實,大多數商學院依靠“教授講課+案例分析+課堂討論”的方式是備受詬病的。之前中歐商學院就出現過學生不滿老師授課內容爆發的“對罵門”。講臺上的教授離實踐太遠,一個從本科到博士就一直沒有離開過校園的人教那些在商場裡摸爬滾打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老江湖”如何當一個企業家,這場面光是想想就很可笑。用舊理論討論舊案例,企業家們究竟能學到多少新東西?

商學院是可以培養出高管的,各大企業中科班出身的高管可不少。但商學院能培養出企業家嗎?隨便翻一翻福布斯富豪榜就能得到答案,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企業家們大多不是科班出身,就讀EMBA也只是功成名就後的選擇。企業家就像作家、畫家、音樂家一樣,需要創造力,太多的理論反而會束縛他們的思維,讓他們行動起來畏首畏尾,甚至像網上流傳的那個段子一樣:上完EMBA,我的公司倒閉了。

針對這種情況,馬雲說得更直白:“阿裡巴巴派很多人去學MBA。他們去之前非常聰明,但回來時都變蠢了。因為他們想,這是教授教的,這是經濟學家講的”。可能因為這樣,馬雲創辦了湖畔大學。3年36萬的學費比起光華長江們實在是“業界良心”,不過湖畔大學屬於民營企業家教育機構,畢業之後是沒有學歷學位的。但如今,學歷學位對大多數企業家的誘惑力恐怕也沒以前那麼大了,學到東西,成為“圈子”裡的一員才是重返校園的根本目的。

另類創新哪家強?湖畔大學有才華

2015年,馬雲、柳傳志、馮侖、郭廣昌、史玉柱、沈國軍、錢穎一、蔡洪濱、邵曉鋒等九名企業家和著名學者共同發起創辦了湖畔大學。

與傳統商學院不同,想進湖畔大學,“創業3年以上,團隊超過30人”是最基本的門檻。除此之外還得有3位“推薦人”,3人中至少有1位是湖畔大學指定的,這位“推薦人”可以是湖畔大學的校董、保薦人或者校友。這麼費盡心思的推薦制度,讓人不由地想起馬雲在2014年被關閉整頓的高端精英會所“江南會”。

和傳統商學院主要分析成功案例不同,湖畔大學號把“研究失敗”作為教學核心。在課堂上,學員們得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失敗經歷。的確,促使成功的因素太多了,太不可控了。但無論成功者還是失敗者,經歷的失敗都是相似的。或許這些失敗在我們看來相當愚蠢,但分析過後,輪到我們犯蠢時就懂得及時繞開。畢竟,成功往往難以複製,但失敗卻能有效避免。

除了研究“失敗案例”,與傳統商學院相比,湖畔大學更注重實踐。第一期的“同學”去做了“木工”,第二期的“同學”去劃了“賽艇”。可能通過這樣的實踐能更好地體會工匠精神和團隊凝聚力吧。

除了有意思的“課堂實踐”,湖畔大學還邀請了經過商場洗禮的實幹家當教授。馮侖、史玉柱、黑石集團創始人兼CEO史蒂夫·施瓦茨曼等都在湖畔大學教過課。據說,一位年僅28歲的教授將到湖畔大學任教,年紀輕輕的他已經在穀歌和Facebook分別工作了兩年。這樣的經歷,必然是“學院派”教授們所沒有的。

今年是湖畔大學的第三期,馬雲在開學典禮上提出,要“為商人立命,為新經濟開太平”,要讓湖畔大學成為商界的“黃埔軍校”,不知道馬雲心中是不是也有一個“校長”夢呢?不過,新銳的湖畔大學確實給商學院帶來一縷春風,也希望這縷春風讓企業們復蘇,而不是讓春雨成災。

危機四伏怎麼辦?終身學習不用慌

從北大光華到長江再到湖畔,我們經歷了市場經濟改革、企業轉型和如今的互聯網大潮,大佬們對商學院的需求也經歷了混學歷、混圈子、謀創新。變的是商學院,不變的是總裁們那顆“不停折騰”的心。

我時常會想,為什麼在如今這個“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的時代裡,這些總裁們還要這樣“折磨”自己?這樣的“折磨”可能讓企業更上一層樓,但也可能把企業推入歧途。為什麼還要冒著失敗的危險變革呢?

