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重用生地治療脂溢性皮炎驗案

孫亞如, 歐柏生

覃某, 女, 39歲, 2014年11月22日初診。 因面部反復出現紅斑、黃色鱗屑2年, 加重2個月就診。 2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面頰部大片淡紅斑, 在紅斑基礎上被覆油膩性鱗屑, 伴瘙癢, 於多個三甲醫院行口服抗組胺藥、增強免疫藥及中藥治療, 未見緩解, 近兩個月皮疹加重。 刻下症見:鼻翼、鼻唇溝及面頰部見大片界限清楚的潮紅斑, 油膩性鱗屑、黃痂, 熾熱、瘙癢劇烈, 口渴, 心煩易怒, 納可, 失眠, 小便調, 大便秘結、臭穢, 3-5日/行。 舌質紅, 苔黃膩, 脈滑數。

圖文無關

西醫診斷:脂溢性皮炎

中醫診斷:面油風

中醫辨證:三焦火盛, 濕熱內蘊證

治法:清熱利濕

處方:荊芥連翹東加減

生地60克, 黃連5克, 黃柏10克, 黃芩10克, 大黃10克, 梔子12克, 連翹15克, 當歸10克, 白芍10克, 川芎10克, , 赤芍30克, 桔梗10克, 白芷5克, 薄荷3克, 柴胡10克, 薏仁30克, 炒枳殼10克, 紫草10克。 3劑, 水沖服。 中藥配方顆粒(農本方)。

二診:服上方後未見新發皮疹,

面頰部熾熱瘙癢症狀減輕, 潮紅斑變淡, 鱗屑稍消退, , 口渴稍改善, 大便兩日/行, 生地增至80克;舌質淡紅, 苔薄黃, 脈細數, 黃柏減至8克, 黃芩減至8克, 大黃減至8克, 梔子減至8克;續前方3劑, 水沖服。

三診:諸症悉減, 舌質淡紅, 苔薄白, 脈細。 守上方, 生地減至60克, 黃連減至3克, 黃柏減至5克, 黃芩減至5克, 熟大黃減至5克, 梔子減至5克, 續服7劑。

囑其節制飲食, 後隨診2月, 未見復發。

圖文無關

按 脂溢性皮炎是發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 中醫又稱“面油風”。 清·鄒嶽《外科真詮》“面遊風生於面上, 初起面目浮腫, 癢若蟲行, 肌膚乾燥, 時起白屑, 次後極癢抓破, 熱濕盛者流黃水, 風燥盛者流血, 痛楚難堪, 由於平素血燥過食辛辣厚味, 以致陽明胃經濕熱, 受風而成。 ”歐柏生教授認為濕熱久蘊, 薰灼肌膚, 重用生地, 取其補而不膩, 兼能走絡也, 口渴, 大便幹, 脈滑數, 故重用生地滋陰而不斂邪, 以養代清。 濕熱阻遏氣機, 致使升降失調, 宜辛開苦泄, 用枳殼、桔梗辛以開濕鬱, 黃連、黃芩、黃柏苦以泄三焦實熱;梔子清熱降火,

通利三焦, 引濕熱從小便而去;濕熱鬱積, 化燥積滯于陽明大腸, 大便秘結, 用大黃釜底抽薪, 蕩滌腸腑有形實熱之邪, 使濕熱從大便排出體外。 氣機鬱滯, 則肝氣失於疏泄, 必氣鬱化火, 予柴胡、枳殼疏理肝氣, 桅子、黃芩瀉肝散熱。 濕熱毒邪化火蘊結面部, 以連翹、薄荷清頭面鬱熱。 用薏苡仁健脾滲濕, 以防熱去濕戀。 病久必瘀, 用赤芍、紫草涼血活血祛瘀;脫屑多加當歸、白芍、川芎補血活血, 同時防止熱邪耗血之餘。 諸藥合用, 流通氣血郁火, 方證相合, 藥達病所, 而收良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