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潮汕流傳 美味菜肴能護國?真假成謎

以前農家田裡多種蕃薯, 小時候便聽老人講蕃薯(甘薯、朱薯、金薯)的故事, 並說它的嫩葉也能食用, 見小孩子不信, 便說薯葉另有一名字“護國菜”, 是皇帝封的。

新做法

相傳南宋最後一位皇帝少帝趙昺, 西元1278年登基後, 元軍大舉侵犯。 少帝便一路狂奔南逃, 經福建跑到廣東潮州, 歇息在一座古廟內。 由於戰亂, 民不聊生, 生活貧苦的和尚見少帝駕到, 也找不到名貴菜肴招待, 只好到田地裡胡亂摘了些蕃薯葉子, 經出水後略略除去苦澀味, 草草製成湯肴奉獻, 饑腸轆轆的少帝吃後稱讚不已, 問起菜名, 和尚答道:“山野貧僧, 不知此菜名稱, 但願能解除皇上饑渴, 重振軍威, 保大宋江山。 ”少帝聽後, 極為感動, 便給這道菜賜名“護國菜”。 此後, 代代流傳, 沿襲至今。

英烈

現在潮汕地區和外地潮菜館, 大都有此菜供應。 也有人認為宋末潮汕地區還未出現蕃薯, 何來薯葉?

炒護國菜

據福建圖書館收藏的一部《金薯傳習錄》所記, 番薯是明代萬曆二十一年, 福建華僑陳振龍從呂宋(菲律賓)偷傳回福州並與其兒子陳經倫推廣的。 當時徐當啟也曾寫了一篇《甘薯疏》。 此書已失傳, 但從其留下的《甘薯疏序》一文中可看到, 萬曆年間番薯確是一件新鮮事物, 只有閩、粵少數地方種植。 徐當啟感到可惜, 極力主張推廣, 因而寫下了《甘薯疏》。 由此可證明, 番薯確是明代從海外傳進。 南宋末至明萬曆相隔三百多年, 宋帝兵敗南逃時怎會有番薯葉可食?“護國菜”的這一傳說似乎不可信。

不過故事來自潮汕老一輩口口相傳,

應有它的道理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