想來想去,可能還是因為危機感吧。因為有危機感,所以必須學習、必須變革,不管這樣的學習是來自校園還是圈子。如今的市場變幻實在太快,表面上看起來再完美的企業,如果沒有把握住社會發展的趨勢,明天迎接他的可能就是被收購甚至破產。

不只是企業,我們每個人身上也有危機感。如果沒有危機感,女碩士外企工作十年也會被裁;因為有危機感,清華畢業生也會跳出體制打七份工……在這個90後也被稱為中年婦女的時代,房價上漲,階級固化,人工智慧異軍突起,我們每個人都煩躁,不安,這都是因為我們心中深深的危機感。

難道危機感除了平添焦慮就毫無用處嗎?當然不是。正是有了危機感,我們才更有動力改變自己,因為不改變就會被這個社會淘汰;正是有了危機感,我們才更應該培養終生學習的意識,因為未來充滿著不確定性,難以把握。

但無論未來如何變化,未來,總是屬於那些敢於擁抱未來的人;

未來,總是屬於那些不斷學習、敢於改變自己的人。

— THE END —

商務合作郵箱【partner@jinrongbaguanv.com】

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中國政商生態:在商不僅言商,就危險了?大佬這麼看》

贊=先先貝,貝=錢,先點贊=先有錢。

允許先點贊的人,先富起來!

除了收穫理論知識,拓展視野,“圈子”可以說是總裁們重返校園的重要原因。經過理論武裝的總裁們意識到,做生意不能一個人單打獨鬥,“圈子”的加持才能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說傳統商學院裡的“圈子文化”只是若隱若現,那麼長江商學院幾乎把“圈子”寫在了招牌上。因此也有人戲言,“總裁們讀的不是書,而是圈子”,那一紙文憑的價值對他們來說也就值一張紙而已。

情比金堅哪家棒?長江商學院不能忘

長江商學院是2002年在李嘉誠基金會的扶持下成立的。因為學費高昂,所以和北大光華等商學院的師資相比,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據金融八卦女調查,長江商學院EMBA項目的教授有83%獲得耶魯、斯坦福、沃頓等國際頂級商學院的終身教職。不出國門,也能“留學”,說的就是長江了。

但實際上,長江商學院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它的校友資源。長江校友究竟有多厲害?據金融八卦女調查,長江校友擔任一把手的企業營業收入合計相當於中國2015年GDP的1/6!真是厲害了,我的長江。這些同學不僅包括柳傳志、馬雲等大佬級人物,還包括了任泉、李亞鵬、佟大為、趙本山……有個明星同學簡直是分分鐘的事!

除了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廣泛的校友資源,長江校友間的情誼才是那個最閃光的存在。畢竟,大難臨頭沒人幫,有了校友也白搭。長江校友們可以說是“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因此也贏得了一個“長江好同學”的稱號。

還記得2008年那個令人聞風喪膽的三聚氰胺事件嗎?當年,“一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的蒙牛乳業受到波及,股價連連下跌,怎麼止都止不住,面臨著被外資收購的悲慘命運。在此之前的長江商學院CEO班班會上,縱橫商場的蒙牛乳業董事長牛根生在談到蒙牛的遭遇時止不住潸然淚下。男兒有淚不輕彈,但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多年來精心打造的民族企業可能落入外資之手,牛根生還是禁不住落淚了。

就在蒙牛乳業生死攸關的這個節骨眼上,柳傳志連夜召開董事會,為牛根生基金會匯去2億元“救命錢”,俞敏洪、江南春也毫不猶豫地支援了5000萬。這一次,“長江好同學”為蒙牛帶來10億元,改變了蒙牛可能被收購的命運。

在去年年底,陷入資金鏈危機傳聞的樂視也得到了“長江好同學”的幫助。11月6日,樂視CEO賈躍亭在公司內部信中提到,為了迅速擴大使用者規模,樂視燒錢太猛,導致資金鏈緊張。11月15日“長江好同學”便雪中送炭,給樂視投資了6億美元(約合41億人民幣),以支持民族汽車工業。

對此,八妹表示,“長江好同學”真是名不虛傳。不過,最近樂視又開始燒錢了,還把燒錢的火引到了易到用車身上。這一次,不知道“長江好同學”們還能不能兩肋插刀。

除了同窗之情,當然還有吃瓜群眾們津津樂道的愛情。“王的女人”田朴珺就是在長江商學院與王石相遇的。不管他倆是不是在此相遇,田小姐確實報名就讀了長江商學院的傳媒管理專業。比起現在那些靠整容上位的網紅,田小姐的手段不知高到哪裡去了。不過,就算沒有成為王的女人,憑藉她的情商智商和在長江積累的人脈,相信也能混得不錯。

