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嘉峪關市創新社會治理的探索與實踐

嘉峪關市社會管理服務中心為居民提供各類社會綜合服務。 (本版圖片由嘉峪關記者站提供)

甘肅日報記者 曹義成

近年來,

著眼于有效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加快小康社會建設進程, 嘉峪關市樹立民生為本的發展理念, 深化改革創新, 搭建服務平臺, 拓展服務功能, 初步構建了社會治理的基本框架, 並進行了有益實踐。 2009年12月, 嘉峪關市被確定為全省首批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之一, 2010年10月被確定為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城市之一, 2012年1月又被確定為全國社會管理創新典型培育城市之一。

圍繞創新社會治理的基本框架和總體思路, 嘉峪關市著力推進三項改革。

一是精簡行政層級, 撤銷原有城區公署、郊區公署2個市政府行政派出機構及7個街道辦事處、69個居民委員會, 以建立新型標準化城鄉社區為目標,

整合成立了3個縣級行政派出機構(雄關區、長城區、鏡鐵區);按照“1萬人左右, 15分鐘辦事服務圈”的標準, 將原有69個居民委員會整合為31個標準化社區(科級建制), 同時, 對17個行政村進行社區化管理, 變原來“市—區—街道—社區”四級管理為“市—區—社區”三級管理體制。

二是規範運行機制。 按照“大聯動、大協調、大服務”的理念, 建立健全具有集中協調指揮和高效聯動功能的7個綜合性治理平臺:社會治理服務、城鄉一體化服務、社會矛盾大調解、居家養老服務、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社會信用體系服務管理、陽光康復中心。

三是拓展服務功能。 建立健全“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社區治理結構, 把服務管理力量全部向一線傾斜, 在各社區服務中心設立便民服務大廳、日間照料中心、老年活動室、青少年第二課堂、健身室、音樂舞蹈室、綠色網吧、圖書閱覽室、書畫室、居民議事廳、道德講堂、黨建活動室、心理諮詢室、警務室、農超對接便民店、愛心超市等便民服務場所,

讓居民及時獲取各種便民服務。

與此同時, 按照“大治理”理念, 嘉峪關市逐步建立健全集資訊資源分享、應急聯動指揮、城市綜合管理、社會公共服務為一體的五大數位化服務中樞平臺, 實現了社會治理的良性互動。

“大協調”機制, 實現高效規範聯動治理。 2012年5月, 嘉峪關市社會治理服務中心啟動運行, 將110、119、122“三台合一”, 打造了集應急指揮、公共管理、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為一體的聯動協調治理系統, 擔負突發公共事件的預警管理、處置指揮和事件評估等重要職能。

建立“12345”民生服務熱線, 為市民開通政務諮詢、建議投訴、居家養老、家政服務、水電維修等民生服務的“大關聯”通道。 這一熱線平臺, 目前已成為政府傾聽群眾心聲的視窗、密切黨群關係的紐帶, 群眾訴求事件累計轉辦率達99.8%, 辦結率98.5%。

“大統籌”結構, 建立城鄉均等服務平臺。 2011年9月, 嘉峪關市出臺了《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實施意見》, 建立了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 標誌著“戶籍一元化、服務均等化、保障同城化、管理數位化”的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基本實現。 2012年5月, 嘉峪關市成立城鄉一體化服務中心並啟動運行, 這一中心承擔起全面落實城鄉一元化戶籍管理和協調落實城鄉一體化各項配套民生保障政策的工作職能,

並擔負流動人口管理職能。

“大調解”體制, 暢通矛盾糾紛化解管道。 2012年5月, 嘉峪關市社會矛盾大調解中心啟動運行。 通過搭建弱勢群體法律援助、人民群眾表達訴求、專業機構集中化解、三調聯動配合工作“四大平臺”, 綜合運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種手段, 使調解工作走向專業化、准司法化, 社會矛盾糾紛調解的社會公信力不斷提高。 這一中心的運行, 還集中化解了一批重點難點歷史遺留矛盾糾紛。

“大服務”領域, 完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為努力形成結構合理、功能齊全、運行高效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嘉峪關市於2012年6月啟動運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借助“12345”民生服務熱線, 採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服務”的方式,將60周歲以上具有該市戶籍且在該市居住的城區老年人,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實行“全額補貼、半額補貼、優惠服務”三種服務標準。同時,吸納18家優秀服務企業,運用“一鍵通”式電話和網路指令服務,實現註冊老人在家享受家政保潔、訂餐送餐、人文關懷、應急救助等各類便捷的上門服務。

採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服務”的方式,將60周歲以上具有該市戶籍且在該市居住的城區老年人,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實行“全額補貼、半額補貼、優惠服務”三種服務標準。同時,吸納18家優秀服務企業,運用“一鍵通”式電話和網路指令服務,實現註冊老人在家享受家政保潔、訂餐送餐、人文關懷、應急救助等各類便捷的上門服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