田小姐和王先生

正是因為王石和田樸珺的故事,長江商學院進入了公眾的視線。但也因為如此,長江商學院成了人們口中的“高端社交場所”,成了“釣金龜婿”的地方。每當EMBA圈子裡爆出“送房卡”的段子,長江商學院總是莫名躺槍。知名度上升了,負面新聞也多了不少,也不知道長江商學院的管理層對此作何感想。

除了長江商學院,在中國還有一個神秘的存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這所學校的來頭可不小,它是1994年由中國政府和歐盟合作創辦的,是享有官方認證的“混血兒”。它有多厲害呢?在2016年《金融時報》的排行榜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全球排名17。要知道,就算是北大清華,也排不到這個位置。

這所學校的“同學”們也十分“洋氣”,除了中國企業家,還有微軟、蘋果、甲骨文的外籍高管,算得上是外企進入中國市場,拓展人脈的一個好去處。由於篇幅有限,今天就不細八了,改天再深八,大家知道有這麼個牛氣哄哄的學校就好。

其實,在EMBA設立初期,商學院裡的學生除了民營企業家,還有國企高管和政府官員。那時候的國企面臨著改革,股份制經營和現代化管理是必經之路,所以高管們也紛紛就讀EMBA鍍金。而那些工作得早的政府官員們,學校出身可能不太好,為了公佈履歷時有面子,也會選擇讀EMBA。

所以,有的高校在對外宣傳時,還會特意將“政商關係”作為賣點。當時社會上將商學院分為三類:北大清華是紅頂政商紮堆,長江商學院是民營土豪薈萃,中歐則是國內外高管聚集。但在國家頒佈“限讀令”後,商學院裡的政府官員和國企高管就所剩無幾了。

改革來襲哪遭殃?傳統商學院沒辦法

光華和長江可謂各有千秋,當然中歐也不甘示弱。這類商學院的EMBA有著許多共同點。首先,它們的學費都價格不菲。光華62萬,長江69.8萬,中歐沒那麼出名,稍微便宜一點,58.8萬。他們都是學制兩年,每個月集中上四天課。

在我們看來,學費確實太高,但對這些企業家來說,用這些時間來上課可能還得虧本。於是,坊間也有傳聞,不少總裁報了名卻讓自己的秘書來上課。但我認為,這樣一來既沒學到東西也沒積累到人脈,花大價錢買個文憑實在是不划算。

可能是為了打擊這種亂象吧,教育部要求從2017年起,將EMBA納入全國統考。這就意味著,叱吒商場的總裁們不得不和千千萬萬的“考研黨”一樣,老老實實地複習、做題、考試。這個規定,也提高了對EMBA報名者的學歷要求,總裁們必須是本科以上學歷,大專也湊合,但是大專學歷的錄取人數不能超過10%。所以,像順豐總裁王衛這樣高中畢業的商業奇才以後可能就無緣EMBA了。

面對教育部這樣的決定,這些商學院的管理層不知道是應該擔憂呢,還是擔憂呢,還是擔憂呢?相比之下,湖畔大學裡有博士,也有本科,甚至還有高中都沒畢業的,可以說是不拘一格。

其實,大多數商學院依靠“教授講課+案例分析+課堂討論”的方式是備受詬病的。之前中歐商學院就出現過學生不滿老師授課內容爆發的“對罵門”。講臺上的教授離實踐太遠,一個從本科到博士就一直沒有離開過校園的人教那些在商場裡摸爬滾打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老江湖”如何當一個企業家,這場面光是想想就很可笑。用舊理論討論舊案例,企業家們究竟能學到多少新東西?

商學院是可以培養出高管的,各大企業中科班出身的高管可不少。但商學院能培養出企業家嗎?隨便翻一翻福布斯富豪榜就能得到答案,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企業家們大多不是科班出身,就讀EMBA也只是功成名就後的選擇。企業家就像作家、畫家、音樂家一樣,需要創造力,太多的理論反而會束縛他們的思維,讓他們行動起來畏首畏尾,甚至像網上流傳的那個段子一樣:上完EMBA,我的公司倒閉了。

針對這種情況,馬雲說得更直白:“阿裡巴巴派很多人去學MBA。他們去之前非常聰明,但回來時都變蠢了。因為他們想,這是教授教的,這是經濟學家講的”。可能因為這樣,馬雲創辦了湖畔大學。3年36萬的學費比起光華長江們實在是“業界良心”,不過湖畔大學屬於民營企業家教育機構,畢業之後是沒有學歷學位的。但如今,學歷學位對大多數企業家的誘惑力恐怕也沒以前那麼大了,學到東西,成為“圈子”裡的一員才是重返校園的根本目的。

另類創新哪家強?湖畔大學有才華

2015年,馬雲、柳傳志、馮侖、郭廣昌、史玉柱、沈國軍、錢穎一、蔡洪濱、邵曉鋒等九名企業家和著名學者共同發起創辦了湖畔大學。

與傳統商學院不同,想進湖畔大學,“創業3年以上,團隊超過30人”是最基本的門檻。除此之外還得有3位“推薦人”,3人中至少有1位是湖畔大學指定的,這位“推薦人”可以是湖畔大學的校董、保薦人或者校友。這麼費盡心思的推薦制度,讓人不由地想起馬雲在2014年被關閉整頓的高端精英會所“江南會”。

和傳統商學院主要分析成功案例不同,湖畔大學號把“研究失敗”作為教學核心。在課堂上,學員們得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失敗經歷。的確,促使成功的因素太多了,太不可控了。但無論成功者還是失敗者,經歷的失敗都是相似的。或許這些失敗在我們看來相當愚蠢,但分析過後,輪到我們犯蠢時就懂得及時繞開。畢竟,成功往往難以複製,但失敗卻能有效避免。

除了研究“失敗案例”,與傳統商學院相比,湖畔大學更注重實踐。第一期的“同學”去做了“木工”,第二期的“同學”去劃了“賽艇”。可能通過這樣的實踐能更好地體會工匠精神和團隊凝聚力吧。

除了有意思的“課堂實踐”,湖畔大學還邀請了經過商場洗禮的實幹家當教授。馮侖、史玉柱、黑石集團創始人兼CEO史蒂夫·施瓦茨曼等都在湖畔大學教過課。據說,一位年僅28歲的教授將到湖畔大學任教,年紀輕輕的他已經在穀歌和Facebook分別工作了兩年。這樣的經歷,必然是“學院派”教授們所沒有的。

今年是湖畔大學的第三期,馬雲在開學典禮上提出,要“為商人立命,為新經濟開太平”,要讓湖畔大學成為商界的“黃埔軍校”,不知道馬雲心中是不是也有一個“校長”夢呢?不過,新銳的湖畔大學確實給商學院帶來一縷春風,也希望這縷春風讓企業們復蘇,而不是讓春雨成災。

危機四伏怎麼辦?終身學習不用慌

從北大光華到長江再到湖畔,我們經歷了市場經濟改革、企業轉型和如今的互聯網大潮,大佬們對商學院的需求也經歷了混學歷、混圈子、謀創新。變的是商學院,不變的是總裁們那顆“不停折騰”的心。

我時常會想,為什麼在如今這個“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的時代裡,這些總裁們還要這樣“折磨”自己?這樣的“折磨”可能讓企業更上一層樓,但也可能把企業推入歧途。為什麼還要冒著失敗的危險變革呢?

想來想去,可能還是因為危機感吧。因為有危機感,所以必須學習、必須變革,不管這樣的學習是來自校園還是圈子。如今的市場變幻實在太快,表面上看起來再完美的企業,如果沒有把握住社會發展的趨勢,明天迎接他的可能就是被收購甚至破產。

不只是企業,我們每個人身上也有危機感。如果沒有危機感,女碩士外企工作十年也會被裁;因為有危機感,清華畢業生也會跳出體制打七份工……在這個90後也被稱為中年婦女的時代,房價上漲,階級固化,人工智慧異軍突起,我們每個人都煩躁,不安,這都是因為我們心中深深的危機感。

難道危機感除了平添焦慮就毫無用處嗎?當然不是。正是有了危機感,我們才更有動力改變自己,因為不改變就會被這個社會淘汰;正是有了危機感,我們才更應該培養終生學習的意識,因為未來充滿著不確定性,難以把握。

但無論未來如何變化,未來,總是屬於那些敢於擁抱未來的人;

未來,總是屬於那些不斷學習、敢於改變自己的人。

— THE END —

商務合作郵箱【partner@jinrongbaguanv.com】

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中國政商生態:在商不僅言商,就危險了?大佬這麼看》

贊=先先貝,貝=錢,先點贊=先有錢。

允許先點贊的人,先富起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